哈振濤 楊志英
摘? 要:教育是國家建設以及人才培養的基礎,同時也是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舉措。在當今農村學校的教育中,對于網絡的覆蓋率不夠,這會導致城鄉之間教育差距加大,影響學生的知識獲取途徑。因此,在當前的義務教育中,要求學校網絡教育環境要實現全覆蓋,并不斷提升農村小規模學校對于教育信息化以及互聯網、計算機等的普及,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渠道。互聯網結束能夠為鄉村學校建設專遞課堂、同步課堂等高效課堂模式,同時能夠實現教育資源的互通與共享,讓鄉村教育也能夠獲得與城鎮教育對等的教育資源,進一步提升鄉村教育質量以及鄉村教育資源的擴展。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 農村小規模學校? 教育資源? 教育質量? 互通共享? 途徑
中圖分類號:G45?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1(c)-0022-03
Abstract: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oday's rural school education, the coverage of the network is not enough, which will lead to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affecting students' access to knowledge. Therefore, in the current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school network education environment is required to achieve full coverage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small-scale rural schools for education information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 computer, etc.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more access to knowledge. The end of the Internet can build efficient classroom models such as express class and synchronous classroom for rural schools, and realize the exchange and sharing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so that rural education can also obtain educational resources equivalent to urban education,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ural education and the expansion of rural education resources.
Key Words: Internet + education; Small scale rural schools; Educational resources; Education quality; Communication and sharing; Ways
教育質量是學校教學的核心所在,對于農村小規模學校來說,通常會存在課程開設不全、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資源缺乏等較為突出的教學問題,這些都嚴重影響著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同時也制約了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和進步,對學生教學質量與獲取信息的渠道也有所限制。而通過互聯網技術與教育的結合,能夠緩解師資配備教育資源不足等突出問題,因此在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中,需要積極引進現代化教育技術,結合“互聯網+教育”模式,改善當前小規模學校中教育不足,為學生創造更加優質的學習環境。
1? “互聯網+教育”的優勢
唯有教育強,國家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互聯網+實現了為國家培養更多優質人才的可能性,引領了新的教育時代,成為教育領域的一場巨大變革。互聯網加教育為當前的教育模式帶來了革新,同時也注入了強大的活力,該技術能夠有效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
1.1 突破時空限制,推進智慧教育
在信息化教育的時代,互聯網作為一個重要的媒介,能夠使得身處不同地區的學生接受同等的教育資源,同時也能夠幫助教師,將知識更為廣泛的傳播出去,提升教育教學效率[1]。例如,雙師課堂就是互聯網教育中一種較為新穎的教學模式,能夠幫助教師實現在相同時間內指導更多學生學習的任務,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壁壘,加速知識的傳播效率以及傳播寬度,能夠讓更多的學生以及教師受惠。通過借助互聯網技術,能夠改善小規模學校師資力量不足的情況,同時能夠讓外部的優質教育資源走進來,讓內部的優質教育資源走出去,達到雙向受益的效果。此外,借助外部的優質教育資源,還能夠讓教師不斷地進行自身問題的盤點與優質教學方法的學習,這一點對于盤活內部師資力量也有顯著提升。同時這一措施也增加了學生對于教學的認可,以及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讓學生更樂于主動學習,學習效果更加顯著。
1.2 利用信息技術,推動教育創新
利用信息技術教學顯著改善了鄉村小規模學校在硬件上存在的不足,促使教育實現在線化、智能化。究其落腳點,最終還是以教育為主,教師在利用信息化的過程中,還需注意,切莫本末倒置。要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二者之間深層次的結合,并基于此基礎上實現創新與發展,并真正促使其從內部產生變化,就需要從教育和互聯網兩方面入手,雙管齊下,配合完成“互聯網+教育”的革新。互聯網加教育不是生硬地將互聯網技術與教育結合在一起就可以,在實際教學中,還需要教師不斷地根據先進教育經驗以及人才培養目標,對教育技術進行改善[2]。
2? 當前“互聯網+教育”存在的問題
“互聯網+”雖然為當前的教育帶來了很多的改變,但不可否認的是該技術與教育的融合中目前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教育工作者對其加以重視,力求改變。同時,新技術的提出往往會伴隨著各種各樣的質疑,其主要集中在對互聯網教育性質、地位、作用等幾大方面產生的問題[3]。以下就對互聯網與教育在結合過程中現存問題進行分析。
2.1 片面性
“互聯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首當其沖的便是片面性,這一問題首先是由于校方對于國家相關政策的解讀不到位,理解過于片面造成,表現在實際教育工作中為:過于追求經濟最大化,以及過于重視技術的使用,而忽略了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程度和傳授知識的重要目的。
2.2 隨意性
互聯網技術的使用中技術是重要支撐,部分學校在開展相關課件創新以及技術的開發時,對于基本技術未能充分重視,導致硬件支撐不足,不僅沒能讓“互聯網+教育”為當前知識傳播構建新途徑,反而影響了教師以及學生對“互聯網+教育”的接受程度和認知,損害了教師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互聯網+教育”在農村小規模學校中的推廣和傳播。
2.3 混亂性
此外,“互聯網+教育”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欺騙性和放任性,導致整體互聯網教學環境混亂,教師及學生難以最快地獲得優質高效的教育資源。欺騙性表現在互聯網+技術能夠幫助教師及學生同時查閱到多樣化的教育資源,但資源往往魚龍混雜,存在部分學校提供質量較差資源等問題,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進行有效資源的篩選。放任性則體現在,部分學校將資源及網站構建好后,缺乏后期的維護,使得資源無法及時更新,也無法為訪問者提供真正有效的資源服務。這些都造成了“互聯網+教育”的混亂性,不利于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教育發展。
3? “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對策
為促使這一技術的有效展開,在實際教學中應當制定科學的標準,從技術著手,打造優質的在線平臺。此外,還可構建資源共享庫,方便師生隨時上線查看,擴充資源量。與此同時,還應對農村學校的師生學習能力以及對線上平臺的應用能力進行一定的培養,保證其能夠正常使用該互聯網技術。對于平臺的維護也應定期進行,保障硬件技術的可靠性[4]。基于此,對這項技術的應用以及如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進行如下幾方面的分析。
3.1 “互聯網+教育”提升教育質量的基礎
3.1.1 提升思想認識
“互聯網+教育”效果顯著,對此,應當大力宣傳這一現代教育技術優勢,引導農村小規模學校加強關注,提升思想認識。通過大力度的宣傳能夠有效地緩解農村小規模學校在對待現代化教育時的不認可和其他疑慮,加入這類學校的互聯網推動歷程。此外,還可實施一系列可行性措施,幫助農村學校的現代化教育程序推進,例如,資金與技術的投入,都能夠幫助農村小規模學校緩解引進新技術帶來的經濟壓力和專業技術不足的問題,使農村小規模學校快速地接受“互聯網+教育”模式。同時,對互聯網教育的性質、地位、作用等總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并最終構建起符合當前教育形勢的教育觀,快速地融入現代化教育中去,享受現代教育模式帶來的紅利[5]。
3.1.2 加大理論研究
理論的研究是教育措施實施的重要前提,在互聯網教育的發展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結合其他先進技術,增強理論研究,能夠有效地指導互聯網教育應用于實踐中。此外,互聯網教育還需要關注整體教育環境形勢,不斷改進自身教育技術,汲取其他經驗與教訓,避免以后出現以往類似錯誤。
3.2 “互聯網+教育”下的課堂形式構建
3.2.1 遠程同步課堂
同步課堂是在不影響教師正常下向鄉村學校輸送優質教育資源的重要舉措,可以由城市教師、農村學校教師組成,還可以增加教育專家人士等組成。通過城市教師以及專家豐富的教學經驗來指導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課堂教學,發現其教學不足,為其提供改變思路和教學資源,同時還可對學生進行指導,共同參與教研,完成對學生的知識點考核,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3.2.2 互助課堂
這一課堂模式主要由城市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共同建立而成,針對鄉村教育中的不足,進行對應幫扶,產生跨學校聯盟,各位名師發揮各自專長,同時為擴展教學專業面與學科,真正實現借助城市專業教育力量,來豐富農村教育科目類型的目的,解決了片面化的問題。同時,這樣豐富的教學內容也能夠提升學生對于互聯網技術的興趣,強化教學效果。
3.2.3 打造精品課程
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教育的目的中還需要關注到我們前面所說的混亂性以及隨意性問題,因此,在利用互聯網教學的過程中,可致力于打造優質課程、精品課程,并將其上傳至云平臺,構建公共資源庫,讓學生可以實現自由學習,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可隨時查閱復習,最終牢牢掌握知識要點[8]。
4? 結語
綜上,“互聯網+教育”對于農村小規模學校的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使用互聯網技術能夠打破教育之間資源的不平衡,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給農村師生創建更為廣闊的智慧學習平臺。但也不應忽視互聯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而是正面應對問題,加強思想認知,加大理論研究,構建更為完善的學習平臺。同時,還需要在課堂安排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合理安排課程,爭取為學生創建更為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切實改善當前農村小規模學校中師資力量薄弱與城鄉教學資源差距過大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石昊星,楊同華.基于集群發展的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質量提升路徑研究[J].教書育人:校長參考,2020(8):11-13.
[2] 方雙燕,范崇德.“互聯網+教育”在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應用研究[J].中外交流,2018(18):164.
[3] 范崇德.借力網絡課堂促進農村教育優質資源共享——“互聯網+教育”走進農村小規模學校語文課堂的實踐探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旬刊,2018(3):12-13.
[4] 楊振華.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質量困境和解決路徑探索[J].教育界:綜合教育,2019(7):11-12.
[5] 胡瑩.針對“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育新模式的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7(14):233-234.
[6] 肖曉鋒,劉紀龍.“互聯網+”背景下的農村中小學家校共育發展方向[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5):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