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玲
婦科血證可謂之常見的、多發的病癥[1],中醫治療血癥應用比較廣泛。以下對于婦科血證論治的基本規律,淺談經驗體會。
血來源于水谷精微[2],是營養全身的基礎物質。人體血盛形體則盛,血衰形體則衰。《靈樞·決氣》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靈樞·邪客》所著“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3],是說人體中的血是中焦通過吸收水谷的精華,由于氣化分泌的體液,進入心臟變為紅色,而生成血液,流入血脈,營養全身。血液的產生、循環、調節和心臟、肝臟、脾的功能密切相關。心臟通過主血管產生血液,脾臟控制血液,肝儲存血液。血液的功能是向全身供給營養。人體經絡、肌肉、毛發、骨骼、內臟等組織和器官,都需要從血液中汲取營養。《素問·五臟生成》所著:“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是說明血液對于人體的重要性。正如《靈樞·本臟》所說“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強勁”[4]。血液存在于人體的任何地方,血液循環都不能無故停止。血需要屬陽的氣的溫煦推動作用,才能正常運行、循環流動,才能發揮功能,不流動的血液是有害無益的。
《論衡》:“天地氣合,萬物自生。”反映于人,“氣”維持于生命,為一切組織活動提供營養,如精氣、津氣、水谷之氣、呼吸之氣等。又是一切組織器官的機能活力,如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等。血液的生成是通過脾胃化水谷精華,轉化為氣血能量注入肺部,與肺結合,通過心臟的功能,變成紅色的血液,所以說血液來源與“氣”密不可分。血液形成后,在氣血的統帥推動下,循環于經絡。“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5]。氣能行血也能攝血[6]。氣的行血、攝血功能依賴于血發揮作用,血液向內臟供給營養,生成機能活動,正常的機能活動又促進血液的運作。化生血液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津液,津液轉化為氣,要依靠陽的氣化作用,中醫認為氣屬陽,有化氣的功能;血屬陰,主靜而凝,陰陽相互作用。有血無氣,則血不能運行[7],心主液,肝藏血,脾統血,這些都是臟腑的“氣”發揮作用。血液通過“氣”不停循環流動,為整個身體提供營養。人體只有“氣”而無血則“氣”無所依附,“氣”與血液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素問》所言:“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的記載。人體中必須有“氣”與血液相互依存才能維持機體的生命活動。人體氣血比較旺盛,營衛調和,就能夠不受外邪侵擾。
婦科血證病與“氣”及心臟、肝臟和脾臟功能障礙密切相關。“氣”可使人體溫暖,消除寒冷,氣的溫煦作用能維持人體臟腑經絡以及各組織器官旺盛的功能活動,維持體溫相對恒定的狀態。如果身體出現氣虛,溫煦作用失常,則導致臟腑經絡及器官功能衰弱,出現四肢發涼、畏寒喜暖、血和津液運行遲緩等寒象。如果氣行阻塞不通,壅實化火,會出現身體發熱,臟腑經絡等器官出現功能亢奮等病變。
3.1 血瘀主要表現為血液流動緩慢,出現滯澀不通,凝聚結塊現象。氣行阻滯不暢是引起血瘀的主要原因,如果氣行不暢則血液運行出現澀流,氣行有阻,所謂氣滯則血行必受阻。血虛也會導致血瘀。血虛導致血液無法填滿脈道,由于不能供給內臟和四肢的營養,也不能供給全身血管的營養,血中之氣衰少。因此,脈澀血行緩慢,甚至瘀阻脈道,會導致血瘀。如果身體出現血寒、血熱、外傷等情況都能導致血瘀。身體血瘀阻絡會出現肢體疼痛、麻木、皮膚發紫斑。血瘀常見于痛經、閉經、崩漏、產后諸癥、子宮肌瘤等。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8],身體出現血瘀時間長了,瘀血不消,會因為蘊熱而出現低燒。血液瘀滯而新血不生可以引起出血,又可引起血虛。身體出現血瘀,疏泄不及滯澀于胞宮或沖任二脈,則會出現月經不調、崩漏或閉經。
3.2 血熱熱毒侵入血分,進入血液而引起的癥狀。外因熱邪或熱毒侵襲肺衛,由氣入營,由營入血,屬于溫病范疇,在婦科多見外感風熱或毒熱等證,最常見的臨床癥狀是陰虛火旺,氣滯變火,積熱郁血,以及進入血液的濕熱引起的癥狀。多見于月經先期、倒經、崩漏等。若濕熱入于血分可見赤帶、月經間期出血。如果血熱時日久長就會灼傷血中陰津,就會引起血燥、陰血枯涸而導致經閉。
3.3 血寒血虛與寒邪相互作用的癥狀,血遇寒則凝,寒凝脈滯,血脈流行不暢,血的功能降低,身體出現血虛、血瘀諸證。血行不暢阻滯于經脈,會出現肢體關節疼痛怕冷。沖任寒凝則月經周期后延、不能按期來潮甚至出現閉經。寒邪凝滯于胞宮則胞宮虛寒而不孕。血寒形成的原因多是寒邪侵入人體,易使氣血津液凝結、經脈阻滯或過食生冷,陽氣虛弱、陰寒過盛所致。
3.4 血虛血虛分為人體內的血液量少和血的功能不全。①體內血液量少:主要是突然失血或新的血液生成不足引起的。產后出現大出血、血崩、經血淋瀝不盡,生血不足,導致體內血液量少。生血不足的原因是心臟、肝臟、脾臟等臟腑功能出現障礙,功能受損所致,關鍵是脾胃功能虛弱,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不足,長養五臟功能受損。②血的功能不全:氣虛則血滯,氣虛就會影響到血的生成,以致血行不暢,流行緩慢,使人體血虛,導致血的功能不足。血虛癥狀常伴發血熱、血寒、血瘀等病理情況,相互之間或有因果關系,不是孤立的存在,在月經病和產后病中很常見。
婦科血證分為4種證型,血瘀、血虛、血熱、血寒,治療法按消、補、清、溫4種方法。臨床上有“血以調為補”[9]的說法。“調”是調經治本,使異常的月經恢復正常。血瘀的原因是血液循環變慢,凝結成塊狀或成死血,經絡阻塞出現疼痛。又因血瘀所致出現發熱,血瘀內停,新血不生,血不歸經、出血等癥狀外,常出現的病證就是血虛。補血是活血化瘀使其血行順暢,充分發揮血的動能。血熱使血液流動加速,脈搏跳動的頻率變快,這樣會灼傷脈絡,灼熱之血不能歸經而走,循絡而行,離經之血失去了血的營養功能。同時伴發的癥狀表現為血少、血虛。針對血熱,泄熱涼血,引血歸經,恢復血液的功能相當于在補血。血行不暢,經絡阻隔,瘀積于臟腑,不能調養身體。寒凝疼痛,伴發癥狀同樣表現為血虛血少。使用“溫”法,溫經散寒,養血祛瘀,使血行通暢,散化凝結同樣也等于補血。通過調整糾偏,消化血瘀,泄熱涼血,溫經散寒,達到的效果就是補血。“血以調為補”,就是經過調理和糾偏,就能夠恢復和充分發揮血的功能作用。其次,補血法還要通過益氣,充實其陰血物質,以提高血中之氣的功能,促使氣血陽生陰長,而促進新血自生;通過養其陰津,陰陽和調而氣血自足。
4.1 血瘀證類
4.1.1 活血化瘀用于血瘀氣阻,血行滯澀等證[10]。此藥主要用于促進血液循環,促進血中之氣,解除血管阻塞,疏通經絡。常用的方劑如失笑散、產后生化湯、佛手散等。
4.1.2 破瘀散結用于血瘀成積、脈道阻塞等癥狀。使用破除瘀血的藥物,配合使用破血消癥、軟堅散結藥物,破除瘀血,消散有形之死血凝塊,祛瘀生新以疏通經絡。常用的方劑如抵當湯、桂枝茯苓丸等。
4.1.3 養血活血用于血虛脈空,血行緩澀癥狀。通過補血,氣血充盈血脈才能流行通暢,即所謂“若欲通之,必先充之”的法則[11]。機體經過補養血液還能促進活血化瘀,常用的方劑有四物湯。四物湯中的熟地黃有補陰益精以生血之功效;白芍養血調經;當歸味甘,性辛、溫,入肝、心、脾經,有補血活血功效;川芎能行血中之氣,增強活血功能。四物湯中紅花、桃仁少用養血,用多能活血,再多用能破血。所以要在補養血液的基礎上活血,就能夠使血液充盈而化除瘀血。
消除無形的血瘀,選用川芎、當歸、紅花、益母草;瘀血不明顯的,消化瘀血選用紅花、桃仁、劉寄奴、沒藥、五靈脂、蒲黃等;消除有形的血塊則用莪術、三棱、丹參、桃仁、蘇木、血竭;破血祛除有形的死血選用虻蟲、水蛭、大黃等藥。氣行以帥血行,在運用活血化瘀法時,還需配合使用疏理氣機的藥物。如果出現血瘀熱盛,配合涼血的藥物,使血循經而不溢出脈外。如果出現血虛,就需要補血以促生血。如果兼有肝郁氣滯就需要疏肝調氣。
4.2 血熱證類
4.2.1 清熱涼血用于血熱所致月經失調、沖任不固等癥狀,常用的方劑有清熱固經湯、清經湯,主要以涼血藥物配合清熱之劑,涼氣血和營衛、調理沖任氣血。如有濕熱蘊于血分,選用清肝利濕湯、芩連四物湯。
4.2.2 養陰化燥用于日久血熱,灼耗陰液、津枯液燥所引起的癥狀,常用的方劑有兩地湯、四物湯等。如有燥熱內結,多選用三合湯,藥物組成為:川芎、連翹、白芍、生地黃、甘草、梔子、大黃、玄明粉、當歸。
4.3 血寒證類溫經散寒,用于內外寒邪侵入血分、寒邪凝滯經脈等證。因為虛能生寒,寒久必虛,故當溫補,以溫陽散寒[12]。常用的方劑有溫經湯,或少腹逐瘀湯等,使機體血液溫散流通,祛瘀生新,祛寒散凝則疏通經絡。在實際應用中,要根據病情配合溫補氣血的藥物。氣滯血瘀,血瘀又加重氣滯,氣滯則陽氣不通,寒邪不能祛除,所以還要配合使用行氣通絡,溫經散寒祛除瘀血的藥物。
4.4 血虛證類
4.4.1 益氣養血通過補中益氣以氣帶血,使之陽生陰長。氣足則能促進血的功能,使新血旺盛以達到氣血雙補的目的。常用的方劑如參芪四物湯、人參養榮丸、八珍益母丸、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使用益氣養血藥時,根據病情需要配合溫陽、升陽、健脾補腎的藥物。
4.4.2 滋陰養血用于陰血虛諸證。此法偏重于補充陰血物質的不足,多使用血肉有情之品。常用的方劑有三膠四物湯等,偏于陰虛者多選用兩地湯加減。在使用滋陰養血的法時,根據病情需要配合清熱、治燥類藥物。
綜上所述,婦科的血癥治療主要分血瘀證類、血熱證類、血寒證類、血虛證類4類分型治療,兼有氣虛、陰虛、血燥、沖任失調及肝、脾、腎等臟腑的功能失調等,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原則治療,在臨床要上辨證論治,不斷總結,掌握婦科血證論治的基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