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華 劉 靖 田素民(通訊作者)
(1.廣東藥科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制藥學院人體解剖學系,廣東 廣州 510006;2.廣東藥科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制藥學院生理學系,廣東 廣州 510006)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其所蘊含的智慧對當今的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可提供重要的參考,值得我們挖掘和弘揚。
《論語》記錄著孔子的重要思想與言行,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是作為世人思想與言行的法則而存在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重要的代表性著作之一。筆者通過研讀《論語》,發現其中不少內容蘊含深刻的醫學知識,可作為醫學教育中促進講授和學習的材料,既能增加醫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又可在大學階段,通過現代醫學知識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繼續滋養他們的人文情懷。簡言之,這樣將醫學與傳統文化相融合的教學舉措,既是以文助醫,更是以醫助文,從而在醫學教育領域以實踐來響應黨和國家關于挖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號召。以下為筆者在教學活動中所進行的把《論語》中與醫學知識有關的內容融入人體解剖與生理學教學的具體嘗試。
食不語。在講解咽部的形態與功能時,可對該句話進行闡釋。在進行咀嚼和吞咽活動同時,如果再使用喉、軟腭、舌、牙、唇等發聲器官進行語言活動,則容易造成水或食物進入喉梨狀隱窩、氣管、鼻腔等部位,從而造成嗆咳、氣管異物、鼻腔異物等情況。會厭在喉口的開放與閉合過程中如何發揮作用,以及該過程如果進行得不順利如何會導致嗆咳。軟腭在吞咽過程中如何防止食物經鼻后孔進入鼻腔。在講授這些解剖學與生理學知識時,均可融入“食不語”這句話。
寢不尸。在講解解剖學姿勢、脊柱生理彎曲、軀干內大血管走行部位、膽汁引流方向、輸尿管注入膀胱引流方向、淋巴管導管注入靜脈角的引流方向等解剖學與生理學知識時,均可融入“寢不尸”這句話。朱熹注釋“尸,謂偃臥似死人也”,意為睡覺時不能像死尸一樣平躺。朱熹應該是根據古人停尸體位來解釋的,卻暗合了現代醫學知識,只是當時沒能結合現代解剖生理學知識進行詳細闡述。筆者認為,這里的“尸”字可理解為解剖學姿勢,則“寢不尸”可理解為睡眠時不宜采用解剖學姿勢的體位,即不應采取仰臥睡姿。這與傳統養生理念中的“臥如弓”相一致。仰臥睡姿,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康復不如側臥睡姿好,因為仰臥位時,腹部的重量使得腰椎容易向背部彎曲。仰臥睡姿,會造成腹主動脈、下腔靜脈、腎動靜脈、腹腔干、門靜脈、腸系膜動靜脈等諸多大血管受到腹腔內臟的壓迫,增加血液引流的阻力,影響內臟血液循環的通暢程度。膽汁經十二指腸后方引流至十二指腸降段后壁,在仰臥位時,恰好是逆重力方向引流,不符合人體結構的固有生理規律。輸尿管注入膀胱的方向、淋巴管導管注入靜脈角的引流方向的相關機理與膽汁引流方向類似。關于這些管道結構的引流方向與重力作用方向之間的聯系以及仰臥體位與身體健康的關系,筆者曾于近期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專門加以討論[1]。
寢不言。在講解血壓調節、呼吸調節等章節時,可融入這句話。當然,臥位時也不是絕對不能講話,這里應該是指當處于臥位時,講話不能太多或時間太長。這符合現代醫學知識,因為講話時,胸腹腔的壓力增加,喉內聲帶活動使得呼出氣流阻力經常處于增大狀態,這就使得腦部的供血壓力增加,且不利于腦部靜脈血向胸腔回流。這一情況在臥位講話或唱歌時,很容易體會得到。在站立或端坐體位,由于腦部處于人體最上方,重力對血流的影響可減小長時間講話造成的腦部血液灌流壓力的改變。另外,如果睡覺前談論太多,會導致大腦興奮,則不容易入睡,影響睡眠質量,造成健康損害。
曲肱而枕之。在講解肩關節屈曲運動時,可融入這句話。人體解剖學中對關節“屈”的定義為:圍繞冠狀軸并使得構成關節的骨之間的夾角變小的運動。這一定義基本使用于所有四肢關節,但是對肩關節不太適合。學生在學習肩關節的運動時,經常感到困惑,因為當肱骨圍繞冠狀軸向前轉動時,構成肩關節的骨(肩胛骨和肱骨)并未發生夾角變小的情況,反而是變大了。筆者曾檢索中文和英文學術資料,未見有對此問題做出解釋的內容。倒是《論語》中的這句話更適合用來解釋肩關節的屈曲運動。該句話中的“曲”字,可理解為屈曲運動,“肱”字自然是指肱骨,“枕”字為動詞,即將頭部放在某一物體上。照此理解,肱骨只有以肩關節為支點向前運動,頭部方能“枕之”,因此,肱骨以肩關節為支點向前運動就等于“曲肱”,也就是肩關節的屈曲運動。這一醫文融合的教學探索,不僅是一種簡單的融合,更是對古文進行創造性的解釋,也是用古文對現代醫學知識中含義有失精準之處進行妥善的彌補。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在講解消化系統的生理功能時,可融入這句話。人類的消化系統與動物相比,已退化了很多,如牙、胃、闌尾、直腸等遠不如動物發達。這可能與人類長期攝入熟食和以精細糧食為食材的緣故。誠然,在近百年來形成的現代飲食習慣中,由于過于精細的食譜,反而開始提倡適度攝入粗糧,以利于消化道的活動和腸道菌群的平衡。但是在古時候,人們的食譜還是以粗糧偏多,從營養價值和消化系統的負擔的角度,增加細糧的比例應該是更有利于健康的。
不得其醬不食。在講解食物/營養物質的成分和消化液的頭期分泌時,可融入這句話。醬內含有發酵后產生的氨基酸等誘發良好味覺體驗的物質,既可作為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其帶來的味覺體驗又可通過神經調節促進消化液的頭期分泌,從而促進消化活動。
唯酒無量,不及亂。在講解消化系統對酒精的吸收及代謝時,可融入這句話。酒精與糖類、氨基酸類、脂類成分不同,它經過胃吸收,進而經肝門靜脈系統運送入肝臟代謝。酒精的代謝速率因人而異,根據常識,同學們都知道每個人的酒量也大小不一,這種個體差異與每個人肝臟所具有的酒精代謝相關的酶含量/活性有關。酒精代謝能力強的個體,酒量自然就大一些,反之,就小一些。所以《論語》有言“唯酒無量,不及亂”。雖然孔子所處的時代,沒有酒精代謝的科學知識,但是《論語》提出的這種飲酒理念卻十分科學,完全適用于指導現代的生活實踐。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這兩句話,涉及的現代醫學知識是營養學、毒理學、微生物學。在沒有現代科學和檢測技術的古代,食物性狀的判斷只能依靠色、嗅、味等感覺。春秋時期,日常飯菜沒有防腐技術,在夏季,一天之內,熟食即可發生變質,如變餿、變臭、變色等。《論語》中的這兩句話是古人有效分辨變質食物的方法。
不時不食。在古代,沒有現代農業,所有食材應該都是時令農產品,因此,這里的“不時”二字,不是指食材不符合時令,應該是指飲食活動沒按照“飯時/飯點”進行。因此,“不時不食”是指進食應該按照特定的時間點進行。這一理念非常符合現代科學,因為,人體每日作息節律和胰腺等內臟活動都是有其固定時間的,如果進食活動沒遵照固定的時間規律,將會造成代謝或內分泌異常,如糖尿病、膽結石等。在講解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時,可融入這一理念。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該句意為:即使有充足的肉類食品,也不應因嗜味而過量攝入,應將植物性食物與肉類搭配進食,避免偏食。孔子的這一飲食觀念完全符合現代營養學及平衡膳食的原則。雖然肉類富含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素,但過多攝入會引起熱能過剩、膽固醇等攝入過量等問題,進一步誘發血壓、血脂、血糖過高,產生肥胖、冠心病等健康損害。在講解消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時,可融入這一理念。在營養學、內科學相關章節的教學中,也可融入這一理念。
以上僅以《論語》中部分語句為例,說明了在人體解剖生理學課堂中深度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理念,即在深刻理解傳統文化語句含義和現代醫學知識的基礎上,教師應積極探索二者的關聯,嘗試將其有機結合,應用到教學活動中去,從而在醫學教學過程中達到醫文互益、醫文互彰的效果。中醫藥典籍里,可用于這方面教育實踐的內容無疑是非常豐富的,即便在醫藥領域之外的諸多傳統文化典籍中,也值得深入挖掘與探索,結合醫學教育乃至醫學實踐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新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