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笑

摘 要:20世紀50年代,為改善疾病叢生、缺醫少藥的衛生狀況,粉碎美國陰謀、響應國家反細菌戰的號召,河南省開展了一場以“五凈”“五滅”“一捕”為主要內容的愛國衛生運動,不僅改善了公共衛生環境條件,壯大了衛生機構隊伍,促進了河南人口的健康發展。同時也積累了衛生治理經驗,為當下河南省衛生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愛國衛生運動;新中國成立初期;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K291/29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1)02-0063-03
1952年,美國飛機入侵我國東北,發動細菌戰,不僅加劇了我國落后的衛生狀況,還使我國人民群眾遭受生命威脅。根據毛主席在第二屆全國衛生行政會議上“動員起來,講究衛生,減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敵人的細菌戰爭”[1]的號召,河南省政府依據自省實際情況開展了“五凈”“五滅”“一捕”為主要內容的愛國衛生運動,不僅改善了各地區的公共衛生環境,促進了衛生機構的發展,增強了人民身體素質;也為當下河南衛生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指引了方向。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河南省愛國衛生運動的背景
新中國成立初期河南省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的背景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傳染病的爆發迫切需要提升人民群眾身體素質;第二,缺醫少藥的現象亟待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第三,美軍投放病毒,發動細菌戰。
霍亂爆發是新中國成立前摧害河南人民群眾的疾病之一。1932年的霍亂中,洛陽縣8個區死亡人數達上萬人。鄭州市一家私人創辦醫院每天救治的霍亂病人達40-60余人次。1946年的霍亂,情況更加嚴重。據統計,開封市198名患者中,死亡人數13人;鄭州市240名患者中,死亡人數17人;商丘市830人,死亡人數30人。新中國成立前的河南戰火紛飛,人禍不斷,加之人口眾多,垃圾遍地,人民群眾在抵御傳染性疾病方面能力差,為疾病傳播提供了溫床,為河南人民的身體健康埋下了隱患。
剛剛成立的新中國,醫療設施發展還有待完備,缺醫少藥的現象屢見不鮮,醫院衛生設備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河南省政府在開封成立了河南省第一家中醫院,醫院病床數量也僅有10張。其他綜合性醫院雖設有16所,但大都分布于省、地、市級,縣級及以下輻射范圍幾乎為零。專科醫院的輻射范圍較綜合性醫院廣,從省級至(地)市、縣各類專科醫院10余種,但因技術設備、人員等條件的限制,醫療水平相對較低。由此可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河南省亟待解決醫療衛生事業的欠發達問題。
1952年,美國試圖以投射裝有小動物或雜物的細菌彈的形式減少中國人民的戰斗力。面對美軍的挑釁,中央軍委強調:“必須把防疫工作當作目前部隊和居民工作中的首要任務”[2],并于1952年3月1日成立以鄧華為主任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總防疫委員會,負責領導反細菌戰斗爭。河南省委根據黨中央、政務院的決定精神,積極響應國家反細菌戰的號召,河南省政府在第三次工作會議中明確提出開展“以粉碎敵人的細菌戰為中心的‘五凈(身體衣服凈、飯菜飲水凈、廚房鍋碗凈、房屋街院凈、廁所棚圈凈)、‘五滅(消滅蚊、蠅、蚤、臭蟲、虱)、‘一捕(捕鼠)”①為主要內容的愛國衛生運動,成立以省政府主席吳芝圃為首的河南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河南愛國衛生運動就此展開。
二、新中國成立初期河南省愛國衛生運動的實踐
(一)開展衛生宣傳工作
衛生宣傳是在愛國衛生運動中逐步開展起來的一項專業化活動。河南省政府號召根據群眾百姓的現實文化知識水平,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衛生知識,使人民群眾最大限度上增強衛生知識水平。駐馬店各縣市組織醫療衛生人員深入到農村,宣傳衛生防疫知識。南陽市的專、縣(市)防疫委員會更是在開展防疫滅病工作的過程中,抓住每次宣傳機會,宣傳疾病的起因和預防措施。1951年,南陽市成立了專區防疫隊,其最重要的活動就是衛生宣傳教育。之后,南陽市政府通過訂立衛生合約,使衛生知識逐步普及;通過舉辦傳染病防治知識展覽,使受教育群眾人次達8萬余人。通過“三比”(新舊社會比、新舊醫生比、治與不治比)和“四利”(利國家、利集體、利個人、利子孫后代)的方法啟發教育患者與群眾,使群眾得到最直觀的教育。隨后宣傳教育內容日益多樣化,從防疫知識、衛生教育到新法接生的宣傳、食品衛生知識學習;僅三年時間,河南群眾的衛生知識水平較之前大幅度提升。
(二)改善公共衛生環境
1.破除封建迷信,改善環境衛生
傳統的封建迷信思想嚴重影響著河南人民群眾的衛生意識。農村中,大多數人遇病時認為是上天的懲罰,祈求上天眷顧,沒有科學的衛生意識。為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各地區紛紛組織開展多樣化的衛生教育宣傳,提高衛生意識,改善衛生環境。各地區政府號召群眾鏟除雜草,清除垃圾,改良廁所、疏通溝渠,改善環境及個人衛生等,加強水源、飲食和傳染病管理工作,不斷殺滅大量病媒昆蟲和其他動物。例如,平頂山市就展開一系列消滅病媒昆蟲和改善衛生環境的愛國衛生運動。平頂山市政府積極發動群眾、依靠群眾開展衛生運動,同時也建立起衛生宣傳周制度,為河南省改善衛生環境活動的組織開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2.關注糧食問題,落實食品安全
食品腐敗、污染等問題的發生,輕者出現生病、中毒,重者威脅生命安全。20世紀50年代初,河南省圍繞反細菌戰開展一系列群眾性的食品衛生活動。南陽市專區防疫隊首次在南陽縣■河鄉排洪工程中進行食品檢測工作,之后專區衛生防疫部門開始培訓衛生檢測員。到1953年,河南省衛生防疫站就建立了食品理化檢驗室,主要對引起中毒的食品進行毒物鑒定,并利用手提簡易快速檢毒箱進行砷、氰化物等化學毒物的定性試驗,以保證食品安全。食品理化檢驗室的建立,不僅可以查取中毒根源,還有效地杜絕了食品安全隱患。
3.保障生活清潔,加強飲食衛生
飲水思源,從源頭截斷隱患根源,是保障飲食衛生的重要舉措。1952年開始,改建、新建的水井就達5萬余眼。之后,河南省各地也積極投入到改良大口井、加高井臺、加井蓋等工作中。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良好保障。此外,開封市對68戶飲食店檢查,抽查100多次,80%的從業人員能規范操作,飯店基本做到了“六凈”(廚房、餐廳、食具、炊具、墻壁、地面凈)、“三不留”(垃圾、灰塵、污水不留),飲食方面安全問題得以保障。1955年以后,河南省食品衛生監督工作在深入貫徹國家《食品衛生試行條例》的同時,對乳肉類、酒類及調味品等進行衛生調查,并提出改進措施。通過各項衛生措施的實施,河南人民的飲食衛生狀況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4.聚焦學生健康,保障校園衛生
學校是學生最經常出入的公共場所,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對于學生的衛生狀況更是不敢有任何閃失,每個學生的健康狀況都至關重要。學習的環境是影響學生健康的重要因素。1951年,南陽市在中學設立校醫、設立衛生室。1955年開始,河南省衛生防疫站對學校建筑和學校的環境衛生進行監督和指導。多數城市新建的高、中等學校和部分小學都有較好的通風、采光設施,學生學習環境明顯改善。除此之外,河南省政府對于學生的常見疾病開展了防治工作。例如,眼病。自1956年開始,河南省衛生防疫站開始對于學生視力情況及視力減退的原因進行了調查。河南省政府加強學校衛生工作的開展,力求提高學校整體質量,為學生提供一個整潔優美的學習環境。學生健康被關注,校園衛生有保障。
(三)建設衛生機構隊伍
1.衛生機構種類多樣化
新中國成立之前,無一家官辦的、獨立的中醫院在省內設立,只有部分市、縣里的綜合性醫院里設有中醫科或是中西醫結合組成的中醫院。新中國成立之后,隨著政府對中醫事業發展的重視,第一家中醫診療機構在開封市成立。1953年3月,河南省中醫委員會成立。繼之,各類醫院也慢慢建立起來,衛生機構日益完備。以洛陽市為例,洛陽專區建立正骨醫院,并設有正骨科,中醫內科、外科,西醫內科、外科;合并市衛生院和共有衛生院,建立了洛陽市人民醫院。駐馬店各縣于1950年先后成立衛生院、區衛生所、相關企業、事業衛生室,1954年泌陽縣還成立了中醫院。由各市各類醫院的設立來看,河南省的醫療機構種類已擺脫新中國成立前單一的狀況,逐步多樣化。
2.防疫機構組織專業化
防疫機構的設立是疾病預防最有效的辦法。1952年3月14日,為控制疫情,更好地領導反對細菌戰,政務院決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員會,下設辦公室,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河南省各區、市、縣、鄉的衛生防疫機構逐漸建立起來。1952年,開封、鄭州市等成立了衛生防疫站。開封衛生防疫站里設有衛生防疫、消毒、檢驗(包括細菌檢驗和食品衛生檢驗)等科、室。截至1953年底,全省的衛生防疫站就有9個。之后,周口市設置了專門管理環境衛生的科室或專干,許昌地區也建立起防疫隊、救災醫療隊、地方病防治專業隊,到1954年,許昌各縣的防疫站也相繼建立起來。河南省防疫機構組織自上而下,不斷向專業化發展。
3.婦幼保健系統規模化
1952年,隨著河南省第一支婦幼衛生工作隊及第一所省婦幼保健院的成功設立,安陽市婦幼保健院也同時建立;全省共設婦幼保健院、所、站7所,床位123張。1953年,婦幼保健機構增加到了47個;一些縣在縣醫院設婦幼組。農村陸續建立起接生站、接生小組。例如,駐馬店市開始在城鎮中組織散在的助產人員成立聯合接生站。在農村,對接生員進行培訓的同時改造舊接生婆的工作,使農村接生工作不斷規范化。到1956年,婦幼保健所、站發展到78個,接生站也有3 000多處,九縣一個市就培訓接生員2 750人,農村經過訓陳的接生員達26萬余人[3]。河南省婦幼保健逐步系統化、規模化,婦女、兒童的健康保護問題越來越有保障。
三、新中國成立初期河南省愛國衛生運動的成就
(一)衛生醫療機構壯大
醫療衛生機構逐步健全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河南省愛國衛生運動的主要成就之一。1956年,全省衛生院、醫院的數量達到183所;醫療衛生機構數達4866個,相比于1952年翻了1倍。據統計,開封市為解決人民衛生防疫問題,相繼建立區級衛生所、公費門診部等,到1952年底,開封共計有衛生醫療機構76家[4]。洛陽市衛生科對其市醫院進行批量整頓、合并,到1953年,洛陽市的衛生防疫及婦幼保健機構逐步成立并日趨完善。鄭州地區的貴重醫療器械,全市只有3架手提式30毫安X線機。截至1956年,河南省衛生機構數已達到4 866[5]個,相比新中國成立增長210倍。從此,河南人民的身體健康狀況有了良好保障。
(二)醫務人員數量提升
衛生醫療機構的健全,使得醫務人員的需求量不斷加大。從表1(1949-1956年河南省醫務人員數量)的數據統計來看,河南省在1952-1956年短短5年時間里,不管是衛生技術人員還是執業(助理)醫師在數量上都呈現出明顯上升趨勢。其中以1952年為例,自1952年河南省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以來,衛生技術人員首次突破萬人次,執業(助理)醫師數突破七千人次;相較于新中國剛成立時的衛生技術人員增長了23倍,執業醫師增長近20倍。到1956年以“五凈、五滅、一捕”為主要內容的愛國衛生運動結束,河南省衛生技術人員、執業(助理)醫師數相較于1952年翻了4番。這一時期,懂衛生的人越來越多,專業醫師越來越普遍化。
(三)群眾身體素質提高
繼愛國衛生運動開展之后,河南人傳染病發病率減少,身體素質普遍提升。從1951年開始,河南省開始成立防疫大隊,到1955年底,全省共設有9個防疫隊,1952年鄭州、開封等市紛紛建立衛生防疫站,為河南人民的身體素質提升做出重大貢獻。據史料記載,1953年河南省內天花這一傳染病基本消滅,到1956年,全省大部分地區已無病例。例如,許昌市區防疫站每年開始預防接種工作的開展;信陽市區政府免費接種牛痘,天花案例此后再未發生。加之,河南省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廠礦、企業等地廣泛地開展系列鍛煉活動,發展體育協會會員十余萬人,推動全省人民參與到體育活動中,起到強健體魄的作用,使人民群眾身體素質得以提高。
四、新中國成立初期河南省愛國衛生運動的經驗啟示
新中國成立初期河南省取得愛國衛生運動勝利的關鍵在于正確運用了堅持黨的領導、依靠人民群眾、大力展開宣傳三大重要法寶。
(一)黨的領導是工作開展的根本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6]堅持黨的領導是一切工作開展的重心。衛生工作能否有效開展關系著河南人民群眾的健康發展趨勢。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河南省衛生運動委員會于1952年4月成立。在衛生運動中,河南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始終把黨的領導放在首位,結合河南省實際展開衛生工作。不論是動員群眾、講究衛生還是減少疾病發生都是黨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對愛國衛生運動最真實的希望,也是河南省各級領導對河南人民最大的愿望。沒有黨的領導,河南人民的身體素質不會提升如此之快,河南省愛國衛生運動成就不會取得如此之大。新時代,尤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階段,堅持黨的領導是工作開展的根本遵循,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方法論,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科學指南。
(二)依靠群眾是工作開展的重心
群眾沒有時代之分,堅持黨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群眾工作方法對每個時代都適用。新中國成立初期,河南省愛國衛生運動工作的順利開展是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的結果。正因緊密貼合群眾的實際需要,從根本上破除群眾中的封建迷信思想,提高群眾衛生意識,才使衛生改進措施得以落實,衛生環境逐漸改善。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時準確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7]心里裝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發展為了群眾,用“心”走好新時代的群眾路線。從群眾切身利益出發,想百姓之所想,思百姓之所思,著重解決群眾想解決沒有解決的問題,做群眾百姓的知心人、守護人。
(三)媒體宣傳是工作開展的關鍵
媒體宣傳就是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容易被接受的語言、方式傳播理論文化知識。及時、準確的媒體宣傳不僅可以達到傳播文化知識的效果,同時有利于形成強大的精神文化力量。河南省南陽市政府設立專區防疫隊宣傳衛生知識,通過訂立衛生合約、舉辦傳染病防治知識展覽、印發衛生宣傳材料、食品衛生知識學習班等多種直觀、易懂的形式進行衛生宣傳教育,使受衛生宣傳教育的群眾達8萬余人次,從根本上消除了群眾對愛國衛生運動不理解的顧慮,南陽市群眾的衛生文化水平也得到進一步提升。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網絡媒體更是提升廣大人民精神文化力量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媒體宣傳報道,不造假、不傳假,讓人民群眾了解實際情況,是工作高效開展的關鍵一步,也是依靠人民群眾、贏得群眾信任的關鍵一步。
參考文獻:
[1]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三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614.
[2]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戰爭史(下)[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4:102.
[3]南陽地區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南陽地區志(下冊)[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4]開封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開封市志(第十八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5]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56.
[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李仕權.用群眾路線破解“旁觀者效應”[N].學習時報,2019-12-23.
(責任編輯: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