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南
【關鍵詞】“最近發展區”;教學;問題解決
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指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實際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實際發展水平即兒童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潛在發展水平即在知識豐富的成人(教師、家長等)的指導下,或與能力較強的同伴合作時,兒童能夠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兩者之間的差距為“最近發展區”。維果茨基特別強調學校教學應走在發展的前面,創造“最近發展區”,引導學生獲得發展?!白罱l展區”理論為促進學生智能發展提供了心理學依據,從理論上給予教學實踐很多深刻的啟示。
一、教學的本質是激發學生的潛能,教學應走在發展的前面
“最近發展區”理論徹底改變了人們對于教學與學生發展關系的認知,使人們深刻地認識到教學的獨特價值。教學不應停留在學生的原有水平,要依靠那些正在或將要成熟的心理狀態創造“最近發展區”,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人際互動,促進學生高級心理的發展,即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認知活動,在智力發展的臺階上提高一級。教學走在發展前面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要走在某個發展過程的前面,另一方面要與某一心理機能的發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二、教學是一個相互交往的過程,對學生的評價應建立動態評估模式
學生的心理是通過與人的交往與合作,在系統的教學等影響下,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發展起來的。維果茨基始終把教學看成“一種交往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交流、商討、溝通與協調,一起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學生在交往中能夠發現自我,增強主體性,形成主體意識;在交往中學會合作,形成豐富而健康的個性。這充分凸顯了合作學習的重要性、教師教學的主導性以及認知發展的社會性。
“最近發展區”因人而異,評價也須關注個性化,要著眼于推進學生的發展,重視教學所創造的學生的潛在發展水平。維果茨基認為,傳統的靜態評估方式(又稱“標準化評估”)注重的是學習結果,忽視了學生是有潛力的個體,忽視了學生智力發展的動態變化,無法有效反映學生的智力水平。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時,不能只做定性的靜態評估,而要從學生能力發展的角度,評估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內的發展變化,并隨著學生的能力發展情況做出相應調整,直到進入下一個“最近發展區”,不斷循環,由此對學生的能力發展水平做出動態評估。動態評估注重過程的互動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可以尋求教師的幫助,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互動完成學習任務;評估方式應多種多樣,突出學生新穎、獨到的見解以及批判性思維;學生的思維是有彈性、有潛力的,評估應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水平,促進學生潛能的發展。
三、拓展因材施教的內涵,引導學生在問題解決中錘煉自我
“因材施教”指根據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能力等,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佳發展。按照“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師應拓展因材施教的內涵,不僅要知道學生現在的實際發展水平,更要了解其潛在發展水平,從而有針對性地促進不同學生“最近發展區”的發展。
問題解決在學習分類中屬于最高級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實戰能力。維果茨基認為,學習應當與社會生活中息息相關的現實問題結合起來,在實際情境中鍛煉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教學則應當為學生提供難度適中、易于開展、具有發散性和探究性的問題解決平臺,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與探索興趣。例如,“基于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problem-basedinstruction)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建構主義學習模式,倡導通過問題解決來學習,強調把學習過程設置于復雜、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通過碰撞、質疑、分析、交流、表達等環節,共同解決復雜的、真實的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與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