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施雅 任麗 黃銘娜 馮季靈 吳錫驊
1月-2019年1月本院神經內科收治的確診為PD合并LA患者96例,根據Fazekas量表評分分為輕度LA組(n=37)、中度LA組(n=31)、重度LA組(n=28)三組。分析發生LA的相關危險因素,比較三組患者預后各項指標[簡易智能狀態檢查量表(MMSE)、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之間的差異,進一步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不同程度的LA與PD預后的各項指標相關性。結果:三組年齡、病程、吸煙、高血壓、腦梗死史及Hoehn-Yahr分級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度LA組、重度LA組MMSE評分、MoCA評分均低于輕度LA組,且MMSE評分、MoCA評分隨LA嚴重程度的加重而降低(P<0.05);而重度LA組NIHSS評分顯著高于輕度LA組、中度LA組,且評分隨LA嚴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P<0.05);MMSE評分、MoCA評分均與LA嚴重程度呈負相關(P<0.05),NIHSS評分則與LA嚴重程度呈正相關(P<0.05)。結論:腦白質損害程度越高,PD患者認知功能和神經功能的預后情況越嚴重,應及時控制腦白質損害的進展,對防治PD患者不良預后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關鍵詞】 腦白質損害 帕金森 預后 轉歸
[Key words] Brain white matter damage Parkinson’s disease Prognosis Outcome
First-author’s address: Central Hospital of Chancheng District in Foshan City, Foshan 528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1.18.010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主要發生在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體中,癥狀以靜止性震顫、肌張力增高、運動遲緩和慌張步態為主,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藥物或手術治療的方式極大限度減輕癥狀,癥狀較輕者可在合理對癥治療后恢復工作和生活,但對于晚期且癥狀較重者可能會出現認知及肢體功能障礙,預后效果較差[1]。腦白質疏松(leukoaraiosis,LA)是由于全腦血流灌注慢性減少而導致白質受損的隱襲性腦損害,既往研究證實位于前額葉的腦白質疏松與執行功能受損相關,且腦白質病變還可能阻斷與智力活動有關的神經通路[2-3]。故本研究將通過分析腦白質損害是否影響帕金森預后,探討不同程度的腦白質損害對帕金森預后的影響,為臨床早期防治帕金森患者不良預后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本院神經內科收治確診為PD合并LA患者96例。(1)納入標準:①符合PD診斷標準[4];②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LA;③無腦外傷史,無合并全身器官功能障礙;④無抑郁、癲癇及阿爾茨海默病等病史。(2)排除標準:①近期口服影響認知或神經功能藥物;②失語、重度意識障礙、嚴重性精神障礙;③近期嚴重顱腦創傷或手術史;④臨床資料不完整。該研究已經倫理學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分組標準 將納入的研究對象按照Fazekas量表評分(0~6分)標準分為輕度LA組(n=37)、中度LA組(n=31)、重度LA組(n=28)三組。首先,患者入院48 h內完成頭顱核磁共振檢查,對腦室旁和深部白質病變分別評分,將兩者相加總分進行分級:輕度(1~2分,局灶性損害)、中度(3~4分,早期融合病灶)、重度(5~6分,彌漫性融合病灶)[5]。
1.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臨床檢查和量表的問卷調查為主,(1)收集資料:收集所有患者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BMI)、病程、吸煙史、基礎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梗死)等基礎資料。(2)治療方法:依據我國帕金森治療指南[6],首選藥物治療,其次結合手術治療、運動療法及心理護理等,對于PD合并LA患者,治療原則以積極治療原發病、控制危險因素、防治并發癥等。(3)PD病情評估:采用《帕金森病Hoehn-Yahr分級量表》對PD病情嚴重程度進行分級,1級(單側肢體疾病),1.5級(單側肢體合并軀干癥狀),2級(雙側肢體癥狀但無平衡障礙),2.5級(輕度雙側肢體癥狀,能從后拉測試中恢復),3級(輕至中度雙側癥狀,不能從后拉測試中恢復,姿勢不穩,轉彎變慢,許多功能受限),4級(重度病殘,不需要幫助仍能站立和行走),5級(坐輪椅或臥床,完全依賴別人幫助)[7]。(4)分析不同程度腦白質損害狀態下PD患者上述基本信息的差異。(5)對所有患者隨訪30 d,收集不同程度LA患者不良預后情況,分析不同程度LA對PD患者不良預后的影響。
1.2.3 預后評估標準 (1)認知功能障礙:采用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判斷不同程度LA患者的認知功能[8-9]。MMSE量表(0~30分):27~30分表示認知功能正常,<27分為認知功能障礙。MoCA量表(0~30分):認知正常(≥26分),輕度認知障礙(18~26分),中度認知障礙(10~17分),重度認知障礙(<10分),若患者受教育年限≤12年,可加多1分。(2)神經功能障礙:采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NIHSS評分(0~42分),包括意識、語言、感覺、視野、眼球運動、共濟運動等,得分越高,則代表神經功能障礙越嚴重[10]。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三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一步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不同程度的腦白質損害與帕金森預后各項指標的相關性。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程度LA患者基本資料及相關因素比較 三組性別、BMI、糖尿病、冠心病史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年齡、病程、吸煙、高血壓、腦梗死史及Hoehn-Yahr分級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不同程度LA對PD患者認知功能和神經功能的預后情況比較 中度LA組、重度LA組認知功能相關的MMSE評分、MoCA評分均低于輕度LA組,且三組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重度LA組神經功能相關的NIHSS評分顯著高于輕度LA組、中度LA組,且三組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各項評分與LA嚴重程度的相關性 Spearman相關性結果顯示:MMSE評分和MoCA評分均與LA嚴重程度呈負相關(rs=-0.374、-0.578,P<0.05),NIHSS評分與LA嚴重程度呈正相關(rs=0.451,P<0.05)。
3 討論
LA是由于動脈硬化導致長期腦動脈彌散性腦缺血,在影像學上為腦血管病變,其在中老年人群體中的發病率為59.0%~74.0%,前期臨床表現為頭痛、頭暈、思維能力和記憶力下降等,但若不及時加以控制,病情再進一步進展患者可能會出現認識及神經功能惡化、慢性進行性癡呆、癱瘓等不良并發癥[11-12]。既往相關研究表明,LA是導致中老年人認知功能障礙的主要危險因素,而認知功能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為PD主要并發癥,因此LA可能與PD患者認知及神經功能障礙有關[13-14]。故本研究對不同程度的腦白質損害對帕金森病認知功能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的影響進行探討。
在本研究結果中,年齡、病程、吸煙、高血壓及腦梗死史均是導致LA發生的相關因素,通過Hoehn-Yahr分級對PD進行病情嚴重程度評估,發現LA程度越重時,對應的Hoehn-Yahr分級越高,這說明了不同程度的腦白質損害患者與PD病情進展及相關癥狀密切相關,且PD病情隨著腦白質損害程度加重而加重。在對不同程度LA患者隨訪30 d后評估其認知功能和自主神經功能的預后情況,發現輕度LA患者的認知功能和自主神經功能狀況較好,而重度LA患者上述預后情況最差,再進一步對LA嚴重程度與PD患者預后各項評分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認知功能相關的MMSE評分、MoCA評分均與LA程度呈負相關性,神經功能相關的NIHSS評分則與LA程度呈正相關性,提示LA可影響PD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神經功能,隨著LA程度的加重,其認知功能和神經功能的預后情況越差,這一結果與既往相關研究結果一致[15-17]。分析LA對PD患者認知功能和神經功能的預后產生不良影響的機制可能是由于腦白質是大腦內部神經纖維聚集的區域,具有維持軸突正常傳導的作用,當腦部血管儲備能力下降,長時間處于慢性缺血或缺氧狀態時,則影響腦室及周圍腦白質,維持軸突正常傳導功能將受阻,從而抑制突觸的信號傳遞無法到達大腦皮質,最終導致患者認知功能持續性下降,甚至呈進展性惡化。而同樣的,當腦白質發生病變時,其中的中樞神經細胞的髓鞘便受到損害,影響腦皮質的能量代謝和功能,導致加重PD病情,從而影響PD的預后[18-20]。
綜上,腦白質損害是PD患者轉歸不良預后的影響因素,隨著損害程度的加重,PD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神經功能的預后情況越差,因此,臨床中應控制腦白質受損的相關危險因素,早期預防和干預其病情進展,對臨床防治帕金森病合并腦白質疏松患者的不良預后提供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胡珍瓊,江健,曾非,等.帕金森病認知功能障礙與血糖和腦白質損傷的相關性[J].臨床與病理雜志,2018,38(7):1499-1503.
[2]陳燕梅,李毅,李海林,等.腦白質疏松對遺忘型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7,30(5):330-332.
[3]梁海云,王良,杜秀蘭,等.帕金森病患者血清外泌體與腦白質結構改變和認知功能損害的關聯性研究[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9,36(4):312-316.
[4]陳鳳全.帕金森病的診治現狀及進展[J].醫學信息,2020,33(12):43-46.
[5]金潔,鄭建樂,潘學威.血壓變異性對缺血性腦卒中合并腦白質疏松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J].心腦血管病防治,2020,20(1):92-95.
[6]南海天,陳海波,李淑華,等.帕金森病治療指南對臨床用藥的影響[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4,33(9):937-940.
[7]李偉,肖衛民,符小麗,等.帕金森病合并日間嗜睡患者臨床特征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20,46(5):263-268.
[8]周小炫,謝敏,陶靜,等.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的研究和應用[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6,31(6):694-696.
[9]張霜,吳野環,張一,等.三種認知量表間記憶內容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20,26(7):807-812.
[10]陳敏.路易體癡呆和帕金森病癡呆患者認知及精神行為特點的對比[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3):112-113.
[11]黃梅,段煒,成戎川,等.孤立性側腦室后角旁白質疏松對認知功能的影響及其神經心理特征[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7,39(12):1262-1267.
[12]王國瑜,汪洋,石華,等.腦梗死并發腦白質疏松的危險因素及不同分級腦白質疏松患者認知功能分析[J].中國醫刊,2020,55(6):641-644.
[13]李筱瑜,王粵,沈紅衛.腦白質疏松與帕金森病患者認知功能損害的相關性研究[J/OL].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7,9(5):62-66.
[14]朱睿明,張玉虎,唐紅梅,等.記憶損害型帕金森病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腦白質疏松及腦血管危險因素的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7(6):606-609.
[15]李靜,童秋玲,陳為安,等.帕金森病患者不同腦區白質疏松與認知功能損害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20,18(7):1083-1085,1121.
[16]王國瑜,汪洋,石華,等.缺血性腦卒中合并腦白質疏松患者預后分析及不同病變程度對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20,48(6):677-680.
[17]張美美,陳慧敏,劉亙梁,等.腦白質高信號對帕金森病運動癥狀和認知損害的影響[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20,22(1):47-51.
[18] Webb T,Ceccarelli D,Hargroves D,et al.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 mimicking vasculitis with pontine oedema,cerebellar white matter lesions and multiple cerebral infarctions[J].Int J Stroke,2015,10(6):23.
[19]彭澤艷,董舒陽,周華東.腦白質病變與老年帕金森病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18,16(5):693-696.
[20]王盼盼,孟彥宏,宋亞雪,等.腦白質病變對急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早期認知功能的影響[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36(6):1-4,10.
(收稿日期:2020-08-10) (本文編輯:程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