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烈
對于一所新建校而言,如何找準特色辦學的切入點,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作為沂蒙老區的一所新建九年一貫制學校,山東省沂南經濟開發區實驗學校建校伊始就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進行思考,并通過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中豐厚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和當代先進文化資源,確立了公民教育辦學特色。四年來,學校扎根沂蒙大地,聚焦公民培養目標,以學生的生命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為基點,通過系統設計構建起公民成長教育體系,在立德樹人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今天的學生,就是未來社會的公民、建設者和接班人。如何把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合格公民?這要求學校教育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1. 凝練共同文化價值追求,確立公民教育培養目標
我們把尋找文化基因和生長點作為辦學的重要依據和邏輯起點。山東臨沂是沂蒙精神誕生的核心地帶。沂蒙地區還是儒家文化的發祥地,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弟子有七十二賢,其中臨沂就有十三賢,他們曾在這里講學,傳播儒學思想,運用“六藝”課程進行“君子”人格培養,這為我們開展公民教育提供了豐厚的文化土壤。遵循上述文化邏輯基點,結合培養時代新人的要求,通過對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沂蒙精神中蘊含的教育元素進行合理轉化,我們萃取出共同的文化價值追求—“明禮守法、尚美致雅、崇健圖強、御正求真、知書悟道、得慧達變”(簡稱“公民六藝”,即禮、美、健、御、書、慧)。在此基礎上,我們確立了培養“有根有魂有中華民族精神底蘊的世界公民”的育人目標,并將其分解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熱愛祖國、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有自覺的社會公德、有集體主義精神、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有國際視野和世界眼光”。
2. 尊重學生發展階段性,有序設計公民成長階梯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特的。教育應按照個體發展的一般規律和階段性特征進行科學設計,以彰顯不同對象和不同階段的獨特性,使每個人在每一階段都能活出精彩。我校依托九年一貫制辦學的天然優勢,將學生在校的九年劃分為既相互獨立又密切銜接的四個教育階段(1-2年級是第一階段,3-5年級是第二階段,6-7年級是第三階段,8-9年級是第四階段),并按照學生成長規律設計形成“六藝星-班級小公民-學校小公民”的成長階梯。
其一,以月主題活動為載體,以爭當“小院士”為目標,按照“六藝星-社團團員-小院士”的培養路徑,讓學生通過在學校“六藝院”進行“演、畫、練、剪、寫、造”等方式的學習,培養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實現個性化發展。
其二,以班級爭先活動為載體,以爭當“班級小公民”為目標,按照“六藝星-班級小公民”的培養路徑,通過讓學生參與班級內的衛生、體育、學習等管理崗位實踐,培養活動參與和實踐能力,實現和諧發展。
其三,以校級崗位實踐活動為載體,以爭當“學校小公民”為目標,按照“六藝星-班級小公民-學校小公民”的培養路徑,通過建立教師小助理、校長小助理工作崗位和機制,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
為保證公民教育培養目標有效落地,我校確立了“九六三”育人方略,即“篤行九年,修習六藝,養成三德”。其中“修習六藝”是指依托學校“公民六藝”課程體系,著力培養學生的六大核心素養,即學會交往、學會審美、學會健體、學會規劃、學會學習、學會探索,同時依靠“公民課堂”落地實施。
1. 系統構建“公民六藝”課程體系
實踐中,學校如何將宏觀的課程和教育目標落到學生身上,形成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我校依據“公民六藝”價值取向,通過對國家課程校本化、師本化和生本化的轉換,形成適合學生成長需要的“公民六藝”課程體系。
其一,通過整合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推進學科間的深度融合,構建起“公民六藝”學科課程群。其中包括語言與文學、數學與科技、藝術與人生、道德與法治、體育與健康、社會與生活等課程,旨在通過課程實施使學生掌握公民知識、養成公民素養、弘揚公民價值、習得公民技能、達成公民能力。
其二,融合實踐活動,構建“公民六藝”校本課程。學校以“六藝院”(明禮院、尚美院、崇健院、領御院、國學院、智慧院)為陣地,以月主題活動為載體,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全面實施“公民六藝”校本課程,內容包括禮藝、美藝、健藝、御藝、書藝、慧藝課程,其中又分為必修課和個性化選修課。必修課設有禮儀、兒童畫、跳繩、剪紙、吟誦、魔方等內容,選修課依托“六藝院”通過社團課程的方式實施,如明禮院下設儀彬社、鼓樂團,尚美院下設書法社、繪畫社,崇健院下設競技、球類社團,領御院下設剪紙、泥塑等社團,國學院下設文學、戲劇社團,智慧院下設趣味創意社、魔方社團等。
2. 全力打造“自主性、民主性、科學性”的“公民課堂”
學校以最大限度滿足學生成長需要為標準,堅持問題導向,構建起以“自主性、民主性、科學性”為主要特征的“公民課堂”,同時依據學生在校四個發展階段,循序漸進地采用教學、助學、導學、自學四種教學模式。如在1-2年級側重教學(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在3-5年級側重助學(問題引領,同伴互助),在6-7年級側重導學(學案誘導,任務驅動),在8-9年級側重自學(精講精練,自主生成)。除此之外,學校還圍繞公民教育培養目標,針對學生每個階段的成長需求開展問題化學習,同時要求教師在問題設計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做到在重點處、難點處、展示處、拓展處設問,體現由易到難的過程,引導學生思維由淺入深。隨著每個教學問題的不斷解決,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自主能力也得到發展和提升。
1. 開展全方位理念滲透,凝聚公民教育價值共識
為了在校內實現公民教育的最大認同,我們通過多種方式進行理念的宣傳滲透。如針對教師群體,我們通過以會代訓的方式,利用周一研討會、周五大例會、班主任會、黨員大會、全體教師會、骨干教師集中學習等各種形式的會議,解讀學校辦學愿景,宣揚公民教育理念;通過定期舉辦“杏壇論道”“百家講壇”活動,書寫“經開師語”讀書心得等,使公民教育思想滲透到每位教師心中。針對學生群體,學校每年的開學致辭和畢業致辭都圍繞“公民教育”主題展開,通過“成長,需要不斷喚醒自己”“讓我自己來”等兼具激情和理性思考的宣講,激發學生成長意愿和發展內驅力。此外,學校還通過向全校師生征集身邊故事,舉辦校園手機攝影大賽,通過校報、校園網、學校公眾號開辟“微故事”“微視頻”專欄等方式,宣揚發生在經開人身上的溫暖故事和奮進狀態,引導師生將公民教育理念貫串每日的學習和生活中。
2. 實施多形式自我教育,喚醒學生生命發展自覺
當前,學生大多處于“被學習”“被管理”“被成長”狀態,自主意識、自我教育能力顯著不足。我校在開展公民教育實踐中,注重通過自我教育激發學生的主體性,提升學生自我發展的內驅力。
例如:學校按照分層原則將學生組織劃分為班級、社團、六藝院、校級崗位等不同層級,依據學生需求組織開展各類社團活動和崗位實踐。各班班主任根據學生表現每周從班級中評選出明禮之星、尚美之星、崇健之星、領御之星、學習之星和智慧之星,從中擇優推薦成為教師小助理(即班級小公民),參與班級事務的決策與監督;每月由班主任推薦兩名教師小助理成為校長小助理(學校小公民),參與學校事務的管理,如樓梯崗負責秩序維護、餐廳崗負責服務學生就餐等,任期一個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逐漸學會了如何與人合作、協商、參與民主決策等,主人翁意識明顯增強,公民意識顯著提高。
又如:學校引導學生參與校園文化設計,以此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新生入學后,教師會指導學生在班級內自主制定小組文化和小組規則,然后共同宣誓生效;學校在出臺各種紀律、規則,舉辦各種禮儀、文化活動時,也允許學生參與討論和決策。通過參與相關活動的決策與實施,學生的公民意識和參與能力顯著增強。
(編輯 王淑清)
注釋:
① 本文系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大招標課題“推進縣域教育特色化發展”(課題編號:VZ150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課題“中小學‘未來公民教育課程體系建構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CSDP18FS31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