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福 周宿迪 屠彥紅 魯 建 高士秀 宋若會 鄭日新
腺樣體肥大(Adenoidal hypertrophy)是指腺樣體受到鼻咽部及其毗鄰部位或腺樣體自身炎癥的反復刺激,致使腺樣體發生病理性增生肥大,繼而引發睡眠打鼾、張口呼吸(甚或憋醒)、鼻塞流涕等癥狀,是兒童常見病[1]。
鄭氏喉科起始于明中葉(約1521年),迄今歷傳500年16世,隸屬于新安醫學體系,是我國著名的中醫世家,2012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立為“全國首批中醫學術流派”之一。鄭氏喉科家傳醫學世系相傳,涉及醫學學科主要為喉科(病種含咽喉口齒唇舌疾病)、大方脈(內科)、小方脈(兒科),旁及外科、婦科疾病[2]。鄭氏喉科在多年的臨證實踐過程中發現腺樣體肥大的患兒多伴隨盜汗(Night sweats)的癥狀,基于鄭氏喉科辛凉養陰之學術特色予以清熱散結、護元之法,并佐以固表止汗之劑,患兒睡眠打鼾和盜汗的癥狀能得到明顯緩解,療效確切。
小兒腺樣體肥大是臨床上兒童常見的疾病之一,好發年齡為3~5歲,患兒多表現為鼻塞、流涕、睡眠打鼾、張口呼吸等癥狀[1]。由于腺樣體的特殊位置和生理特性,腺樣體可因鼻咽部及其毗鄰部位或自身的炎癥反復刺激而發生病理性增生肥大,呈現出反復發作的特點[3]?;純罕侨魈椤⑺叽蝼?,導致夜臥不安,呼吸不暢,肺擴張不足,長期以往則會損傷患兒的肺功能,使其處于缺氧狀態,導致內分泌功能紊亂,出現一系列全身癥狀。
現代醫學認為出汗是由于機體受到相應的刺激后,信息傳入神經中樞,通過交感神經發出沖動,作用于患者的汗腺,從而分泌汗液。正常的出汗是人體的生理現象,對體溫有調節作用。盜汗為睡眠時汗出過多,屬于病理現象。
腺樣體肥大患兒由于年紀小,神經系統多發育不完善,自主神經內分泌調節能力不足,大腦皮質功能不成熟,導致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經興奮性異?;钴S,尤其是夜間睡眠時亦會處于興奮狀態,加之腺樣體肥大患兒抗抵力較差,更易引起盜汗[4]。腺樣體肥大和盜汗二者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對小兒正常的生長發育極其不利。
古代醫家由于光源的限制,不能窺及腺樣體,故小兒腺樣體肥大在中醫古籍中并無明確的病名記載。根據其癥狀特點,突出以鼻塞、流涕、睡眠打鼾、張口呼吸為主的臨床表現形式,故許多醫家命名各異,在臨床中多歸于“鼾眠”“頏顙不開”“痰核”“窠囊”等范疇。“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臨床上小兒腺樣體肥大多為本虛標實之證,其病因不外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外因責之于小兒寒溫失調,感受六淫邪毒,以外感風熱多見;內因多責之于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或因先天不足,或因后天飲食失宜,或因久病不愈,病后失調,導致正氣虛弱,肺失宣肅,脾失健運,腎虛不能氣化,水液輸布失常,痰濁內生,進一步阻滯氣機,氣血運行不暢;小兒陽盛之體,易從熱化,久則痰、熱、瘀、毒等病理產物互結于鼻咽部,從而發為本病[5,6]。
腺樣體肥大患兒素體薄弱,本元稟賦不足,加上睡眠打鼾、張口呼吸或憋氣亦會耗傷肺氣,肺與皮毛相表里,肺氣司毛竅之開合,肺氣不足則肌表疏松,表虛不固,腠理易于開泄而致汗出[7]。盜汗的患兒汗出過多,津液大傷,日久耗損正氣,正氣奪則虛,易致外邪反復入侵,進而使腺樣體肥大。換言之,盜汗是腺樣體肥大疾病常見的伴有癥狀,盜汗也會加劇腺樣體肥大的病情嚴重程度。
新安醫學安徽鄭氏喉科學術流派,世傳500年16世,善用辛涼養陰法治療咽喉感染性疾病,其代表性著作《重樓玉鑰》對咽喉熱病辨治詳盡,特色鮮明。由于腺樣體位于人體上部的鼻咽部,而“內關咽喉為第一”易感風邪的患病部位,因此,鄭氏喉科認為腺樣體肥大可歸屬于咽喉熱病范疇。針對咽喉熱病病因病機的共性,鄭氏喉科確立了辛涼養陰的原則,“辛”以散邪,“涼”以清熱,“養陰”以固正護本,祛邪而不傷正[8]。金芬芬等[9]用鄭氏喉科經驗方“紫正地黃散”加減治療腺樣體肥大,患者鼻塞、張口呼吸、打鼾等癥狀、體征均明顯改善,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鄭氏喉科認為腺樣體肥大為本虛標實之病,反復風邪侵襲,風邪熱毒相摶致氣滯血瘀是發病之標。本元稟受不足是發病之本,腺樣體肥大為局部病理變化[10]。小兒陽常有余,感邪后易于化熱,但其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而又脾常不足,對于小兒熱性病癥,不應一味地以苦寒清熱,涼遏氣機,臨證時應注意顧護脾胃,培補元氣?;谛翛鲳B陰之說,鄭氏喉科治療腺樣體肥大以參芪相伍“護元”,清熱散結通竅為治則。此類患兒多伴盜汗,鄭氏喉科認為盜汗者多因患兒本元稟受不足致表虛不固,腠理開泄異常所致,證候多屬虛證,以陰虛證為主。針對腺樣體肥大伴盜汗患兒應機治之,合用以牡蠣散或玉屏風散,則效如桴鼓。鄭氏喉科常用固澀斂汗藥物諸如浮小麥、糯稻根、煅牡蠣、碧桃干等皆為藥食同源之品,藥性平和,易被患兒及家屬接受。
《醫方類聚》所載玉屏風散為扶正固表之經典名方,能益氣固表、實衛止汗,主治表虛汗出;牡蠣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能斂陰止汗、益氣固表,可療諸虛不足、津液不固之證,尤適于體常自汗、夜臥即甚者,兩方是治療自汗、盜汗的基礎組方和代表方[11]?,F代藥理學相關實驗研究表明,玉屏風散和牡蠣散都可以調節機體免疫功能[12,13],增強患兒體質,與鄭氏喉科護元扶正的理念相契合。
患兒李某,男,10歲。因“睡眠打鼾伴盜汗2個月余”于2019年11月2日初診?;純?個月前因感冒后出現睡眠打鼾,曾就診于外院予相關檢查診斷為腺樣體肥大,予抗生素治療后未見明顯好轉,遂求診于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鄭氏喉科學術流派傳承示范門診。刻診患兒睡眠打鼾、張口呼吸,白天有鼻塞流涕癥狀,入睡1 h內頭頸和背部出汗,偶有憋醒,面色萎黃無華,舌質淡紅,舌體嫩而少津,苔薄黃。擬診:腺樣體肥大伴盜汗,證屬氣陰兩虛。治以清熱散結通竅、參芪相伍“護元”,養陰佐以固表止汗。處方:炙黃芪15 g,敗醬草15 g,黨參10 g,北沙參12 g,玄參9 g,白芷6 g,藿香10 g,煅牡蠣15 g,浮小麥15 g,酸棗仁10 g,茜草10 g,酒黃芩10 g,蘆根15 g,蒲公英10 g,牡丹皮10 g,赤芍10 g。7劑,水煎服。
二診:2019年11月9日,患兒家屬代訴鼾眠聲音減弱,張口呼吸、憋醒、夜間盜汗好轉,鼻塞流涕癥狀減輕,面色黃,舌質淡紅,舌體嫩,苔薄黃。守方減浮小麥,另加辛夷3 g。共7劑,煎服法同前。
三診:2019年11月16日,患兒家屬代訴偶有睡眠打鼾,輕微張口呼吸,無憋醒,無明顯盜汗,鼻塞流涕癥狀明顯減輕,但遇冷時偶有噴嚏,面色紅,舌質淡紅,舌體嫩,苔薄白。處方:二診方減去敗醬草及辛夷,加炒白術6 g,防風6 g。共7劑,煎服法同前。
小兒臟氣清靈,隨撥隨應,易趨康復,經3次治療后該患兒病情便明顯好轉。隨訪3個月患兒未出現明顯鼻塞、打鼾、盜汗等癥狀。另囑患兒家屬注意患兒的飲食起居,防寒保暖,少食辛辣炙煿之物。
按:本案患兒腺樣體肥大診斷明確,初診時患兒睡眠打鼾伴盜汗,并有明顯的鼻塞流涕、張口呼吸等癥狀,結合患兒面色診及舌質舌苔,辨證為氣陰兩虛證。治以清熱散結通竅、參芪相伍“護元”,養陰佐以固表止汗。處方中炙黃芪甘溫升補,可溫分肉、實腠理、補虛損,能益氣固表升陽、行滯通痹消腫、托毒斂瘡生??;黨參補中益氣、健脾益肺,養血生津;北沙參清熱滋陰,補益肺氣;參芪相伍以“護元”。鄭梅澗《箑余醫語》認為本元稟受不足患兒易感外邪是因為中氣愈虛而肺氣先絕,不能護衛皮毛,表邪趁虛而入,治療時“必消息于補中益氣湯及六君及升柴等”,重用參芪鼓舞氣血,資生營衛,扶正固本,正氣得復,則諸癥除矣。另選用大量辛凉藥物,敗醬草清熱祛瘀、排膿通竅,酒黃芩、茜草、牡丹皮、赤芍、蘆根、蒲公英、玄參清熱解毒、透邪解郁、散結通竅;藿香芳香化濕通竅;酸棗仁養陰安神斂汗;煅牡蠣斂陰潛陽、固澀止汗;浮小麥甘能益氣,涼可除熱,并能加強止汗之效。二診患兒打鼾聲音減小,仍有鼻塞流涕癥狀,夜間盜汗好轉,故減去浮小麥,加用辛夷增強通竅之力。辛夷為鼻科要藥,辛溫升散,氣味芳香,走竄上達,善通鼻竅,新安醫家程杏軒《醫述》記載:“肺胃陽氣虛衰,不能上透于腦,致濁陰上干陽位而窒塞者,宜辛夷之辛香以通達之?!比\患兒病情偶有反復,鼻塞流涕癥狀均明顯減輕,無盜汗,因而減去敗醬草,但患兒病后依舊表虛,衛氣不固,易為風邪所侵,故加炒白術以益氣健脾、防風以走表而祛風邪,行玉屏風散之意,益氣固表,疏風散邪,補中兼疏而不留邪,散中寓收而不傷正,以補為固,相反相成,補正氣,實衛氣,乃培固根本之法。
鄭氏喉科守正創新,秉承流派學術精華,源于臨床實踐、基于經典和流派理論,創新發微腺樣體肥大的因機證治。臨證治療腺樣體肥大伴盜汗患兒,針對主病,從咽喉熱病的病機特點來論治,充分體現了中醫異病同治的觀念,針對兼證,應機治之,圓機活法。鄭氏喉科秉承流派學術特色,遵辛凉養陰之法,臨證療效滿意,值得我們進一步傳承與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