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爾雅
中國結婚率創下10年內最低水平,引發了社會各界人士的討論。結婚率的一降再降意味著單身人口的不斷攀升,單身人士不需要養家糊口,便有巨大的消費能力,而獨身居住的條件造就了他們獨特的消費需求。為什么出現如此之多的單身人口,單身需要面對哪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探究的問題。本文從單身經濟出現的原因出發,探究單身經濟存在的問題,并針對企業應該如何面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單身人群己達2.22億人,占到總人口15%。以廣東省為例,2007年該省15歲以上單身人口為2063萬人,單身率為31.9%,五年前單身率為29.9%,十年前單身率為23.8%。基數大且增長快的單身人口是單身經濟發展的基礎。
去年某電商網站的數據顯示,一人份量的商品正在爆款中迅速躥紅:迷你微波爐銷量增 970%、迷你洗衣機銷量增 630%、 一人份火鍋銷量增200%。蘇寧大數據顯示,情人節上映電影《一吻定情》,蘇寧影城一張座的訂單占到了18%。餓了么數據顯示,2017年"一人用餐"消費訂單較比2016年增加了26%。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一人消費的商品銷量增加外,單身經濟還對購買車輛和住房產生影響。適合單身人群的小排量汽車占據了汽車市場份額的半壁江山, MINI、甲殼蟲深受單身女性的喜愛,而經濟實用的日本車是單身男性的首選。2017年第一季度大眾甲殼蟲系列40%的份額來自中國,而其中80%的消費者是月收入過萬的單身女性。近年來, 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單身公寓銷售火爆,某些樓盤, 在開盤后的短短數周便告售罄。這些單身公寓的共同特征是, 雖然很“玲瓏”, 卻“五臟俱全”, 房型充分考慮到單身人士的需求, 而且基本都經過了精心裝修。 因為調查數據顯示, 單身公寓的購買者大多在市中心上班,收入穩定,生活節奏快。他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很高,不愿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擁堵的交通和不完善的郊區生活設施上; 他們同時具備很強的分期償付能力, 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 希望能打破“結婚買房”的定律。
在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后,單身人群的消費趨勢是"悅己"。奢侈品牌是單身人士的主要消費對象。北京一位月收入2萬的白領,一身奢侈品,盡管不用買房,不用養孩子,但仍是“月光族”。“只要東西夠時髦,夠奇趣,我們往往會一擲千金,既然一個人生活,為什么不對自己好點。”是他們的心理狀態。《新周刊》曾發布了《中國單身報告》。 報告顯示,28.6%的人不經考慮購買奢侈品;16%的人至少每周去一次酒吧、KTV等娛樂場所。種種跡象都體現了悅己。
已有部分學者對單身經濟現象進行了研究。楊麗媼(2008)分析了單身經濟出現的原因及其發展趨勢。王昊飛、周慧敏(2007)分析了單身經濟的特點及其表現。楊信(2010)分析了單身經濟給企業帶來的商機。劉稚亞(2015)分析了單身經濟中消費者的消費特點。張凱(2018)分析了單身經濟帶來的直銷商機。王佳昕(2019)分析了單身人群的消費潛力。已有的研究缺乏對單身經濟現象出現原因和企業應對策略的系統分析,因此本文會從分析單身經濟現象出現的各個方面原因入手來對企業如何抓住單身經濟的商機提供建議。
大城市生活壓力大
大城市加班文化非常濃厚。2019年出現一個熱詞“996”指的是每天9點上班,9點下班,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有些企業稱其為企業文化,而這樣的工作制度在使人身心疲憊的同時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沒時間”成為許多年輕人躲避相親的理由,卻也是事實。“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那樣的生活和愛情在忙碌的大城市變得可遇而不可求。
男女性別比失衡
在石器時代,女性擁有在采集生產中的重要地位和生育權,因而形成了以女性為中心的母系氏族制。隨著農耕文明的出現,男性的生產力逐漸超越女性,男性開始占有主導地位,父系社會開始形成。生產力的發展使得私有制萌芽、產生。在父系社會中,男性享有繼承權,女性逐漸淪為男性的附庸。男尊女卑出現并持續了幾千年。
雖然有許多人在倡導男女平等,但是如今的現狀是社會的資源和權力依然掌握在男性手中,從社會資源領域占有量上看,女性處于被分配的地位。因而“重男輕女”“女子不如男”的思想便會依然存在。這導致了男女人口的巨大差距。
根據國家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鑒數據顯示,“00后”(2000~2009年出生)男生比女生多出了近1271萬,整體人口的性別比達到了118.91。換言之,未來這個年齡段將有超過1000萬的人因沒有對象而被迫單身。巨大的單身人口數量促使單身經濟的發展。


女性地位提高,婚姻中雙方都有主導權
《為什么離不開家暴男》一文中,主人公曾多次遭受家庭暴力,但依然沒有提出離婚,是因為她有太多的顧慮:擔心自己一個人無法在社會上生活,擔心找不到工作,擔心養活不了孩子。歸根結底,她的顧慮就是源于沒有實現經濟獨立。
隨著經濟的發展,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這意味著女性提高了學歷,提高了收入,提高了社會地位,實現經濟獨立。在經濟獨立的同時,她們不再依賴于男性。她們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可以決定過婚姻生活或單身生活。因此,當婚姻使她們的生活質量下降時,她們更傾向于保持單身。
社會經濟發展
在中國古代,以農為本,而人口的多少將會直接影響農業的發展。因此統治者將會出臺一系列法規提倡早婚。《周禮》規定,男子年滿二十可娶,女子年滿十五可嫁。若男子超過三十歲未娶,女子超過二十歲未嫁,那么在仲春時節,男方只要向女方打聲招呼,兩人即可成婚。
而對于大齡單身青年,他們有稅。公元前189年,漢惠帝出臺“單身稅”,即對“不結婚”或“晚婚”的女人進行懲罰——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相當于繳納600斤糧食,是很嚴重的罰金。為何有稅,因為單身有罪。
從國家角度而言,單身意味著人口減少。官府的徭役、兵役便得不到保障,從事生產的勞動力就會減少,不利于國家政權的穩定。從家族角度而言,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單身阻礙了家族的繁衍。從個人角度而言,單身便意味著沒有子嗣。在沒有養老制度的古代社會,單身者將會面對老時無人奉養,甚至死后無人祭拜的境況。
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自動化與人工智能科技不斷進步,勞動密集型產業將會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人口不再決定經濟的發展。養老制度的健全,使人們逐漸不再“養兒防老”。日趨完備的基礎設施,使人們逐漸不再為了結婚而結婚。這一切都為單身族提供了生長的土壤。
婚姻中男女分工不均
古代婚姻一直奉行著“男主外女主內”的準則。二戰時,男人上戰場,女人則負責后勤。從此以后,女人不僅屬于家庭,同樣屬于社會。她們走上了工作崗位,與男人一起擔負著賺錢養家的重擔。新中國建立后,毛主席提出了“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口號,號召女同志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著和男同志一樣的主力軍的作用。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女人投身工作,男人卻沒有奉獻家庭,于是產生了“喪偶式婚姻”。在這樣的婚姻中,僅有一方不斷付出,另一方卻不回應。“喪偶式婚姻”是不美滿的婚姻,而在“喪偶式婚姻”中長大的孩子缺乏對婚姻的“安全感”。長大以后,他們對婚姻抱有“害怕”或“抵觸”的情緒,因而他們不愿結婚。
孤獨感倍增
人們在快樂、難過、生病時會格外需要傾訴、別人的關心和照顧,會格外需要與外界產生交流。在長期單身的狀態下,這些需求得不到不能滿足,人便會產生孤獨感。長期的孤獨感不利于身體健康,導致心理疾病。
安全問題
2019年5月,微博有這樣一條熱搜“這個女孩晚一秒門會怎樣”。韓國首爾新林洞地區,5月28日上午,一個醉酒的女孩向家門走去,一個男子跟在其后,距離不遠不近。在女孩關門的一剎那,男子突然向門撲去,試圖趁女孩不備,強行闖入。幸運的是,女孩及時關門,將男子阻攔在外。男子在門外徘徊一分多鐘,最終“黯然”離開。直到女孩酒醒后,她才意識到有什么不對勁,報了警。28日下午,監控在網絡公開,引發熱議。截止29日下午,已有23000人到青瓦臺請愿,要求嚴懲嫌疑人。消息傳到中國,引發中國網友的討論。
那一秒鐘,門關上了就是日常回家,門沒關上就是地獄。不是每一個女孩都如那個女孩一樣幸運。單身人士尤其是單身女士的安全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養老問題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養兒防老”的思想觀念,單身人士沒有孩子,他們應如何養老?老年大學、“夕陽紅”旅游團等可以豐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理財產品和養老金可以使他們有錢來保障他們的生活品質。但當他們癱瘓或患上老年癡呆癥時,當他們不再具有行動能力或判斷能力時,他們的生活便會陷入極大的不便中。
居住產品
單身貴族往往獨自居住,小型洗衣機、微波爐、電飯煲、電冰箱等電器可以為單身者們節約資源。而小排量的兩人座汽車更符合他們獨自出行的需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單身公寓在滿足他們居住需求的同時,也為他們節約了資金。
除此而外,公寓樓中單身女性專用樓層、24小時無死角監控、持續巡邏的保安和隨叫隨到的管理人員可以使單身女性減少對自身安全的擔憂。
餐飲服務
當代的單身人士多為獨生子女,生活能力相對較弱,往往不會也不愿自己做飯。而就算一個人,他們也想吃得既美味又豐盛。因此一人食餐廳、小火鍋、半份菜等更會受到他們的歡迎。
在超市中,小份裝的商品更會受到單身者的歡迎。例如,將成熟度不同的7個香蕉包裝到一起售賣,單身者一天吃一個,一周剛好吃完。這樣的“單身香蕉”既可以節約單身者的購物時間,有可以避免食品被放壞。
文化服務
單身人士不止有物質需求,還有精神需求。書法課、圍棋課等可以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瑜伽班、健身房可以使他們強身健體,另外開設音像、書籍出租或零售的小店,也可以滿足單身族的精神需求。在豐富自身生活的同時,單身者通過興趣活動擴大了自己的交友面,交到知心好友,減少孤獨感。
養老需求
單身意味著沒有子嗣,在傳統觀念看來,他們會悄無聲息地死在單身公寓中,直到死后才被發現。但在日本紀錄片《7位一起生活的單身女人》中,7位單身女人在同一棟公寓樓里買了房,她們組成了養老姐妹團,開啟養老的新模式。這為“單身者如何養老”提供了思路。為了增強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單身者需要購買保險,同時減少對高風險高收益項目的投資。為了應對突發事件,單身者應將5到6個月工資作為應急資金,這筆錢可以作為活期存款存入銀行或投資銀行的中短期理財產品。隨著年齡的增長,單身者的自理能力逐漸減弱,他們開始需要別人的照顧,養老院是他們的最終選擇。對于養老院,醫養結合是他們發展的新方向,專業的服務使老人可以在養老院安度晚年,同時可以不再讓單身者為自身的老年生活而擔憂。
(漢中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