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楠
產后尿潴留指的是自然分娩產婦在產后的6~8 h直到3 d內排尿量過低以及無法自主排尿,其殘余尿量大于100 ml,在產科中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急性并發癥。產婦很容易產生煩躁不安、腹脹不適等癥狀,并且受到膀胱過度膨脹的影響,很容易對其子宮恢復產生不利影響,并且還會提高尿道感染以及產后出血風險。臨床西醫護理一般都是對患者實行腹部熱敷、鼓勵排尿以及留置尿管等常規治療和護理,但是這些傳統護理方式很容易使患者產生不適感,并且長期療效相對較差。中醫認為,產后尿潴留病機主要是受到產婦肺氣不足、耗氣傷血以及身體虛弱的影響所引發的尿潴留。中醫護理干預能夠使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及生命體征獲得有效改善,其對于降低術后尿路感染等并發癥的產生以及促進患者排尿功能的盡快恢復都有著非常顯著的促進作用[1]。不但能夠提高患者對護理干預的滿意度,還可以促進護理質量和護理水平的整體性提高。本研究的主要目標就是分析中醫護理干預在產后尿潴留中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大連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2018年12月—2020年6月治療的產后尿潴留產婦62例,并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31例。參照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為(30.65±1.42)歲,觀察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為(30.05±1.26)歲。通過比較可知,2組一般資料并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尿潴留相關診斷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本次研究已經通過中醫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良好,所有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標準:存在嚴重意識障礙以及治療依從性較差患者;存在嚴重精神疾病以及臟器功能障礙患者;臨床資料不全患者。
1.4 方法
1.4.1 護理方法參照組實行常規護理干預。對患者實行常規誘導排尿,告知患者多聽流水聲,多飲水,并對其實行腹部按摩、會陰沖洗以及局部熱敷等。產后指導產婦合理運動,降低并發癥風險,最好是選擇一些較為簡單的運動,使其體力獲得有效恢復,進而促進其排尿。觀察組實行中醫護理干預。①情志護理。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患者在產生尿潴留之后很容易產生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對此,護理人員需要和患者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交流,了解其心理狀態,關心鼓勵患者,進而對其實行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同時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種問題,告知患者多喝水,進而促進排尿。②中醫護理。艾灸熏蒸:在患者拔出導尿管之后,需要對其實行艾灸熏蒸護理。熏蒸穴位為關元、氣海以及三陰交,時間為10 min,在熏蒸結束之后要誘導其排尿。穴位按摩:取患者關元穴以及中極穴,對其實行逆時針方向按摩,時間為3~5 min,之后則按照順時針方向按摩,時間為3~5 min,按摩過程中需要對力度進行合理控制,以患者耐受為宜。告知產婦將其小腹保持在放松狀態,小便時用力。放松腹部并對患者實行平臥位按摩,進而提高護理成效。溫針灸:使用毫針在產婦關元、水道以及中極穴位進行針刺,并且在針柄上點燃艾柱,每天1次,治療時間為3 d。穴位貼敷:取陽陵泉、水道以及神闕對患者實行穴位貼敷,每天1次,治療時間為3 d。③飲食指導。護理人員要為患者講解溫針灸以及穴位貼敷的治療方式,提高其治療信心和治療依從性,同時引導患者實行床上排尿練習,并告知其降低睡眠時間,盡可能保持坐位。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的心理反應進行充分了解,按照其心理狀態對患者實行針對性的心理指導,改善其不良情緒,使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接受治療,提高其治療積極性以及依從性,提高恢復信心。此外,護理人員要按照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對其飲食結構進行合理調整,告知其嚴格遵循少吃多餐的基本原則,飲食以清淡并且容易消化為主,多食用冬瓜湯、小豆粥等有著滑利滲濕功效的食物,多飲水,不要食用生冷、辛辣以及刺激性較強的食物。④耳穴壓豆。中醫認為,人體的各個臟器在耳廓上都有著其代表區域,并且在耳穴上規律分布,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為尿潴留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有力依據。行耳穴壓豆法,使用棉棒對取穴區域的敏感點進行探查,之后使用濃度為75%的酒精棉球對患者單耳耳穴實行常規消毒,并使用鑷子夾取粘有王不留行籽膠布在每個穴位敏感點進行貼敷,每間隔1 d換另一側耳進行貼敷。同時告知患者每天對其耳部進行按摩,每天3~5次,每次30~60 s,以耳朵有酸脹感并且微微發紅為宜。
1.4.2 觀察指標觀察2組的膀胱功能恢復時間,同時對其護理滿意度進行比較,并詳細記錄。

2.1 2組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復時間比較和參照組相比,觀察組的膀胱功能恢復時間明顯降低(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例,
2.2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相比于觀察組,參照組的護理滿意度相對較低(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例,%)
產后尿潴留在臨床中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癥狀,主要指的是產婦在產后8 h內無法自行排尿或者是排尿不暢,進而造成的尿潴留。臨床中主要以尿液閉塞不通、點滴而下以及小腹疼痛等為主要表現。其產生和藥物因素、生理因素、生產過程因素以及氣血不足等因素有關。產婦在生產之后,由于其腹壁相對松弛,雖然其膀胱處在充盈狀態,但是其并不能感受到顯著的便意,進而引發尿潴留;產婦在生產之后,因為其外陰會產生非常強烈的疼痛感,無法用力排尿,再加上其膀胱充盈,排尿難度較大;鎮靜藥物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膀胱張力,并且產婦在生產期間,受到胎頭壓迫的影響,其尿道、尿道括約肌以及膀胱黏膜很容易產生水腫以及充血等現象,進而產生尿潴留[2];另外,產婦在生產之后,其身體較為虛弱,膀胱氣化不利,很容易使尿液在膀胱潴留,進而引起尿潴留。如果不對患者進行及時治療,不但會導致產婦子宮收縮障礙,引發產后出血,還會進一步提高泌尿系統感染風險,會對產婦的日常生活以及身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降低其生活質量,因此對于產后尿潴留患者來說,為其提供良好的護理干預是非常重要的,其主要目標就是降低產后出血等并發癥風險,改善患者預后。
最近幾年,中醫護理干預在產后尿潴留患者所進行的護理中獲得了非常廣泛的應用,并且取得了較為顯著的護理成效,其在護理領域中是一種全新的護理模式,能夠對臨床護理工作中可能會產生的變化以及情況進行有效判斷,并且實行預見性護理,能夠對不良事件的產生進行有效預防和處理,不僅可以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還可以強化患者的治療配合性,有利于促進護理工作的平穩高效運行,可以提高臨床治療成效[3]。相比于常規單一誘導排尿,中醫護理干預能夠獲得更為顯著的排尿效果,其可以使患者的生命體征以及臨床癥狀獲得有效改善,能夠促進其自行排尿,其對于促進尿道感染的預防以及控制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4]。在中醫護理中,溫針與穴位貼敷的聯合應用,對于促進產婦排尿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取中極、關元以及水道等穴位對患者實行溫針灸治療,其有清氣利水以及補氣固本的作用,能夠對膀胱氣機進行有效調節,有利于促進其排尿功能的盡快恢復。有學者表示,肺和大腸相表里,其為水之上源,有著通調水道的作用,因而對患者實行中藥灌腸,其對于尿潴留的治療也有著非常顯著的作用[5]。穴位貼敷主要是在患者穴位上貼敷藥物,通過對其穴位進行有效刺激,能夠實現調節靜脈以及激發經氣的作用,進而實現調營衛、行氣血的目標。可見,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為患者提供中醫護理干預,其對于產婦尿潴留的有效治療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護理成效,對于緩解患者痛苦以及促進其盡快恢復都是非常有利的。雖然中醫護理干預在臨床中的應用效果較為顯著,但是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護理人員提出了一定要求。科學有效的中醫護理干預需要具有較為豐富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專業性的理論知識,熟練掌握護理工作中的各項知識和技能,這樣才能夠促進中醫護理干預在臨床中的有效應用,充分順應整體護理的發展需求,進而促進護理質量和護理成效的進一步提高[6]。中醫護理干預的實行,不但能夠有效減少并發癥,還可以促進其膀胱功能的盡快恢復,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患者預后。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膀胱功能恢復時間明顯低于參照組,并且相比于參照組,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相對較高,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對于產后尿潴留患者,中醫護理干預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復時間,可以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中醫護理干預在產后尿潴留患者護理中的有效應用,可以進一步提高患者對護理干預的滿意度,并且對于提高護理成效以及促進患者膀胱功能的盡快恢復都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