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國輝 李 娜
(1.內蒙古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2.內蒙古工業大學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總目標是“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顯著增強”。高校在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中面臨一定的問題,需結合實際因地制宜調地整和完善工作方法。教育至上,人才培養至上。培養創新創業綜合性人才,加強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模式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3]
由于理論知識、社會經驗不足,職業生涯規劃處于探索期,創新創業啟蒙教育不系統,創新創業成本較高等原因,大學生主動創新創業意識不強。部分學生雖有強烈的創新創業愿望和興趣,但對參加各類創新創業競賽及培訓積極性不高。部分學生參加創新創業自信心不足,遇到困難后便放棄。部分學生參賽持久性不足,項目一旦未獲獎即停止深度打磨和參賽。
缺少系統、全面、前沿、目標明確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單一并以選修課為主、教學模式傳統多以“填鴨式”教學為主。教學內容與專業課程脫節,學科交融性、實用性不夠,理論課比重高實踐課比重低。校內專業教師和校外企業導師較少,理論與實踐綜合考核方式不完善。
一是學分獲得方式不合理。部分高校以學生選修創新創業系列課程、通過撰寫商業計劃書為考核方式獲得學分,但以學生參加創新創業系列競賽實踐活動為
共同考核方式的較少;二是學分分值設置不合理。部分高校將創新創業學分分值設置得較低,創新創業教育總學分由團委、教務等不同部門分別設置組合而成,不同部門要求不統一并且各自分值設置低,難以引起學生重視。
部分高校暫無專職部門全面負責創新創業教育,而將創新創業教育歸為學生工作未融入教學體系,導致創新創業與教育教學相脫離。學生培養質量監管制度、教學評價機制不完善,一定程度上造成創新創業教育流于形式。
部分高校配套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不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資金來源渠道少、額度低;創業孵化園、眾創空間等基地規模小、運行情況一般。創新創業校企合作基地、大學生創業基地較少、創建不精準,部分校企雖然建立合作關系卻未有實質性動作,實踐基地處于閑置狀態。部分基地僅供學生參觀而不能讓學生實際參與其中,實踐基地流于形式。從而導致學生創新創業積極性、項目層次性較低,無法將創業計劃和項目落到實處。
部分校內導師具有深厚的創新創業理論基礎,但是實戰經驗少;部分校外導師實戰經驗足,但是理論基礎差,缺乏創新創業理論和實戰能力兼優的教師隊伍。部分導師知識結構不合理、教學內容不切實際,部分導師工作積極性不高、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僅是為職稱晉升提供便利,部分導師僅是在各類比賽中“掛名”,未能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給予實質性指導。
一是缺乏穩定、輻射力強、階梯發展,團隊成員職稱、年齡、學緣結構合理,專兼職“雙師型”創新創業導師團隊;二是缺乏本碩博聯合,不同年級傳幫帶,不同專業、學科融合的創新創業學生團隊。部分導師團隊及學生團隊,團隊中的核心成員離開后團隊凝聚力便逐漸降低直至斷層。上述原因導致創新創業項目成員知識結構不合理,項目技術含量低,核心技術缺乏,項目不能持久開展。
以創新創業系列課程、各類競賽活動、校企實踐聯合培養為主,以文化素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為輔全面提高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引導學生綜合學習各類知識,形成全面、合理的知識結構,為創新創業奠定理論基礎。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競賽、提供創新創業平臺,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熱情、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結合專業、學科特色,項目運營程度,學生需求等精準、持續開展創新創業講座、論壇等主題活動。要求學生全員參加、持續參加各類賽事活動,擴大比賽覆蓋面和參與人數,讓創新創業逐漸滲透到學生日常生活中。大力建設校園雙創文化,充分利用新媒體及傳統宣傳方式加大雙創宣傳。建設創新創業文化長廊,宣傳同輩學生、優秀校友創新創業事跡及各類獲獎產品,讓雙創在高校蔚然成風。
結合實際科學合理設置創新創業系列課程、優化課程體系,提高創新創業教育學科位置及創新創業課程開設比例,增加核心必修課。增加實踐教學內容,建立政企校聯合辦學模式。結合專業特色引企進校,充分運用社會資本。盤活鞏固已有實踐基地、精準聯創新型實踐基地。
校內全員選拔創新創業理論和實踐經驗豐富的創業導師,定期開展培訓。培養青年創新創業導師增加導師團連續性,增強核心團隊輻射力,吸引更多教師加入創新創業的隊伍中。完善不同職稱教師的崗位職責,將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為作必備工作職責并與年終績效、崗位晉升等關聯。校外聘請校友、企業家等兼職教師,開拓校友資源和社會資源。完善“雙師型”導師的選拔、任用、培養、考核機制,豐富導師創新創業指導形式。建立全校范圍內導師信息化管理平臺,允許學生結合實際自由選擇創新創業導師。
出臺創新創業指導教師鼓勵、扶持政策,結合不同項目獲獎級別給予不同獎勵。完善學生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允許學生在創新創業中取得的比賽成果、發表論文、獲得專利等折算為學分并給予一定資金獎勵,允許學生休學創業。對前景廣闊的創業項目,在創業場所、創業技術、創業資金方面提供支持。
設置并完善創新創業項目孵化園、眾創空間出入機制,合理引進外部機構入駐、管理園區及空間。及時預測項目風險點,在項目成果轉化過程中切實維護學生利益,保障項目有效實施。建立面向全校的創新創業人才匹配系統,實現師生精準匹配,組建高質量創新創業團隊。及時進行賽事轉型,突出適合專業特色的學科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