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騰
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模式的結合能夠充分發揮閱讀的作用,提高學生對于閱讀信息的接收能力。充分利用不同的閱讀模式,可以讓閱讀的效果更加理想。
一、課內外閱讀資料整合,提高學生思考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該從宏觀上把握教材中所包括的文章類型以及課外閱讀資源的特點,實時向學生推薦一些閱讀的資料。在學習《蝴蝶的家》這篇文章以后,我讓孩子們在課下尋找三篇同樣是描寫蝴蝶的文章。對于蝴蝶,孩子們并不陌生,經常可以在田野間、花叢間發現它的身影。通過閱讀孩子們發現同樣是描寫蝴蝶,不同的作者他們的表現手法有什么不同,他們的重點也有差異,然后結合感受,想象如果自己描寫的話,該從何處展開。這時候學生就能夠通過課下的延伸閱讀,對于課上學習的內容有更深層次的思考,從而將問題表達出來。
二、營造交流互動平臺,提高學生交流能力。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與家長交流的欲望很強,但是有些問題家長可能也無力解決或者是沒有時間解決。一些家長在遇到孩子的提問時,總是會簡單搪塞過去或者是置之不理,這不利于學生提問能力的提高。通過親子共讀這一模式讓學生能夠與父母進行互動交流。先告知家長親子共讀的理想開展路徑,讓家長重視這一教學環節的開展,積極配合教師,保證任務完成。家長注意事項的提出不僅僅是單方面的,要通過引導讓孩子們發現問題。
在學習寓言這一部分內容時,我讓孩子們和家長通過親子閱讀完成閱讀任務。如《狐假虎威》這一部分內容。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不一樣的問題,比如,為什么狐貍可以借助老虎的威風?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家長此時順勢引導:狐貍用自己的智慧成功迷惑了老虎。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小動物們有怎樣的表現呢?孩子可能會回答,他們都跑開了。這時候有一些孩子心里可能就會有一個問號,為什么要跑呢?有些孩子可能并沒有思考就回答:害怕狐貍呀,狐貍走過來所有的小動物都跑開了。學生進一步產生疑問:為什么小動物會害怕狐貍呢?為什么狐貍要讓老虎跟在后面呢?在家長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營造出一個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逐步思考。
通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家長在對待孩子的提問時態度將對孩子接下來的提問有較大的影響,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家長親子閱讀展開培訓,讓家長重視親子閱讀,從行動上引導學生思考。
三、重視閱讀成果展示,提高學生閱讀興趣。
在學生自主閱讀階段,為了保證學生的閱讀效果,需要對閱讀結果進行考核。
我引導孩子們閱讀《草船借箭》時,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感悟。展示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學生熱衷于展示已經明白的問題,或者是將文章簡單概述。此時我告訴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是閱讀的收獲,引導其積極地與其他同學交流在閱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為什么要用草船去借箭呢?周瑜為什么要給諸葛亮出難題呢?這時候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可能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這一篇文章了,引發他們去閱讀更多的內容,不斷擴充閱讀量。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有自己的收獲和迷惑。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能夠大膽提出問題,不僅能夠讓學生更有自信,而且更能夠保證持續展開閱讀,收獲更多的知識。
總之,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閱讀是提高語文綜合能力的重要路徑,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讓學生的閱讀效果更加理想。提問能力的培養也非一蹴而就,在不同環節的閱讀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對于學生提問能力的引導,讓學生逐步養成提問的習慣,掌握提問的技巧。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立項課題“小學語文課內外銜接研究策略”(課題批準號:2017YQJK227)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