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樹嘉 黃柳軍 曹志愷 林小義 卓少偉
【摘要】 目的:比較不同手術時機微創治療幕上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效果及對神經功能相關指標表達的影響。方法:選取2018年10月-2020年9月進行微創治療的80例幕上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根據手術時機的不同分為A組26例、B組27例和C組27例。A組于發病<7 h手術,B組于發病7~24 h手術,C組于發病24 h后手術。比較三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治療后3個月的臨床效果及治療前和治療1、2周后的神經功能相關指標(血清NSE、S100B和GFAP)。結果:A、B組臨床療效均優于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Z=2.934、2.632,P<0.05);A、B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447,P>0.05)。B組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A、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Z=4.337、4.103,P<0.05);A組與C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006,P>0.05)。治療前,三組神經功能相關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2周,A、B組神經功能相關指標均低于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A、B組神經功能相關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2周,三組神經功能相關指標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發病7~24 h微創治療幕上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效果較好,且對神經功能相關指標的表達也相對較好,應用價值相對較高。
【關鍵詞】 手術時機 微創治療 幕上高血壓腦出血 神經功能相關指標
[Key words] Operation time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Supratentorial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Neurological function related indexes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ufeng City, Lufeng 5165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1.18.012
高血壓腦出血的發病率在我國呈持續升高的狀態,且幕上高血壓腦出血并不少見,與之相關的治療研究也并不乏見[1-2]。微創治療作為高血壓腦出血的有效治療方式,具有創傷小及恢復相對較快等優勢,因此是臨床研究的重點。臨床中關于高血壓腦出血治療時機的研究雖可見,但是其效果的細致研究不足,且針對幕上高血壓腦出血治療時機的研究更為匱乏,因此本方面的進一步全面探究極為必要[3-4]。本研究就不同手術時機微創治療幕上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效果及對神經功能相關指標表達的影響進行觀察與比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2020年9月進行微創治療的80例幕上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納入標準:(1)20~75歲;(2)高血壓所致腦出血。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神經系統疾病;(2)6 h內病情變化急驟;(3)合并糖尿病等疾病;(4)術前存在神經系統創傷。根據手術時機的不同分為A組26例、B組27例和C組27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三組均進行微創治療,三組在手術方式基本相同,以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進行治療,以CT檢查結果為依據,對血腫最大層面中心采用YL-1穿刺針進行垂直穿刺,進入血腫中心,接管,并抽吸,采用生理鹽水與肝素鈉進行反復沖洗,以尿激酶加生理鹽水保留,并進行引流袋的連接,4 h后開放引流。A組于發病<7 h進行手術治療,B組于發病7~24 h進行手術治療,C組于發病24 h后進行手術治療。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比較三組的臨床療效、并發癥發生情況及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相關指標。(1)于治療前及治療后1周、2周分別采集兩組的晨起空腹外周靜脈血4 mL,離心血標本,半徑為15 cm,速度為3 000 r/min,時間為5 min,取離心后的上清液進行神經功能相關指標的檢測,檢測指標包括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正常值為<12.5 μg/L)、S100B(正常值為0.15~0.50 μg/L)及血清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正常值為<10.66 ng/L),上述指標均采用酶聯免疫法試劑盒進行定量檢測,且均由經驗豐富者進行操作檢測,嚴格按照操作標準進行檢測。表達水平越高表示神經受損情況越為嚴重。(2)臨床療效:治療后3個月以GOS評分為依據進行療效評估,范圍為1~5分。5分為痊愈良好,可正常生活,輕微殘疾;4分為中度殘疾,尚可獨立生活;3分為重度殘疾,生活需他人照顧;2分為植物生存狀態,1分為死亡[5]。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中的數據采用軟件SPSS 23.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重復測量的計量資料進行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等級資料進行秩和檢驗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一般資料比較 A組男16例,女10例;年齡43~73歲,平均(59.3±8.0)歲;出血量35.0~95.0 mL,平均(50.3±6.6)mL;GCS評分為5~12分,平均(8.1±1.1)分。B組男17例,女10例;年齡43~72歲,平均(59.6±8.1)歲;出血量30.0~105.0 mL,平均(50.6±7.0)mL;GCS評分為6~12分,平均(8.3±1.0)分。C組男16例,女11例;年齡43~72歲,平均(59.5±8.3)歲;出血量為30.0~95.0 mL,平均(50.6±6.9)mL;GCS評分為5~12分,平均(8.2±1.3)分。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三組臨床療效比較 A、B組臨床療效均優于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Z=2.934、2.632,P<0.05);A、B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447,P>0.05)。見表1。
3 討論
幕上高血壓腦出血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因此臨床對本病的治療重視程度較高。本病治療的時效性要求較高,治療相關研究多見,而微創治療作為有效控制手術性創傷的治療方式,其在本類患者中的應用率不斷提升,與之相關的細節研究也是重點[6-7]。手術時機作為在本類患者中研究較多的方面,其針對幕上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治療研究極為匱乏,對患者的臨床療效及神經損傷控制效果等方面的研究相對不足,且現存的研究結果差異較為突出[8-10]。有研究認為,超早期的手術治療更有助于控制神經損傷及改善預后,但也有研究認為早期的治療對于預后并未見積極作用,甚至可導致再出血等發生率的升高,因此對手術治療時機的全面細致探究極為必要[11-13]。另外,NSE、S100B及GFAP等神經功能指標作為有效反應神經受損程度的指標,其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的表達變化研究意義較高,有助于評估手術時機對患者神經功能的影響程度[14-16]。
本研究就不同手術時機微創治療在幕上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療效及對神經功能相關指標表達的影響進行探究,結果顯示,A、B組臨床療效均優于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Z=2.934、2.632,P<0.05);A、B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447,P>0.05)。B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A、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Z=4.337、4.103,P<0.05);A組與C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006,P>0.05)。治療前,三組的神經功能相關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2周,A、B組的神經功能相關指標均低于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A、B組的神經功能相關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2周,三組神經功能相關指標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7~24 h手術既有效避免了<7 h時出血的不穩定性,降低了再出血的風險,且降低了>24 h手術時間較長造成的神經損傷加重的情況[17-21]。
綜上所述,7~24 h微創治療在幕上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療效較好,且對神經功能相關指標的表達也相對較好,因此應用價值相對較高。
參考文獻
[1]馬箭.重癥高血壓腦出血手術治療時機及方式分析[J].當代醫學,2020,26(31):26-28.
[2]馮屹,李斌,譚衛,等.小骨窗顯微術治療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的時機選擇及對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臨床研究,2020,33(2):163-166.
[3]李杰.探討手術時機及手術方式選擇在重癥高血壓腦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臨床治療效果及對血清hs-CRP、IGF-1及Tau蛋白的影響[J/OL].國際感染病學(電子版),2020,9(1):80.
[4]李曉紅.手術時機對重癥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手術效果的影響分析[J].浙江創傷外科,2020,25(2):219-220.
[5]王琦,丁俊.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不同時機手術對神經功能康復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20,23(18):1615-1619.
[6]王志強,王永勝,王秀萍.神經內鏡微創手術對于不同手術時機高血壓性腦出血的神經功能及預后效果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20,26(19):2931-2935.
[7]黎開宇,鐘暉東,李華明,等.不同手術時機軟通道微創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臨床研究[J].臨床研究,2020,28(5):6-8.
[8]鄒成功,馮浩,陳兵.治療重癥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手術時機、手術方式與療效的關系研究[J].醫藥前沿,2020,10(5):36-37.
[9]黃堅,杜春生,吳彬冰.高血壓腦出血合并腦疝患者行開顱減壓術前聯合微創穿刺術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藥科學,2020,10(7):23-27.
[10] Xiao K,Chu H,Chen H,et al.Optimal time window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in treating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the basal ganglia region:a multicenter and retrospective study[J].British Journal of Neurosurgery,2020,8(6):1-5.
[11]曹偉.治療重癥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手術時機、手術方式與療效的關系分析[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9,26(19):18.
[12]陸黎春,郁明惠,李偉生,等.不同部位高血壓腦出血術式和時機選擇及其對患者術后GOS和ADL分級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8,38(8):1874-1877.
[13] Xiong R,Li F,Chen X.Robot-assisted neurosurgery versus conventional treatment fo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ournal Clinical Neuroscience,2020,82(Pt B):252-259.
[14]王新港.不同治療時機血腫穿刺外引流手術對重癥腦出血患者預后的影響分析[J/OL].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9,19(A4):173-174.
[15]馮良應,鐘元冠,林宗保.立體定向微創軟通道穿刺血腫引流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對患者神經功能影響[J].中國醫師雜志,2020,22(2):281-283.
[16] Liang S D,Ma L Q,Gao Z Y,et al.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improves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angiogenesis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rats[J].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2018,22(7):2005-2013.
[17]李志勇.改良立體定向軟通道微創穿刺引流術對高血壓殼核腦出血術后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20,18(3):508-511.
[18]孫薇,陳真英,楊曉莉.微創穿刺引流術聯合依達拉奉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效果及對患者神經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藥,2019,14(8):1177-1180.
[19] Le C S,Hao X D,Li J W,et al.CD200Fc Improves Neurological Function by Protecting the Blood-brain Barrier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Cell Transplant,2019,28(9-10):1321-1328.
[20]王首杰,蔡青,秦懷洲,等.微創鉆孔引流術對高血壓腦出血病人腦血流參數和血清神經功能指標的影響[J].實用老年醫學,2020,34(3):237-239.
[21]張同星.不同手術時機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神經功能及預后的影響[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20,41(2):186-189.
(收稿日期:2021-05-26) (本文編輯:張明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