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

練習方法既是教學內容,也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途徑,其設計的合理性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筆者以《跨欄跑》展示課為例,呈現練習方法的4種優化形式。
一、優化組合練習
組合練習是在單一身體練習動作之前或之間,串聯其他動作以組成一套整體動作。串聯動作可以是學生已經學過的技術動作,也可以是素質練習內容,用于串聯的動作不同,組合練習所達成的效果也不同。因此,體育教師需要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組合練習中的串聯動作。如,在《跨欄跑:練習方法3》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幾個組合練習,其中有一個“原地轉3圈+跨欄”的組合。該組合是“素質+技術”的練習,即技術動作是“跨欄”,串聯素質是“原地轉3圈”。在單元的“體能維度”,教師設計該組合的初衷是發展體能,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鞏固技術。但該組合練習發展的是學生旋轉后控制身體平衡的能力,從學生學會跨欄跑技術的角度分析,該組合練習不利于學生對技術動作的掌握,因為學生原地轉3圈后不能立刻掌控身體的平衡,緊接著練習跨欄不利于技術動作的完成,甚至會引發傷害事故。實際教學中也印證了這一想法,部分學生在原地轉3圈后難以跑成直線,過欄時跌跌撞撞。為此筆者建議,將組合改為“原地擺動腿彈踢6次+跨欄”,由于“原地彈踢腿”與跨欄的攻欄腿動作高度相關,又能發展跨欄的專項體能,所以改進后的組合練習不僅能促進技術動作的掌握,還能激發練習興趣,發展體能。
二、優化練習分組
在課堂教學中,練習的組織形式較多,可采用分組練習、集體練習等多種形式。集體練習能有效提升練習密度,但受學生人數、場地、器材等因素的制約,分組練習在教學中應用的更為普遍。合理的練習分組需要考慮班級人數、練習密度、教材自身特點以及分組后所利用場地和器材等因素。如,《前滾翻》教學中的運動強度較小,可以通過增加分組數來提升練習密度(如將1~3名學生分為一組),以此實現技能與體能的同步發展。再如,在《跨欄跑:練習方法1》的教學中,教師將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4組。雖然“跨欄跑”的練習強度較大,但這樣會導致4名學生練習、36名學生等待(上課班級人數為40人)的情況,練習密度較低,不利于技術的掌握和體能的發展。在該練習中,教師雖然考慮了“跨欄跑”教材的負荷特征,卻忽視了場地器材與提高練習密度2個方面的內容,顯然練習分組優化不足。假如教師將學生分成8組,練習密度將提高1倍,這樣既充分利用了場地器材、提高了練習密度,又結合了“跨欄跑”的負荷特征,真正實現了優化練習分組。
三、優化練習要求
明確、具體的練習要求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練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學練效果。練習要求不僅包括練習次數,還包括動作要領和練習的完成率等。如果教師闡述的練習要求不完整,缺少某些條件,則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練熱情。如,在《跨欄跑:練習方法1》的教學中,教師講解“原地彈踢腿”動作,并要求學生做出6次完整動作。在該練習中,教師僅示范了“原地彈踢腿”的技術動作,講解了練習完成率,而沒有強調技術要求。由于缺少教師正確技術要求的引導,每名學生雖然都完成了6次動作,但大部分學生不知道動作要領或技術要求,做出了“直腿彈踢”的動作,與跨欄的擺動腿動作不符。假如教師在講解示范“原地彈踢腿”后向學生強調在大小腿折疊前完成擺動動作,有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學生會將練習時的注意力放在技術動作上,再加上教師的指導和任務的驅動,效果則完全不同。
此外,有些教師雖然強調了要求,但要求并不完整,影響了學生練習的效果。如,在《跨欄跑:練習方法1》的教學中,另一名教師安排“推小車”練習,方法為2名學生一組,其中1名學生單腿俯撐,另1名學生站于練習者側后方,雙手抓住練習者非支撐腿的小腿,輔助練習者做起跨腿練習(圖1)。在示范動作方法后,教師強調“前后2組之間距離為2m”。但這只是練習的安全要求,而不是技術要求,安全要求固然重要,但技術要求也是不可或缺的。由于缺少了技術要求,導致練習者出現小腿比膝關節和大腿高的現象,是一個明顯錯誤的起跨腿動作,采用這種動作跨欄不易形成正確的動作定型,還會使學生更容易受傷。假如教師要求另一名學生扶住同伴的大腿和膝關節,同時強調練習者的大腿應高于小腿,這樣的要求指向明確,易于學生學會起跨腿動作。
四、優化練習器材
練習器材應具有安全性、新穎性、針對性等特點,且不一定是常規器材。有時,教師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對練習器材進行優化,也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如果教師在教小學生投籃時采用標準的籃筐、籃球,雖然器材較為正規,但并不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運動能力。如,在《跨欄跑:練習方法1》的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對常規欄架有恐懼心理,教師可對練習器材進行優化(如采用橡膠管做成的高度約為0.4m的小欄架),以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提高教學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降低欄架高度的做法僅適用于初學者,隨著學生跨欄技術的掌握和提升,教師應逐漸增加欄架高度,這是因為跨欄跑的一個重要價值是培養學生勇敢、果斷的優秀品質,需要欄架具有一定的高度,較低的欄架難以培養學生的這種品質。
優化器材還包括調整器材的間距。如,在《跨欄跑:練習方法2》的教學中,教學目標的重點是“三步節奏”,教師可采用小墊子代替欄架,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但小墊子之間的間距較小,大部分學生難以掌握“三步節奏”技術,這就與器材的間距有關。此時教師應創設合理的任務環境,引導學生做出合理的“三步節奏”,設置適當的欄間距離,通過適當的間距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三步節奏”技術,以此提升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