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微
慢性肺心病(CCP)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尤其是在我國北方地區、高原地區以及農村地區,慢性肺心病的發病率較高,調查顯示其檢出率占全國總人口的12%,且呈上升趨勢[1,2]。肺心病在臨床上屬于一種常見疾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群。該病主要是由于慢性肺部炎癥、肺血管慢性病變等造成肺血管血流不暢,引起了肺動脈血壓增高,進而導致患者出現了心力衰竭,給患者的生命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3]。肺心病發病危險因素主要有:吸煙、感染、職業接觸、空氣污染等[4]。慢性肺心病的主要特點是肺、心衰逐漸出現,并可能伴有其他器官損害的體征,肺心病在臨床上很難做到從根本上治愈,急性加重期予以對癥治療或結合支持療法為主,使患者臨床癥狀得以緩解;緩解期以恢復治療為主[5]。中醫并無肺心病病名,根據肺心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咳痰喘悸等,中醫學多將其歸納到“喘證”“咳嗽”“肺脹”的范疇。本病的形成多因久咳久喘,虛損正氣,復加外感引發而成咳痰喘悸等癥,其病理演變涉及全身多個臟腑,甚至出現昏迷、喘脫等危象。痰瘀為其發病之標,本虛為其致病之本[6]?,F代醫學治療肺心病并無特效藥物,近年來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肺心病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對肺心病的臨床治療也起到了較大的促進和指導作用,這一方法已成為一種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理想治療方式[7]。肺心病作為一種慢性復發性疾病,在臨床診療中護理干預肺心病顯得非常重要,科學的護理可以提高患者治愈率、滿意度和臨床療效。因此,在肺心病患者的診治過程中,通過運用中醫循證護理干預該病,能夠顯著提高肺心病的臨床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2018年5月—2019年4月收治的106例肺源性心臟病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單雙數法以入院編號為序,分為對照組53例,觀察組53例。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6例;最小年齡為44歲,最大年齡為87歲,平均年齡(64.2±7.6)歲;病程≤10年,平均(6.1±1.3)年。觀察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1例;最小年齡為46歲,最大年齡為84歲,平均年齡(65.6±8.1)歲;病程≤11年,平均(5.9±1.6)年。對照組和觀察組以上數據對比具有同質性(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1)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診斷標準:依據 2014年李建生、余學慶《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中醫診療指南》和葛均波、徐永健主編第8版《內科學》;(2)患者符合肺源性心臟病急性加重的診斷標準;(3)患者心功能分級符合Ⅱ~Ⅳ級;(4)患者具備胸片、超聲、CT 輔助檢查標準;(5)入組治療前患者已知情同意。
1.2.2 排除標準(1)有肺部及胸腔腫瘤者;(2)繼發或原發性支氣管哮喘者;(3)有冠心病、心肌病、心瓣膜疾病者;(4)有肺部結核病病史者;(5)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者;(6)伴有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礙者;(7)有癲癇、狂躁等精神神經類疾病者;(8)妊娠期或哺乳期。
1.3 方法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包括常規基礎護理、臨床用藥指導、健康教育宣傳和心理精神疏導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入中醫循證護理,其步驟主要包括:(1)循證支持。按照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正面的文獻查詢,并結合中醫證型分析,以尋找出源于研究領域的實證其途徑為,通過查詢國內外對于肺心病中醫護理方面的文獻,尤其是科學的護理成果,然后對文獻的有效性、安全性,結合專業知識、臨床經驗以及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詳細分析,從而確定護理措施。(2)循證護理。①情志護理。情志屬于中醫學七情范疇,七情內傷首先體現在肝上,因為肝具有主疏泄的生理功能,肝失疏泄,一方面氣機失調,另一方面心肝血虛。患者倘若產生悲傷以及悲觀心理會直接影響疾病的康復,心氣是促進血液循環的動力,肺氣具有貫心脈的功能,肺氣壅塞會導致心的血脈無法正常的運行。如果患者出現焦慮過度,就會引起煩躁、心悸、失眠等癥狀。因此,根據每位患者實際情況,護理人員及時與患者進行談心、疏導、消除其心理障礙,從而為患者提供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②呼吸道護理。大部分患者在住院時均需要進行吸氧治療,所以,護理人員也應定期檢查患者吸氧情況以及吸氧器械是否遭受污染、泄露等,以避免給患者造成傷害。③中醫特色護理。護理人員通過采用針灸的方法,對患者的足三里穴位進行針灸,可起到緩解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癥狀;對患者的合谷、人中、關元等穴位進行針灸,可有效緩解冷汗、四肢乏力等癥狀。④運動護理。中醫學認為“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所以,護理人員通過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如太極拳、慢走等,不但能夠加快血液流動,還能起到改善心悸、失眠等癥狀。⑤飲食護理。根據中醫的體質學說和中醫藥膳理論,為患者制定合理的膳食搭配,營養均衡,可以達到藥食同源的理想效果。同時護理人員應正確指導患者進行科學飲食,指導其多食用一些蔬菜、水果等,可有效降低患者發生肺心病的幾率。
1.4 觀察指標(1)護理滿意度。通過對患者進行調查問卷,百分制(F=100分)評定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標準為:F≥90為非常滿意,80≤F<90為滿意,60≤F<80分為一般滿意,F<60分為不滿意??倽M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2)護理質量。采用查找相關文獻的方式對護理質量進行評分,總分F=50分,主要包括:住院需知、心理舒適情況、疾病知識掌握、護理巡視效果等,F值高低決定護理質量好與差。(3)生存質量。通過制定生存質量量表,對患者進行問卷評分,總分100分,主要內容包括身體疼痛程度、情緒反應狀況、睡眠質量情況等,F值高低決定患者生存質量好與差。

2.1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經過護理干預后,對照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顯著低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0.136,P<0.05)。見表1。

表1 2組護理總滿意度對比 (例,%)
2.2 2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對比經過護理干預后,對照組患者護理質量的各項評分指標如住院需知、心理舒適情況、疾病知識掌握、護理巡視效果評分,顯著低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對比 (例,
2.3 2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對比經過護理干預后,對照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顯著低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對比 (例,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已被世衛組織確定為世界四大慢性疾病之一[8]。肺心病是一種主要由支氣管肺組織或肺動脈病變引起的肺動脈高壓引起的心臟病[9]。肺心病在臨床主要表現為咳嗽、咳痰、喘息、胸部脹滿、氣短、心悸及水腫等癥狀,該病在不同的發病時期,所表現出的癥狀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不但加大了對患者的治療難度,還給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10,11]。肺心病在臨床上很難做到從根本上治愈,急性加重期予以對癥治療或結合支持療法為主,使患者臨床癥狀得以緩解;緩解期以恢復治療為主。現代醫學治療肺心病常規采用控制感染、氧療、控制心力衰竭、控制心律失常的方式去治療。抗生素和激素的長期大量或反復應用,耐藥性、不良作用等問題日漸顯現,而中醫藥或中西醫結合應用于臨床治療本病,顯現出現代醫學不可替代的優勢。中醫對其的治療原則為急則治標,緩則治本。肺心病緩解期氣陰兩虛為主,其中以脾腎兩虛、肺腎兩虛、肺氣虧虛最為常見;治療時或補肺,或健脾,或溫腎, 抑或兼而有之,如補肺益腎、溫補心脾等。急性發作期以痰瘀阻滯為標實,治療多以祛瘀化痰為主,臨證醫家或學者大致認可將肺心病急性發作期分為痰熱郁肺、肺氣閉郁、寒飲束肺、陽虛水泛、痰蒙心竅等證型。陳氏對患者進行辨證施治和辨證施護收到了較好的臨床效果[12,13]。可見,中醫循證護理科學有效地應用于臨床,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臨床護理滿意度和臨床療效。
循證護理是在傳統的常規護理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而來,在實施循證護理的過程中以要解決的臨床護理問題作為導向,以臨床護理的過程作為實踐思路,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查找循證護理相關研究文獻和書籍,從而獲取最新最前沿的循證護理信息,并及時總結臨床循證護理經驗,把這些經驗與患者疾病的實際情況進行充分結合,從而真正達到解決臨床護理工作實際問題的目的。近年來,中醫護理已成為中醫學中的重要構成成分,在護理工作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14,15]。近些年,伴隨著對中醫學認識的不斷深入,中醫護理被廣泛地應用到臨床護理中,并取得了顯著效果。辨證施護是中醫護理最具特色的護理模式,該模式運用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制定每個人相適用的護理原則和措施,為患者提供合理的個體化的護理服務。辨證施護是正確辨證施治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可防止患者并發癥的發生及加重,延長病人的生命,提高治療效果等作用[16]。在此次研究過程中把中醫護理與循證護理進行有機結合,通過尋找問題、查閱相關數據證據、運用實踐經驗,把中醫應用于臨床護理,可以讓護理工作做到有據可查,有跡可循,有效避免了護理工作的盲目性以及主觀性,從而實現對患者最佳的護理[17,18]。
隨著中醫適宜技術在臨床上的廣泛推廣和積極應用,針刺、按摩、中藥貼敷、艾灸、耳穴壓籽、刮痧推拿、刺絡拔罐等傳統療法應用于肺源性心臟病,取得患者較好的反響。在肺源性心臟病臨床護理的過程中,結合中醫辨證施護,予以具有中醫特色的循證護理干預,將是中醫護理學發展的方向。近年來三九、三伏穴位貼敷治療呼吸系統疾病,所貼的穴位如天突、定喘、列缺、肺俞、膏肓[19]等均具有解表散寒、止咳平喘的功效,通過經皮經穴給藥,激發經氣,直驅病所,作用病位,能有效地調理肺心病、慢阻肺等呼吸系統疾病,得到患者的認可,就是最好的例證。結合針刺膻中、豐隆配肺俞有止咳化痰平喘之功。命門配腎俞有補腎納氣之力。關元能固本培元。辨證選穴,并施以恰當手法,能有效改善不同階段及證型的肺心病患者的咳痰喘的癥狀,改善呼吸功能。亦有研究證明辨證取穴,耳穴按壓,可改善患者缺氧狀態,有效提高肺心病患者的睡眠質量[20]。總之中醫特色護理協同基礎治療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和生活質量。對于肺心病患者的飲食護理,我們亦要辨證施護,根據中醫的體質學說和中醫藥膳理論,為患者制定合理的膳食搭配,營養均衡,可以達到藥食同源的理想效果。對于患者的飲食我們要多叮囑建議。日常要避免過食肥甘厚味及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損傷脾胃陽氣助濕、生痰、化熱?;颊唢嬍骋饲宓?,以低鹽、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軟食為主,可輔以藥膳食療,如赤小豆蓮子薏米粥、百合銀耳粥、冬瓜湯、鯉魚湯等,具有益氣健脾、利濕祛痰的作用。對于脾虛者可選用懷山藥、阿膠、生地黃、黨參、陳皮、白及、生姜、黃芪等中藥,加食桂圓蓮子大棗湯,以補脾養陰益氣。對于腎虛不能納氣的患者,可以選用枸杞子、紫蘇子、五味子、芡實、熟地黃、人參等中藥以助補腎納氣。對于心悸、失眠患者可選用酸棗仁、百合、五味子等養血安神,斂心定志。對于不是特別嚴重的肺心病患者,醫護人員可以適當地引導患者進行緩和的運動,鍛煉強健身體。例如我們中醫特色的太極拳及八段錦。太極拳運動能夠改善人體血液循環、緩解高血壓、提高心肺功能,同時對于緩解人體焦慮、緊張、抑郁等負面情緒,維持精神愉悅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義[21]。研究發現太極拳能增加心血管機能且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太極拳亦可以科學地調節呼吸功能,對提高肺功能有積極作用[22]。八段錦具有緩慢柔和,松緊適度的運動特點,大量臨床研究證實八段錦可有效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肺通氣、氣道炎癥等生理功能,緩解焦慮抑郁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質量[23]。我們發現通過中醫特色的運動護理促進了患者的心肺功能。
綜上所述,經過護理干預后,對照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為71.70%,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為88.68%,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具有可比性。中醫循證護理在肺心病臨床治療中應用價值較大,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態,能夠有效地提高護理滿意度,深受患者認可,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