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胤聰 溫 雅 王 瑾 唐賽雪 丁元慶 張安玲 吳建林
1.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山東濟南 250355;2.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山東濟南 250355;3.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濟南 250355
人才培養是中醫藥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1],而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中醫藥學校的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中醫藥專門人才和拔尖人才的主要基地,肩負著發展中醫藥事業的重大歷史使命[3]。其中,中醫基礎專業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具有科學精神和中醫素質、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和教學的高級人才。然而通過對中醫基礎專業已畢業研究生的追蹤研究,發現當今基礎專業研究生的培養存在諸多不足,需要探求一種適合基礎專業的新型教學模式作為補充。書院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比較,在教學形式上有許多不同,而書院模式體現出的優勢恰好是對當前研究生教學的補充和延伸。
為深入了解中醫基礎專業研究生培養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基礎教研團隊對本校2005—2019 屆中醫基礎專業56 名碩士研究生進行追蹤調查。被調查研究生畢業后處于高校教師、醫生等不同工作崗位,皆認為自己所接受的中醫基礎專業教育對現從事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導和幫助,但也從不同方面指出了中醫基礎專業教育存在的諸多不足。經數據分析和訪談整理,發現中醫基礎專業研究生培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國家對于中醫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向著全面型、素質型、創新型人才發展,而教育的全球化、信息化,也要求拓展學生的視野[4]。然而我國高校長期的專業劃分過于求細求全,過度細化的專業方向可能與培養目標相背離,導致學生知識和視野相對狹窄和局限。本次調查中,66%的被調查者認為在自己所受的研究生教育存在知識和視野寬度不足的問題。而趨于直線化的教學思想,使基礎專業研究生培養呈現出形式單一不變、素材陳舊落伍、觀念老生常談的局面。因此,需要一種具備多樣形式、豐富內容、與時俱進的教學模式提供補充,提高學生知識和視野的寬度。
中醫基礎專業研究生雖然多以中醫理論為研究內容,但是,中醫理論誕生伊始就是來源于臨床實踐,并不斷指導臨床,且在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5]。因此,中醫基礎專業研究生同樣需要參加臨床實踐,為更好、更全面地研究理論奠定基礎。
然而在當前中醫教育模式下,教師對學生仍以知識灌輸為主,對實踐重要性認識不足,理論講授與實踐內容經常脫節。而中醫經典理論的抽象性特點,使這一問題更加突出。因此,理論教學與臨床脫節的困擾一直是中醫基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6]。就算配備了臨床實踐指導老師的專業,也常存在學生多老師少的情況,無法達到指導效果,讓實踐變得空泛。本次調查中,79%的研究生指出臨床實踐能力的不足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產生了一定影響,也證實了這一問題的嚴峻性。
師生互動是教育的核心內容[7]。通過有效充分的師生交流,教師方可為學生成長提供全方位的指導。雖然各高校教育改革活動中,都已認識到師生交流的重要性。然而,在當前教育模式下,教師仍然主要作為教室和課堂上的知識傳授者,在課堂之外,由于導師平時的生活、工作場所與學生是分開的,很少有交流的機會,且研究表明,高校教師在教學和指導學生方面的投入也在逐漸下降[8]。因此,在經歷長期的教育改革洗禮之后,高校教育仍然面臨教師應如何教、學生應如何學、師生關系應如何處的現實困境[9]。本次調查結果中,89%的研究生表示,當前中醫基礎專業的導師與學生之間仍然缺乏足夠有效的溝通和交流,還有36%的研究生認為自己在與導師交流之前有迷茫甚至懼怕的情緒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建立一個可以營造師生之間平等對話的活動平臺尤為重要。
中醫藥事業的傳承與發展首先需要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同和自信,中醫基礎專業研究生是中醫藥及其文化的繼承者,他們的文化認同狀況將直接影響中醫藥的發展[10]。此外,中醫基礎專業研究生將來的就業方向多為教師和醫生,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大醫精誠,這兩個行業的特殊性,使他們的道德品質培養必須得到充分的重視。而目前高校過分重視學生學業成績,相對忽略學生文化和品德的融合[11]。本次調查結果顯示,63%的研究生認為文化自信和道德品質培養有所不足,且這種現狀對于中醫基礎專業研究生而言,影響尤為重要。因此,應當在理論探討、臨床實踐、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中,注重人文精神[12]、文化道德的熏陶和滲透。
綜上所述,要想解決阻礙、長足發展,必須正視現存的諸多問題,將繼承與創新相結合,探索出一條適應當代中醫藥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教學模式,作為傳統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從而培養一流的中醫基礎研究人才。
傳統書院始于唐,興于宋,歷經千年,是我國教育、文化的寶貴財富。書院模式是以私人創建為主,集教學、研究和生活功能于一體的一種教學模式。傳統書院為學生提供獨具自身學術特色的文化空間,師生在書院共同學習、生活。書院教育組織形式一般包括教師講學授徒、學生自學研讀、師生共同聚書研修和師生質疑問難四大類。總之,書院教學方式靈活多變、學術研究嚴肅認真,是中國古代的學術研究基地,亦是傳承文化、實施教化的重要教育場所。
當前教學環境下,雖然無法全面回歸傳統書院模式,但是有很多大學和學者都在積極嘗試繼承中國古代書院的傳統,探索當代特色的新型書院教育模式[13]。從2005 年復旦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成立書院至今,國內先后有幾十所大學嘗試和探索了書院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14-15]。這些書院沒有固定的模式,教育理念不同,組織架構也不同。一般來說,為師生搭建共同學習、交流的專用場所,組織講學、研修等書院學術活動,是當代書院模式的共同特征。但無論形式如何多樣,書院制改革的核心是一致的,就是回歸書院模式的精神核心,即書院的教育不是專才教育,也不是通才教育的延伸,而是一個倡導學生思想自由、行動自主、體現完整人格和完美生活追求的教育場所[16]。這與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不謀而合,即將傳統教學模式與學生自學能力培養、學業研究能力提升、實踐能力訓練、道德文化素養等有機結合,形成系統化教學模式,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研究、學會創新、學會實踐。因此,根據當前教育環境和各學校、專業具體條件改良而成的當代書院模式,是中醫基礎專業研究生培養體系外重要的教育補充,是突破傳統教育模式發展瓶頸的改革方向之一。
為彌補當前院校中醫基礎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已有部分學者教師在探索中醫研究生教育的書院模式,如江西中醫藥大學岐黃國醫書院、山東省麗東書院等[17]。以麗東書院為例,麗東書院由山東中醫藥大學丁元慶教授和張安玲教授自發組織,招收學生經過層層選拔,基礎專業研究生在這里與各個臨床專業學生共同學習,學習形式為平時自學和定期講會相結合,講會主講人由教師、學生、院外專家輪流擔任,強調自由討論和廣泛交流。通過多年改革實踐證實,這種書院模式是研究生教學改革和創新的重要嘗試,其建設模式符合中醫人才的成長規律與發展趨勢,很好地彌補了當前中醫基礎專業研究生培養的不足,中醫素質培養初見成效,其運行模式與經驗值得借鑒與推廣。
3.1.1 講會制度開放視野和思想 自古以來,講會話難、自由討論就是書院的特色活動[18],書院強調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學術精神,崇尚教學相長、自由討論的學術環境,在學術思想上不存在門戶和地域限制,注重不同學術派別之間的學術交流和討論。
當代書院模式傳承發展了書院別具一格的講會制度,每周都有不同的老師和學生就各自學術觀點和思想自由會講,繼而參與者各抒己見,展開討論,師生相互答疑問難、相互激蕩獲得新的觀點。其獨特優勢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書院的教師們多在臨床積累了大量經驗,對中醫典籍亦有獨到成熟的見解,通過老師口傳心授,對學生在讀書和臨床遇到的問題答疑解惑,可使其準確并快速跨越書本和臨床所遇難題;另一方面,書院學生組成包括中醫理論和臨床多個專業方向,打破學科專業局限,搭建了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甚至是不同學歷層次學生之間的立交橋。總之,書院可以給講學者和討論者提供自由表達空間,通過廣泛的交流和論辯,為師生間的學術交流提供了機會,拓寬了中醫基礎專業研究生專業教育的根基和視野,有效提升學生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讓學生在專業發展上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3.1.2 提升自學、思考能力 書院的學習以講學與自學相結合為主要形式,強調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平時以學生接受學校培養課程和自學為主,以書院為平臺,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更好的服務,更有力的支持,讓每名學生做到專心讀書、自考自醒。每周固定時間開展講學活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出疑難。這就要求主講者和參與者都提前讀書鉆研、分析思考,并在此過程中培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在問難論辯中,知識互用、能力互接,利用智力疊加效應,發揮各自優勢,協同攻克難題,同舟共濟,合力創新,引導、激勵、激發積極性、創造性和進取精神,達到整體優化。因此,書院的教學制度回歸到了學生成長、成才的邏輯上,以促進讀書、思考和加強交流為目的,力求讓學習成為一種自覺行為,成為受益終身的習慣,從而促進中醫基礎專業研究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實現育人的全方位覆蓋和全體學生共同成長。
綜上所述,書院多樣的師生組合和講會制度是辦學規模日益擴大的現代大學的一種有益補充,彌補現代大學以學科和專業為中心培養學生的缺陷,滿足中醫基礎專業研究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求,實現從單純的專業培養向具備社會適應能力的全人教育的轉變。
中國古代書院提倡“知行合一”,要求學生在研究經典的同時,注意將學習到的理論加以實踐[19],強調“博學”加以“篤行”。醫學理論的學習同樣需要臨床實踐才能得到鞏固和提高[12]。在各中醫院校的書院講會中,都注重對臨床進行專題研究,同時要求跟師臨證,完成醫案整理和分析,總結老師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從而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總結思考,夯實理論基礎,提升臨床水平,培養并拓展中醫臨床思維。這恰好補充了中醫基礎專業研究生臨床實踐方面的不足。通過對臨床專題的集中討論,可系統將理論與臨床相結合,提升理論分析和臨證水平。此外,書院模式創造了中醫基礎專業研究生與各臨床專業學生和專業型研究生共同學習的氛圍,“雙規合一”的培養模式[20]為中醫基礎專業研究生通過生生交流以接觸和探討臨床問題提供了便利條件。總之,書院模式成為中醫基礎專業教育向臨床實踐延伸的重要平臺,為中醫基礎研究生培養提供了實踐的通道和載體。
師生關系是研究生教育過程的基本關系,是實現知識傳播、人格影響以及價值觀養成的重要依托。在書院模式師學承傳的過程中,師生互動的機會和效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首先,書院的教學和實踐活動搭建了平等對話的溝通平臺,加強了師生之間互動活動。在獨特的文化氛圍、學理淵源、學術傳承中,導師與學生進行一對一、面對面的交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實際交流和探討過程中,鼓勵學生獨立鉆研、開拓創新,用言行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并能培養學生的表達和應變能力。這樣的溝通才是真正有效的溝通。
其次,書院模式下的師生關系更加默契、相融。在學術上,教師知識淵博,傳道授業、解疑答惑,并盡力邀請各方專家參加書院活動,從多角度啟發學生;在品行上,在教師摒棄功利、孜孜不倦的傳授和教育下,教師們的高尚人格、師德醫德令人景仰,贏得了學生的愛戴與崇敬,更加深了師生之間的情感;在生活中,教師們不僅關心學生學業上的進步和發展,更體恤、關照學生的生活,雙方感情也更加深厚。
再次,學院模式下的生生交流也更加密切。不同學科、專業、年級背景的學生在一起學習、討論、社交,為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增加了機會,學長在同學中也會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朋輩效應得到充分體現[21]。因此,學生在書院中,不僅開闊視野,培養品德,更加鍛煉溝通技巧,從而發揮學生社區的熏陶涵養作用,實現學生學術發展和社會性發展的統一[22]。
總之,在書院模式互愛深厚的師生關系下,書院成為教師指導和朋輩交往的和諧共同體,書院師嚴弟恭,以愛相濟[23],而融洽的關系更加促進學術探討,從而激發中醫基礎專業研究生的潛能,實現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目標。
正因為書院中充分且高效的師生互動,故而書院中老師的精神、性情、行為,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在日常生活中和臨床實踐中,老師高尚的人格、精湛的醫術、崇高的醫德可為學生樹立榜樣,這些隱性教育因素對學生行為產生規范和潛化作用,并在一屆屆書院學生中代代相傳。不僅道德思想,中醫文化和思維方式也在一次次讀書思考、學術研討、臨床實踐時,通過體驗和認知達到文化基因的繼承、認同、擇取、內化,通過日復一日的堅持上升為牢固的中醫臨床素養。
總之,書院的最大價值在于培育一種文化,在書院老師傳授知識過程中的身體力行、言傳身教下,學生的精神土壤得到充分的浸潤、陶冶,從而將學生的學術專業教育與意識形態合一、與道德品性合一、與行為舉止合一。
一流人才的培養不僅是學術知識的傳授,也是道德品質和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而書院模式是培養中醫基礎專業研究生人才的重要嘗試。書院以系列的書院活動為載體,是學術思想傳承和創造的重地,在活動中,參與者的理論基礎、臨床技能、個人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書院的教師們作為教育者,不僅傳授知識,研究學術,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以及對學生的文化思維和道德品性的無形影響。這種以育人為目的的全員教育、全過程教育、全方位教育,符合中醫人才的成長規律與發展趨勢,是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對制度化的現代教育模式的有效補充[24]。然而當前實施書院模式教學改革的中醫藥院校較少,值得更多的教育者進行實踐探索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