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昂 黃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與此相適應的創新型國家建設迫在眉睫。高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和責任擔當,如何引領大學生投身創新創業浪潮,是當前高校的重要任務。基于此,引領大學生正確地看待創新創業,幫助大學生選擇合適的創新創業路徑,應從課程體系設計、第二課堂建設、搭建學業與創新創業的橋梁等途徑入手,構建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路徑選擇。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由此帶來的社會變革使得創新創業政策不斷完善,使得高校不得不加深對創新創業的認識。
“互聯網+”加速社會變革
近年來,“互聯網+”在潛移默化中已被社會所認可,與之相伴相生的移動互聯技術、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等,逐步走進人們的生活日常。“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融合,帶動了傳統行業的轉型與升級,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互聯網+”時代各項科學技術的發展都十分迅速,其對于人才的要求和強調絕非以往單一層面的學術理論型人才,而是具備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應用人才。因此,大學生創新創業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機遇。
創新創業政策不斷完善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的方向。從扶植小微企業、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再到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中央政府從各方面不遺余力地支持和鼓勵創新創業發展。
高校對創新創業認識的不斷提升
早在2010年,教育部就印發相關意見,統籌做好各大高校落實創新創業教育、創業基地建設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2015年4月15日,由清華大學發出“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倡議,得到了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的批示。2018年7月6日,教育部辦公廳下發通知,公布50所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的高校名單,號召各地高校要認真學習、借鑒經驗和做法,再結合實際,改進工作方式,創新工作機制,為切實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努力。
當代大學生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但是當代大學生所面對的挑戰和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但是,由于地區發展不平衡、初高中教育模式與大學教育之間的差異以及當代學生成長環境和其他的客觀因素,當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時存在的問題和面對的挑戰不容小覷。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創新意識不強和創業經驗不足
一方面,當代大學生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對于創新創業的認可高,但他們的創新創業的項目思路基本處于萌芽狀態,在付諸實踐的環節難以推進,而且還存在著憂慮項目難度不敢實施的情況。另一方面,在實際操作中,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一般開始于大一下學期,由于不具備健全的創新創業知識體系和經驗支撐,沒有一個整體概念及沒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學習、效仿,往往導致自己的創業計劃以失敗告終。
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選擇不明確
大學生受到各種限制往往很難明確自身的創新創業選擇,在項目設立之初,缺乏專業導師的指導,經常出現項目設計不全面、項目討論不充分、知識體系不健全、項目的可操作性不強等實際問題,致使項目推進緩慢,由此帶來的負面效果是項目成果質量不高,更會打擊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新時代,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與之相伴生的是人力資源、財力和物力資源的大量消耗,這些溢出效應無疑打擊了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加之,創業經驗的可復制性不高,使得創新無從著手。
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不健全
客觀上,大學生平時的組織活動多、學業壓力較大、不同的高校對學生的管理也千差萬別,致使其投入創新創業的時間、精力不夠。主觀上,“零零后”正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主體,他們個性強,接收到的信息遠多于以往,使得其對創新創業不重視,對各項活動參與度不高。同時,不同學校對于創新創業的重視也有差異,大多數高校目前并沒有配備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團隊,更有的高校本身的師資建設就存在問題,教師數量不多且不具備與創新創業相關的知識容量和實踐經驗,客觀上根本達不到培養專業創新型人才的目的,更不用說實現創新創業的根本目標了。
大學生創新創業缺乏主觀能動性
首先,雖然素質教育正蓬勃開展中,但應試教育仍是當下初高中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此限制下,極大降低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動地學習習慣使他們在大學期間嚴重缺乏創新自主創新能力。其次,在參與創新創業的過程中,大學生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思維滯后、溝通交流不利等問題,在討論中,經常存在著意見分歧,效果滯后,無法及時推進;在社會調查中,數據收集效果不顯著,致使調查結果的可信性和專業性不強。最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學生目前在校教育的時間長,付諸實踐的機會和時間較少,難以通過實踐獲得檢驗理論學習的機會。
基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背景與困難,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理應受到重視。但是由于縱向行政建制之間的差異,致使不同高校在資源、體制、生源、師資力量等方面有諸 多差異,為此,探討新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路徑選擇應把握求同存異、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把握我國高校的共性,即,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著眼于高校在進行創新創業過程中所面臨的共同困難,即:課程設計、第二課堂建設以及思想引領等方面,從建立合理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加強第二課堂建設以及引領大學生妥善處理創新創業與學習之間的關系三個維度為新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路徑選擇提供可行性建議。
建立合理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考慮到創新創業課程的特殊性,其設置既不能簡單地遵循一般專業課程的設置規律,也不可與專業課程脫離開而單獨存在。因此要實現創新創業課程教育與一般專業課程的融合,統籌創新創業課程教育體系與傳統課程教學體系。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以構建大學生的人格修養、道德品質、知識體系為出發點,通過創新創業課程的開展激發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激情,這不僅需要高校教師提升相關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培育,更需要邀請更多具備創新創業經驗和管理經驗的優秀社會人才參與其中,走進課堂,帶動實踐,切實搭建起學業、實踐與創新創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
加強第二課堂建設
創新創業對于大學生而言是既是一種機遇,又是一項高風險的實踐。所以,如果能讓在校大學生在學校就培養和積累一定的能力和經驗,對他們參與創新創業具有極大的幫助。高校可以結合自身的課程設計情況,與一些知名企業建立合作關系,讓學生以實習的名義提前進入企業,在企業員工的帶領下進行實踐學習,了解創新創業型企業是如何進行團隊建設、如何設計和研發產品、如何開拓產品市場、以及如何進行危機處理等,以實際參與切實感受企業的工作環境和文化。在實踐中,注重對有志創新創業的大學生的培養,教會他們根據實踐情況做出正確的戰略計劃并適時調整,為前期工作掃清障礙。
協調學業和創業項目間的關系
在實施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大部分參與的同學會將主要精力和大量時間投入到項目中去,進而忽視自身對在校專業課程的學習。加之,目前全日制大學生在校期間所必修的課程學分較多,這就使得如何正確協調此關系成為擺在大學生面前的一道難題。雖然,創新創業項目對大學生吸引力很大,但是其實際參與度和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對于想進一步深造的同學而言,參與創新創業項目要消耗自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項目開展得順利則罷,一旦受阻,就會嚴重打擊自己的積極性,消耗自身備考時間。為此,是否可以因材施教,在實踐中,高校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合理安排學習和創業資源,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矛盾,積極吸取經驗和教訓。
新時代的大學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正努力在實踐中書寫人生華章,創新創業無疑是新時達大學生踐行偉大夢想的重要抓手!然而,現實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制約因素,大學生實現創新創業的路徑依舊任重道遠。在理性審視這些困難和問題的基礎上,要著眼于建立健全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體系,形成教育合力的引導,引領大學生正確看待創新創業,使大學生們以飽滿的熱情、合理的定位、合理的創新開創一個個成功的事業巔峰。
[本文系2020年度海南省研究生創新科研課題“海南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階段性成果。]
(海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