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陳欣玥 鄭 富
(1.保定市第十七中學 河北保定 071000;2.河南大學 河南開封 475002)
課前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過程,在課前時間內通過學習來對教學的重點內容進行了解分析,這樣一來能夠在課堂學習的時候有選擇、有重點的來聽課,有效的提高學習效率。預習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通過預習會更加主動的學習,在正式聽課的時候思維是主動的,能夠根據(jù)預習的結果來整理思路,選擇性的學習。以前可能會預習,但并沒有重視起來,預習計劃的實施不是很到位,因此應該加強監(jiān)督管理工作,及時的檢查預習成果,逐漸的形成預習意識,并逐漸的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習慣,主動的進行預習。
隨著教育科學研究的進展,對于中學生預習的研究也越來越多,本研究以課前預習的時間是否安排好、預習是否講究順序、課前預習是否有側重點、預習是否有做筆記、是否已形成預習習慣等六個方面為橫軸,認真預習、假認真預習、不預習等三種預習狀態(tài)為縱軸,組合成18 種變量如下:

預習效果(好/壞)認真預習 夠 有 有 有 有 好假認真預習 不夠 有 無 有 無 壞不預習 無 無 無 無 無 壞預習時間(夠/不夠)預習順序(有/無)預習筆記(有/無)預習習慣(有/無)預習側重點(有/無)
從表格中內容進行深入探究可以發(fā)現(xiàn):
認真預習的中學生:由于具有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時間特別重視,所以總是能妥善的安排好時間、組織好自己預習的順序。在預習的過程中,側重點清晰,加上各種不同的、有規(guī)律的顏色、符號、線條的筆記,并且早已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所以預習效果一直很好。
假認真預習的中學生:假認真預習的學生,由于只重視外界如何看待自己的表面,所以一般會將預習當做是一項作業(yè),快速的敷衍完成、交差了事,并且為了不讓自己挨罵,還經(jīng)常會故意寫作業(yè)拖拉造成家長無法怪罪自己的情況。在這樣的預習下,既無預習記重點、也無筆記,更無預習習慣,自然沒有預習效果。
不認真預習的中學生:在錯誤的學習態(tài)度前提下,不認真預習的中學生經(jīng)常在重復“課上聽不懂“的循環(huán),課前不預習不筆記,課上既聽不懂,也不知道什么是重點,連偶爾想認真聽課都來不及記筆記,因為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下課后,一看到作業(yè)就感覺好像沒講過這堂課似的一臉茫然,隨便抄抄寫寫就完事,自然成績是穩(wěn)坐倒數(shù)。
通常情況下預習的作用可體現(xiàn)在提高自學能力及聽課效率等兩個方面:
提高自學能力體現(xiàn)在中學生具有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并持續(xù)以正確的方法進行預習,每次預習都能從初步理解預習內容到驗證預習假設,最后對預習內容能夠深度掌握。
提高聽課效率體現(xiàn)在中學生課前規(guī)范預習的結果就是為自己的大腦做好了在課堂上高效吸收的準備,在課堂上既可以專注的聽講,又可以全面、快速、仔細的做好筆記,在回答老師的問題上,經(jīng)常是反應快速并且是正確的,每堂課中,都能完全的解決自己在課前預習的難點。
思維導圖最初是20 世紀60 年代英國心理學家東尼·博贊(Tony Buzan)發(fā)明的一種筆記方法。東尼·博贊認為思維導圖是對發(fā)散性思維的表達,因此也是人類思維的自然功能。思維導圖引入我國后,在各個領域都被廣泛的應用。在學校當中,主要是用來啟發(fā)教師的開放式教學及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目前主要的形式是在單元知識中找出核心詞,再圍繞核心詞往外寫關聯(lián)詞,并沿著關聯(lián)詞,各自往下進行二到三層的內容撰寫,良好思維導圖的評價主要是從畫面構圖美觀、知識層級書寫正確、知識內容無錯誤等三項標準[1]。
預習認知結構圖是結合康乃爾大學諾瓦克(J. D. Novak)博士發(fā)明的概念圖以及在我國理論實踐而得來的本土化方法。北師大趙國慶認為,概念圖是一種知識 的組織和表征工具,這種工具的特征包括:圖示化、突出概念、突出概念之間的關系、突出概念之間的層次[2]。概念圖自2001 年引入國內至今,一直存在著理論及實踐結合出現(xiàn)斷層的問題。本研究在此基礎之上,結合當今中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布魯納的認知層級理論,界定出預習認知結構圖是一種圍繞著未知及復雜的知識體系及結構。能夠將不同知識間、不同體系間、不同層次間的相互關系,以一種有層次的、有順序的、明確的、有趣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將未知復雜的知識體系及結構內化為自己知識體系及結構的思維可視化方法。
思維導圖的作用:使學生從一種整體的視角思考問題,進而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發(fā)散思維能力。
預習結構圖的作用:使學生將復雜概念簡單化、整體架構層次化、知識關系明確化、迅速建立新舊概念聯(lián)系、使碎片知識結構化、架構起跨學科知識橋梁、水平垂直思考、發(fā)散會聚思考等八大作用。
綜上所述,發(fā)現(xiàn)兩者都可以使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及發(fā)散思維能力有所提升,但是對于中學生的學習而言,在復雜、未知、結構不明、范圍較大的學習內容中,預習結構圖更適合于中學生。
我國在概念圖上,以北師大的辛濤所提的五步驟較為完善,分為五步:
1.明確知識范圍:在制作結構圖的時候,首先要明確知識范圍,熟悉所要制作知識的具體內容,在頭腦中初步建立起對這一知識內容的認知結構。
2.選擇概念平分層: 確定概念圖的知識范圍以及明確領域中的問題后,就要確定其中的關鍵概念。
3.草擬概念圖的層級布局:根據(jù)“縱向分成,橫向分支”的原則,對其層級分布進行設計,使整張概念圖條理清晰、關系明了,同時在腦海中的知識結構也具有層次化。
4.實施連接:確定概念圖的層級布局后,在需要標示層級意義關系的地方添加連接詞,挖掘圖中可以交叉連接的概念。
5.反思交流與擴充完善:初步制作出概念圖后,可以通過反思或者與他人交流,檢驗圖中概念是否有缺漏,連接是否恰當,布局是否合理,并且在以后的學習中還可以對其進行擴充完善,使得在這一知識范圍內建立起良好的認知結構,成為促進學生意義建構的有力工具[3]。

結合概念圖定義及本研究中的預習結構圖概念,可以歸總為如下步驟:
1.主題分析:從整個大單元中看一小節(jié),觀察其組成占比,知道在何處進行重點預習,何處可以一般預習、何處甚至可以略過或整合等。
(1)不看材料書進行主題分析:
指先不看材料書,然后自己根據(jù)所預習目錄中的章節(jié)名稱進行主題的分析,是為了增加知識銘記的程度。
(2)對照目標把猜中的內容框出,未猜中的用紅筆補上:
在進行自我分析完及判斷后,將自己猜中處圈出,把未猜中或未寫出來的,用紅筆補上。
(3)決定內容數(shù)量多少:
分析完后,依據(jù)調整后的框架,決定框架中各組成部分的各自占比。
(4)感受打敗作者的喜悅:
在完成主題分析后,對照書上的架構進行比較,將發(fā)現(xiàn)兩種結果。一是發(fā)現(xiàn)得比作者多,代表自身考慮得詳細。二是發(fā)現(xiàn)得比作者少,代表考慮不足。
2.重編架構:從自己大腦中挖掘出一個熟悉,并且結構最接近的圖案。將之結合主題分析的占比,再精細的分析知識間關系、知識組成部分、知識變化方式、知識間的趨勢,標注出重點、難點及自己的話,最終制成只適合自己的認知結構圖。
(1)畫出縮圖。
先根據(jù)內容數(shù)量決定構圖,再畫出此圖縮圖,最后標上構圖名稱。
(2)依據(jù)知識點、性質、數(shù)量多少調整縮圖比例。
圖形的各組成部分有大有小,分別對應到一章節(jié)內容中的多、少后調整縮圖比例。
(3)填入知識點標題或關鍵詞。
調整完縮圖比例后,填入知識點標題或關鍵詞,建立大腦聯(lián)想樁。
(4)將完成的縮圖拍照。
將經(jīng)過深入分析、思考后的縮圖進行拍照。
(5)將縮圖比例放大成A3 或A4 大小。
根據(jù)內容實際數(shù)量決定使用A3 或A4 紙,再依據(jù)紙的大小,將縮圖放大至合適比例畫于A3 或A4 紙上。
(6)填入知識點并畫出合適的關系線。
依據(jù)紙上的框架填入知識點。然后綜合分析知識點間的關系,再畫出關系線,包含透過預習結構圖中的九種關系線,包含單向(上對下)、雙向(可前可后)、相反(性質相反)、隱藏(表面上看不出,實際上存在)、循環(huán)(周而復始的)、包含(上面包含下面)、融合(不同概念合而為一)、分化(一種概念分成三種變化)、跳躍(一個知識點透過一個看似有關其實無關的知識點,與另一個知識點發(fā)生關系),將不同知識點中,書中能看出的及不能看出的關系,一一羅列出來。。
(7)對照書、材料確認關系線合理。
在畫完關系線后,對照書或材料,以確定關系線的合理情況。若不合理,則需修改至合理為止。
(8)檢查五三覆蓋率是否大于80%。
在辛苦完成預習結構圖后,需要確認五三覆蓋率,以確認自己的分析是否完善,一般以是否占到五三的80%為合格標準。
3.說出:制作完認知結構圖后,需要快速的進行復習、消化,所以需要切換到教師身份,以講課的方式錄制視頻,最大強度、最快速度的將整體概念框制到大腦中。
(1)做題驗證。
在檢查完上述步驟后,開始進行做題驗證,以確認自己是否真正學會。
(2)寫出正確率。
驗證結束后,寫出正確率,同時代表了自己努力自學的成績:如:3/4(正確的題數(shù)/總題數(shù))。
(3)將錯題分析用紅筆補上。
將驗證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錯題以紅筆勾補在預習結構圖中相對應的地方。
(4)寫耗時。
將不含做題、批改的整個構圖的時間寫上。
(5)拍照并以自己的話說出并錄視頻。
以教師的身份講解此預習結構圖,最大化的將本單元的整體結構刻畫在大腦深處。
在本研究中,預習指讓學生課前自行處理教材,促進課前深度理解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方式是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習慣,促進手腦并用地學習的有效途徑。既是學習的有效途徑,就必須在學習后進行做題驗證。一般而言,做題練習是學生學習后,為了加深理解及記憶而進行的練習方式。而寫完預習圖后的驗證,則是要證明自己在本單元的“研究成果”足以經(jīng)得起各種問題的考驗,如果遇到不能解決的,再以紅筆補在預習圖上。
在規(guī)范的做完預習結構圖后,由于在課前已達成了超過90%的理解,所以課堂中的筆記只需要記在預習時所發(fā)現(xiàn)的難點和困惑即可。
在學校老師講解前,我們?yōu)榱丝梢愿唷⒀杆俚穆牰砸M行預習。而以預習結構圖進行預習后,對學生擁有六項作用:
預習是自己獨立獲取新知識,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預習,不僅能做好新知識的提前熟悉,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還能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閱讀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促進自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提高自主學習意識,增強學習興趣。
預習掃除了新課中的部分障礙。帶著問題上課,在聽課時,要把自己找到的重要問題和疑難問題帶到課堂,緊跟老師授課思路,把問題逐個解決。
預習是解除學生盲目記筆記的好方法,加強記課堂筆記的針對性,預習過的學生,因心中有數(shù),就可以著重記書上沒有的部分、老師反復強調的部分。這樣做,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思考問題上面。
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楚地重復記住在預習時早已了解的知識,讓這些知識點牢牢地印在自己的腦海里,在考試時更容易想起這些知識。
復習時有重點,為了節(jié)約時間以及合理運用時間,可以相對放下自己已經(jīng)熟悉的知識點,去復習當時自己在預習時和課后不理解的知識,做到當時不會,現(xiàn)在熟練,這樣的復習也就有了很高的效率。
在認真完成的基礎上,可以提高作業(yè)效率,也可以根據(jù)預習圖以及之前在預習時做的題來評價自己的作業(yè)。另外,也可以針對自己仍然不太了解的知識點來展開其他的附加題進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