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娟
優化營商環境,為市場主體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對我國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高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從構建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體系、建設法治政府、建立協調機制、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等路徑入手,更好地改善和優化營商環境。
國務院公布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將“營商環境”界定為“企業等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所涉及的體制機制性因素和條件”,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包括市場準入、生產經營、貿易活動、納稅、執行合約及退出市場等各方面。優化營商環境是打破行政性壟斷,為市場主體的生產經營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降低市場主體生產經營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的重要戰略方案。在精簡審批許可、減稅降費、優化辦事流程、創新監管方式、法治化建設、擴大對外開放等多措并舉的激勵下,我國的營商環境取得明顯成效。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評估周期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顯示,在優化營商環境改革的推動下,我國營商環境總體得分比上年上升4.26分,達到77.9分(即中國達到全球最佳水平的77.9%),世界排名躍居第31位,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球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經濟體之一。
優化營商環境,直擊當前市場的痛點、難點和堵點,不斷釋放內需潛力,有利于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對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優化營商環境,是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
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構建,需要我們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以國內循環為基礎,堅定實施擴大內需的基礎戰略,通過優化營商環境,著力打通國內經濟循環的堵點,不斷完善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消除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個節點存在的銜接不暢等問題,從而促進要素流動,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市場;以國際循環為輔助,通過優化營商環境,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聚焦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加強與國際通行經貿規則對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不斷增強投資者的信心,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為市場主體蓬勃發展創造良好土壤,在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促進經濟增長。
優化營商環境,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重要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的演講中提出:“激發市場活力,就是要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該營造的環境營造好,該制定的規則制定好,讓企業家有用武之地。”簡而言之,就是要求政府不斷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加大簡政放權力度,降低市場準入門檻,不斷縮減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協同推進大規模減稅降費,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健全制度化監管規則,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對所有市場主體一視同仁,依法保護所有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促進市場競爭性發揮決定性作用;優化政府服務,提升涉企服務質量和效率,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一網通辦”、跨省可辦,推動“一趟不用跑”,優化服務質量,打通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更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讓市場主體有更大空間去發展經濟、創造財富,進而增強競爭力、釋放國內市場巨大潛力。
優化營商環境,是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法寶
當前正面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國家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盛行,加上新冠疫情沖擊,我們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發展。我國要堅定全球化發展的歷史趨勢,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法寶,推動開放型經濟建設,加強與全球經濟融合。通過營造一個與國際接軌、與世界融合、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為市場主體提供更為開放的氛圍、更為透明的空間、更為穩定的預期,有利于提高市場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抵御外部勢力帶來的風險,吸引外商來華投資,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提高對國內外投資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利于提升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綜合實力。
“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更好地改善和優化營商環境,關鍵是要解放思想,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持續優化實現路徑解決市場主體關切的痛點難點問題,才能使我國營商環境達到國際先進一流水平。
優化營商環境,要著眼于構建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體系
著眼于企業在發展、成長、成熟、衰退的四個階段所面臨的需求痛點和發展難點,建立健全全方位精準政務服務體系,促進企業轉型升級。一方面,從優化企業開辦、運營、融資和注銷審批服務入手,建立起集企業開辦、工程建設項目“一窗受理”服務、企業獲得減費降稅服務、融資貸款服務、資金扶持申報服務以及企業簡易注銷服務等為一體的綜合服務體系。另一方面,企業的發展同樣也需要各項政策支持和專業服務,通過創新服務內涵,整合各行政部門服務企業有關職能,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政策服務”,通過拓展服務外延,組建集創業服務、業務轉型、品牌建設、投融資服務、科技創新、知識產權等為一體的第三方優質服務團隊,為企業提供“一門式專業服務”, 助力破解制約企業發展成長的痛點、難點,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優化營商環境,要著眼于建設法治型政府
好的營商環境有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而好的營商環境來源于法治政府的建設。一是立法先行。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和服務要落到實處,就必須將其轉化為法律法規,為市場主體投資興業撐起法治“保護傘”;以實施《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為契機,進一步清理和修訂不利于維護營商環境的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二是規范執法。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促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創新執法監管方式,綜合運用大數據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執法水平,切實保障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提升政府公信力。三是完善司法。要堅守司法公平底線,加大對市場主體合法權益司法保護力度;優化司法資源,通過整合律師、公證、司法鑒定、仲裁、人民調解等法律服務資源,建立健全市場主體司法服務保障機制。四是普法宣傳。加強普法宣傳,大力推進市場主體學法懂法用法守法,增強市場主體風險防控能力,助力企業健康發展。
優化營商環境,要著眼于推進建立協調機制
優化營商環境是一項涉及面廣、牽扯范圍眾多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場革故鼎新、破舊立新的革命,改革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相關配套措施的協調問題,如改革先行先試明顯超出國家法律法規原有框架,不同部門之間的法規和文件仍存在沖突、事項審批前置條件存在相互制衡、對有關政策執行的標準不一致,簡政放權快于監管服務能力改善速度,信用體系建設有待加強等。這就需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部門間的協調機制,一個更高層次的跨部門機制,從關注市場主體的“用戶體驗”著手,注重改革的系統性和協同性,推動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及時協同跟進,及時補缺補漏,發現并糾正各項服務改革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瓶頸和不足,增強各項政策措施的協調整合和疊加效應。
優化營商環境,要著眼于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
從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等法律法規文件出發,持續放寬市場準入,進一步推動開放理念和模式轉變,打破“玻璃門”“彈簧門”等制約政策落實的無形壁壘,全面推動落實“非禁即入”。積極與國際經貿規則對接,借鑒國際上最新的投資貿易協定有關內容,推進國內相關產業、相關領域先行先試,如在金融、環保等方面的法律法規、行業標準、資質認可等方面與國際規則進行有效接軌,致力于打造“中國版”高標準的經貿規則。三是持續打造中國開放新高地,充分借鑒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經驗,聚焦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選取合適的區域和城市做試點,進一步擴大中國沿海城市或者內陸地區的開放程度,形成輻射作用更廣更強的開放新高地格局。
綜合來看,優化營商環境是在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下,全面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表現,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實施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優化營商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在優化過程中不斷探索新路徑、不斷豐富和創新,才能夠打造出“中國版”世界一流的營商環境。
(泉州市投資貿易促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