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奮宏
甘肅省渭源縣園藝站,甘肅 渭源 748200
生態環境直接關系著民族未來和人民福祉,同時也制約著當地經濟的發展,最終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而當前正值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時期,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環境污染已成為群眾和政府最為關注的焦點問題。因此,探究農村環境治理效率測度方法,構建操作方便且具有實際意義的指標體系,以及分析農村環境治理效率影響因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傳統模型無法真實獲得對環境因素的影響,并且,在應用超效率模型計算多投入多產出相對效率時,人們往往在關注投入產出時,會出現一些并不想要的產出[1],如工業廢水廢氣。基于此,在超效率SBM模型基礎上,結合非期望產出形成了新的模型,可以設期望產出為,非期望產出為y,,若投入為x,x,則新的生產可能集為:


然后,將非期望產出的生產可能集與超效率相結合,則:


在此基礎上,將其分解成為如下效率變化指數(MLEC)和技術進步指數(MLTC),即:

由于城市環境保護工作總是優先于農村,加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涉及范圍更廣,致使相當數量的農村區域無法獲得比較準確的統計數據,特別是對于城鄉污染轉移、農村工業“三廢”排放量等指標更是難以獲得相關的數據,因此,在構建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效率指標體系時,應結合農村實際,盡可能地排除指標中所含有的城市環境因素。在具體實踐中,基于社會、生態效益以及生產環境等方面的考慮,建立了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農村環境治理投入產出指標體系
基于以上指標體系,根據渭源縣農業農村局、渭源縣統計局、渭源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利用MaxDEA6.17獲得了如下2009-2019年渭源縣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效率,如表2所示;渭源縣農村環境污染治理ML值,如表3所示;并為了尋找到ML變化的主要原因,將其分解為MLTC和MLEC,如表4和表5所示。

表2 渭源縣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效率 DEA效率值

表3 渭源縣農村環境污染治理 ML值

表5 渭源縣農村環境污染治理 MLEC值
通過對以上數據的深入分析可知,在2009-2019年期間,渭源縣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效率均有效,整體上呈現緩慢下降,后續幾乎維持相同水平的趨勢,而平均ML值也是在波動中上升的,這就意味著渭源縣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呈現不斷改善趨勢,并且將ML分解之后,其在技術進步方面改善程度不明顯,僅在2009年、2010年、2019年得到了改善,而平均值MLEC都小于1,并且呈現上升趨勢,說明渭源縣仍然需要通過改善效率水平來提高農村環境治理能力。
影響渭源縣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效率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從農村實際出發,借鑒城市對環境影響的因素,選取了6個主要因素進行分析,如表6所示。

表6 變量選取
在運用Tobit模型進行影響因素分析之前,因為大多數時間序列不平穩所形成的偽回歸,將會出現錯誤估計因變量和自變量之間的關系[2],因此,首先需要對單位根進行檢驗,由于決策單元n和時間期T固定并且較小,本次將采用IPS方法檢驗,利用stata檢驗,其結果如表7所示。

表7 IPS面板數據單位根檢驗結果
從以上數據分析可知,若顯著水平在1%之內,則In y、In x3、In x4、In x5是不存在單位根的,如在5%之內,則In x2、In x6是不存在單位根的;若在10%之內,則In x1是不存在單位根的,總體分析,可以認為以上數據是平穩的。在此基礎上,再利用檢驗獲得了如表8所示的影響因素回歸結果表。

表8 影響因素回歸結果
其中,顯著水平在1%之內,經濟規模發展有利于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并且若In x2每增加1,則全縣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動態效率就增加0.3,究其主要原因是隨著當地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不僅獲得了許多環保知識,而且也對自己所生活的環境有了新的要求。若顯著水平在5%之內,則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化進程不利于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并且若I n x3、I n x5每增加1,則全縣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動態效率就分別下降0.23145、0.65038,究其主要原因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必然帶來新的環境污染,特別是工業“三廢”危害極大,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意味著更多農村向城市轉變,這種轉變勢必會帶來更多的環境污染,破壞原有及周邊的環境。而人口規模、技術投入、政府制度對其影響均不顯著,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全縣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力度不大,其所造成的有利影響超過了不利影響,并且在技術投入方面,主要表現為農業的生產性補貼,在接受新知識方面并沒有多大的改善,而政府制度主要體現在城市環保方面,基于以上分析,最終獲得了如下回歸方程:

針對以上試驗結果及數據分析,渭源縣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化進程推進中,不應盲目地以完成農業向工業、農村向城市轉變為目標,而應將經濟發展和農村環境保護放置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讓粗放型向密集型、高污染向低污染、高耗能向節能轉變,并且政府環保部門應加大對所管轄的企業工廠凈化污染設備進行監督檢查,對于排放物不符合標準的及時進行停業整頓或取締運營資格,對于優先使用節能設備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補助或相關支持。
同時,政府還應及時引導村民參與農業與農村環境協調發展,定期免費地讓村民獲得土地結構優化、農藥、化肥和地膜使用量的范圍等方面的環保知識講座,意識到環境惡化所帶來的巨大危害。此外,還應及時引導村民樹立“垃圾是放置在錯誤地方的資源”的理念,親身觀看廢物回收后的加工過程及加工后的產品,逐漸引領村民踐行環保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