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良,呂沛宛,李歡
[河南省中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坐骨神經痛在臨床屬于坐骨神經病變,在臨床診療中較為常見,該病癥主要是指坐骨神經通路及其髖、大小腿外側及足部外側等區域內發生的疼痛癥狀群[1]。臨床將坐骨神經痛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前者主要是由于風寒入侵與感染所致,后者則主要是受到神經通路周圍組織的機械性壓迫所致[2]。患者一旦患病,若未能得到有效治療,則極易嚴重影響其正常生活與工作。本文觀察探討給予坐骨神經痛患者采用針灸治療對其臨床療效的影響及應用意義。
抽取的126 例臨床資料為本院2019 年3 月至2020年9 月收診的需行治療的坐骨神經痛患者,以每組63例將其分為對照治療組與觀察治療組。對照治療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38 ∶25;年齡均為29-79 歲,平均年齡(47.09±5.41)歲;病程均 為25 天-5 年,平均病程為(2.03±0.47)年。觀察治療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39 ∶24;年齡均為27-81 歲,平均年齡(47.46±5.93)歲;病程均為29 天-6 年,平均病程為(2.69±0.81)年。兩組患者臨床基本資料對比,即P>0.05,無統計學差異,有可比性。
對照治療組給予患者行常規西藥治療方案,觀察治療組則給予患者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再行針灸治療方案。
對照治療組:西藥治療方法,即[3]:一是給予患者口服布洛芬治療,3 次/d,0.6g/ 次,飯后服用。二是給予患者強的松治療,3 次/d,10mg/次,飯后服用。兩種藥物均1 周為療程,且均需停藥2 天后,再繼續下一療程治療。
觀察治療組:一是西藥治療方法同對照治療組患者一致。二是給予患者針灸治療,即[4-6]:①患者患側臥位,使其全身肌肉放松,在對患者需要針灸治療穴位皮膚進行消毒后,針刺患側秩邊、環跳、殷門、委中、承山、陽陵泉、懸鐘、局部壓痛點。②在給予患者針灸時,需視其病情,對強度及頻率進行調節,每次針刺30min,且間隔10min 后,再行針1 次。③需每天給予患者針灸1 次,每周需治療6 次。
(1)觀察分析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情況。主要指標有痊愈、有效、無效。判定標準[7]:①痊愈即指患者治療后,其臨床癥狀及體征已完全消失,且無復發,活動正常。②有效即指患者治療后,其臨床癥狀及體征好轉明顯,但過度勞累后病情會加重。③無效即指患者治療后,其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未出現任何好轉變化。
(2)觀察分析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臨床疼痛癥狀情況。主要指標有咳嗽時疼痛加劇、坐骨神經分區域痛、腰部疼痛。
本次分析中所涉及觀察指標均通過采用軟件SPSS21.0 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處理,其中,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以(%)表示,且分別經t和χ2檢驗組間各指標對比結果,若P<0.05 時,則表明存在有統計學差異;反之,若P>0.05,則表明無統計學差異[8]。
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對比,見表1 示,對照治療組明顯低于觀察治療組,且經χ2檢驗,組間各指標對比結果P<0.05,有統計學差異。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情況對比[n(%)]
患者臨床疼痛癥狀情況對比,見表2 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疼痛癥狀對比,即P>0.05,無統計學差異;治療后,對照治療組各疼痛指標改善情況均差于觀察治療組,且經t檢驗,組間各指標對比結果P<0.05,有統計學差異。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臨床疼痛癥狀情況對比(±s,分)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臨床疼痛癥狀情況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咳嗽時疼痛加劇 坐骨神經分區域痛 腰部疼痛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治療組觀察治療組63 63 tP--5.43±1.29 5.36±1.24 0.239>0.05 3.58±1.25 2.21±0.81 5.657<0.05 5.33±1.26 5.24±1.29 0.305>0.05 3.31±1.08 2.25±1.02 4.385<0.05 5.31±1.32 5.34±1.22 0.101>0.05 3.67±1.24 2.21±1.24 5.138<0.05
坐骨神經痛在臨床屬于頑固性疾病,該病癥具有治愈難度大,且治愈后極易反復發作等特點,一旦患病,患者的坐骨神經即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與工作。相關臨床治療表明,若患者長期服用藥物治療,其病情雖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控制,但極易引發一系不良反應,尤其是導致患者胃腸道出血[9]。因此,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對于患者臨床治療至關重要。
中醫學認為,坐骨神經痛屬于“痹癥”的范疇,其發病主要是因長期經絡阻滯及氣血虧虛,且未能及時予以疏導經氣;或是由于患者機體遭受外邪入侵,導致氣滯于經絡及氣血運行受阻[10]。由此可見,外傷、用力不當及過度疲勞、久坐等是導致坐骨神經痛發病生的主要因素。
本次分析結果表明,坐骨神經痛患者接受針灸治療后,其臨床治療有效率(95.24%)明顯更高,且其臨床疼痛癥狀得以有效改善。分析結果提示,常規西藥治療雖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疼痛癥狀,但臨床療效不佳(79.37%);而中醫針灸通過對該病癥采取辨證治療方法,通過以針灸刺激患者的環跳穴、陽陵泉穴等穴位,以起到緩解疼痛,促進氣血的疏通之功效,尤其是針灸治療是針對患者具體疼痛位置而采取的治療,通過針刺不同的穴位,解決從疾病根本問題[11]。
綜上所述,給予坐骨神經痛患者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再行針灸治療方案,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較于單一的常規西藥治療,該治療方案療效確切,且安全性更高,更利于有效改善臨床癥狀,緩解患者疼痛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