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所謂“文化軟實力”,是指個人或集體所具有的內在的、以精神或情感為主要載體和表現渠道的能力體系。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以及新聞媒體的迅猛發展,使國內的文化市場迅速繁榮起來。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部分大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思想偏激化、理念一元化以及文化意識薄弱等問題,給自身的發展、高等教育的建設以及國家文化戰略的穩步推進都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將強化大學生文化軟實力當成一項重要工作去抓、去做,采取靈活而豐富的手段優化大學生的道德感和價值觀,幫助他們樹立起正確的社會情懷,從而實現多維度事業的共向優化。
當代社會正值多元化時代,各種各樣的思想文化憑借迅捷的互聯網和自媒體通訊而快速形成、發展,過去長時間存在的諸多文化概念也被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融入了很多新穎的元素成分,國內文化呈現出了包羅萬象的總體態勢。
“文化軟實力”這一概念最先由美國學者提出,相關的研究在歐美高等教育領域已經有了較長的歷史并取得了比較可觀的成果;國內有關教育機構和個人對“中華文化軟實力”的研究尚處于初階發展階段,且分析成果非常分散,對以大學生為目標群體的文化軟實力轉化研究嚴重不足。
本文的撰寫主要通過調查問卷、課下采訪、小組討論等方法獲得參考材料和數據資源,旨在立足于國內大學生普遍情況和國家文化建設需要而總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以“中華文化”為內容核心的大學生文化軟實力強化策略,并進一步彰顯上述成果在“資源—成效”轉化路徑分析方面的研究特色。
1.1 中華文化軟實力的含義。中華文化軟實力是基于中華文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形成的并以諸多文化現象為吸引力表現路徑的綜合力量,主要包含中華文明生命力、中國人民民族文化自信心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等三項子內容。
1.2 中華文化軟實力的主要特征。中華文化軟實力主要具有三大特征:民族特征,即中華文化軟實力以中華民族獨有的民族文化、民族情感和民族道德為存在核心;繼承特征,即中華文化軟實力的發展具有不間斷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較強的核心繼承特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征:即中華文化軟實力的存在和強化主干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1]。
2.1 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實現文化傳承的主要條件,同時文化教育本身也體現著民族文化的內涵和諸多延伸元素。中華文化軟實力的影響主要依托具有民族文化傳播作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反映效力的系統文化教育來表現,這是構成中華文化軟實力的關鍵要素。
2.2 民族心理。民族心理即“民族認同感”,是個人對自身民族身份的一種主觀認同。中華文化軟實力存在的前提是“中華民族”這一概念的普遍認同,同時這種認同感自身也是實現中華文化軟實力持續強化的主觀加持,二者之間既有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也有雙向互促的內在聯系。
2.3 民族精神和凝聚力。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即“民族自豪感”與“民族向心力”,是個人基于自己的民族身份所具有的積極精神狀態。中華文化軟實力的強化需要中華民族的每個成員所具有的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為能量源點,并將這種積極的精神狀態轉化為弘揚中華文化軟實力的內在訴求。
2.4 文化產品。文化產品是指一種文化理念的具體表現形式或載體。中華文化軟實力的具象化體現有著很多類別,既包括中華傳統節日、文化藝術作品,也包括民族傳統社會風俗、道德體系和家庭觀念,這些是支撐中華文化軟實力的骨架,也是中華文化軟實力得以持續強化的重要抓手[2]。
2.5 語言。語言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交流和傳承工具,其誕生、發展的過程本身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漢語為主體的中華語言是中華文化軟實力的活性組成成分與主要傳播憑賴,同時也是中華文化軟實力諸多內元中最具辨識度和親和性的一元。
2.6 制度建設。制度建設是國家保持穩定存在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中國所走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早已成為中華文化軟實力的存在、發展保障和精神主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文化自然也在中華文化軟實力構成當中成為最為主要的驅動核心。
當代大學生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群體,這一群體的普遍特征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個性,即對自我獨特性的鮮明追求,對具有較強普遍性的存在元素懷有較大的抵觸心理;求新,即對新鮮事物懷有較大的好奇心,接觸、嘗試新鮮元素的興趣十分濃厚;稚嫩,即普遍缺乏豐富的社會經驗和成熟的自控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和左右。
當代部分大學生對中華文化軟實力的認知不足且存在著片面化、虛無化的主觀態度,對中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和時代契合性的認知還有待進一步的引導;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我國國家實力的逐步增強,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已經形成了比較飽滿的民族熱情,這對于上述各項問題的解決無疑是非常有利的。
大學生是未來國家和社會各個行業建設的主要參與者和生力軍,他們是否能夠具有強勁的中華文化軟實力,不僅直接關系著自身的綜合水準和人生高度,也影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和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興衰成敗,還決定著中華文明的生命力和發展力,是中華文化軟實力建設工作中必須要被重視起來的一個群體[3]。
實現中華文化軟資源向軟實力的轉化,總體上需要兩方面條件:首先,賦予文化軟資源充分的應用市場,在社會生活反映和主流媒體宣傳方面對這些資源加以深層次的利用;其次,尋找中華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現代社會、日常生活之間的連接點,使人們——尤其是大學生真切體會到二者的存在感和作用感。
中華文化軟資源向軟實力的轉化,一方面,可以讓資源本身得到進一步的激活和深度開發、利用,保證其本身煥發出更為強勁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國家和社會的文化建設得到源源不斷的強勁助力,推進以大學生為代表的國民文化自信心、民族凝聚力的可持續增強。
為實現文化軟實力的提高和大學生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強化,高校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樹立起關于中華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正確認知,其次,要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以細節性手段踐行上述文化理念,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完善自主學習以期獲得更多的精神養分。
上述方法的落實可通過“課上+課下”的符合途徑進行:在課堂上,積極貫徹課程思政理念,將中華文化軟實力建設融入各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目標當中;在課下,積極組織各類主題實踐活動,通過社會實踐、學術研究和日常活動交流等形式拉近大學生和中華文化軟實力建設之間的距離。
中華文化軟實力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推廣要借助良好的校園文化宣傳,高校教師要廣泛調用宣傳欄、校廣播、校電視臺等校園媒體以及學校圖書館中的文宣資源,同時要結合大學生的文化日常重視對各大社交應用的利用。
目前大學生文化軟實力建設還存在著開展路徑較單一、融入深度不足、建設活動缺乏群體趣味迎合性等問題。
未來階段的大學生文化軟實力強化工作要進一步結合學生們的日常興趣,以更加“接地氣”的形式積極開展各項活動,并要做好課程思政的輔助性發展工作。
大學生的文化軟實力水平直接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廣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切實認識到這一層關系,在日常教學和管理中真正體現出對大學生文化軟實力強化工作的重視和落實,從不同的渠道和角度入手引導大學生向著更為正確的方向以更加穩健的步伐快速邁進,使大學生成為具備過硬專業知識和高超思想覺悟的優秀人才,為大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也為高等教育和國家、社會的建設注入一股又一股強勁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