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金桂,李祎博,孟斐,董振華
(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檢驗科,遼寧 沈陽 110024)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發病率較高的代謝性疾病,病程較長,發病與飲食習慣或生活方式不良有關,需進行對癥治療[1]。但DM并發癥較多,是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公共問題。臨床認為,盡早診斷能評估DM疾病程度,制定合理治療方案,加強對血糖水平的實時檢測,可改善治療預后。臨床多通過常規檢驗篩查DM,但具有診斷局限性,存在較高的漏診誤診率,需尋求新型診斷技術。本研究旨在探究生化檢驗和常規檢驗的在糖尿病篩查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來本院就診的 156 例疑似 DM 患者。其中,男 100 例,女 56 例;年齡 36~74 歲,平均(50.24±0.63)歲;病程2~10 年,平均(5.34±0.43)年;診斷報告陽性150例,陰性6例。納入標準:伴有臨床癥狀;具備書面或語言表達能力;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伴有免疫系統疾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伴有肝腎功能異常或胰腺炎;存在影響血糖指標的不利因素;伴有惡性腫瘤;伴血液系統疾病;存在精神或意識障礙。
1.2 方法 生化檢驗:于前一晚囑患者禁食,于次日清晨空腹采集3 mL 靜脈血,若標本無溶血,則分離血清,置于常溫狀態下30~40 min,于全自動生化儀對患者餐后2 h 血糖(2 h PBG)進行監測。葡萄糖耐量檢查前,應正常飲食,糖類食物的總攝取量為150~300 g,檢查前應禁食,抽取2~3 mL靜脈血,口服葡萄糖水,檢測其2 h PBG水平。
常規檢驗:囑患者于空腹狀態下采集中段尿,于尿液分析儀進行檢驗,利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對患者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進行計算。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患者尿糖、2 h PBG等檢驗指標,分析生化檢驗與常規檢驗的診斷準確率、敏感度、特異度等。
1.4 評價標準 尿糖正常范圍≤160 mg/dL,DM診斷標準為:尿糖>160 mg/dL;2 h PBG正常范圍≤1.11 mmol/L,DM診斷標準:2 h PBG>11.11 mmol/L[2]。診斷準確率=(真陰數+真陽數)/本組例數;特異度=真陰數/病理診斷陰性數×100%;敏感度=真陽數/病理診斷陽性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檢驗指標比較 生化檢驗的2 h PBG 水平為(11.86±0.78)mmol/L,顯著高于正常范圍(P<0.05)。常規檢驗的尿糖水平為(175.24±5.34)mg/dL,顯著高于正常范圍(P<0.05)。
2.2 診斷效果比較 以出院診斷報告單為金標準,156 例疑似DM 患者中有150 例患者診斷為DM,6 例患者為非DM 患者。生化檢驗的診斷準確率為98.07%、敏感度為98.67%、特異度為83.33%,高于常規檢驗的90.38%、93.33% 和16.67%,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診斷效果比較[n(%)]
DM 為慢性疾病,疾病初期無典型癥狀,而后出現消瘦、多尿與多食等癥狀,具有多種并發癥,如糖尿病腎病和眼底病變等,需及時診斷與系統化治療[3]。現階段,DM 無特異性治療方案,以控制血糖為主要治療原則。有研究指出,及時診斷DM 能改善預后,合理調整用藥方案,預防藥物不良反應。常規尿液檢驗可評估血糖水平,但需患者自行采集尿標本,且要求膀胱充盈,檢驗時間長,痛苦度高,患者的耐受度較差[4]。生化檢驗是新型檢驗方法,檢驗速度較快,便于操作,可通過對TG、糖耐量與TG 等指標檢驗評估DM 病情。生化檢驗各項目有明確的檢驗要求,如葡萄糖耐量需正常進食后禁食,TC 與TG 需采集空腹靜脈血,因此,需引導患者按照一定順序接受檢驗。在此基礎上,生化檢驗由護理人員全程陪同,可及時指導患者配合采血操作與口服葡萄糖,可體現人文化服務理念,進而改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的高度配合與滿意。與常規檢驗相比,生化檢驗更具時效性,且標本采集與存放較規范,診斷可靠性高[5]。
本研究結果顯示,生化檢驗的2 h PBG 水平為(11.86±0.78)mmol/L,常規檢驗的尿糖水平為(175.24±5.34)mg/dL,均低于正常范圍(P<0.05)。說明兩種檢驗方法對于DM的診斷效果基本一致。但生化檢驗的實用價值更高,主要為:①生化檢驗中的TG 檢驗能評估DM 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及時發現慢性并發癥癥狀,調整血糖控制方案,并能檢測出妊娠期糖尿病或應激性血糖升高等異常情況。②TG 升高,是DM 的診斷依據之一,需結合其他檢驗指標進行綜合性分析。③2 h PBG 對于DM 診斷的鑒別性較強,能分析DM 的疾病進展[6]。④葡萄糖耐量測定能分析糖耐量低的轉歸情況,定期接受葡萄糖耐量檢驗,可評價DM患者的疾病進展,部分糖耐量低的患者最后可恢復正常血糖或保持不變,此時需給予個體化干預,避免其進展為DM[7-8]。若輔以適當運動、健康飲食和規范作息,能避免DM。其檢驗注意事項為:檢驗前需正常飲食,保證近3 d 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150 g,并應在檢驗前停止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胰島素,檢驗當天臥床,于空腹狀態下采血,留取尿標本[9]。本研究結果顯示,以出院病理報告單為標準,生化檢驗的診斷準確率(98.07%)高于常規檢驗(90.38%);敏感度(98.67%)高于常規檢驗(90.38%);特異度(83.33%)高于常規檢驗(16.67%)(P<0.05)。說明生化檢驗的精準度更高,原因為生化檢驗采用先進儀器,標本采集由檢驗人員操作,標本存放有明確的時間要求,檢驗結果不受外界因素干擾。而尿液檢驗可能因尿標本采集不正確或存放時間較長等因素導致檢驗誤差[10]。此外,生化檢驗可獲得患者的高度滿意,原因是其標本采集與檢驗等工作均由專業人員進行,且檢驗流程簡單,耗時短,效率高。綜上所述,生化檢驗DM的效果更佳,可作為常規檢驗方法加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