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蘭萍 王 樂 涂 南
慢性功能性便秘是指長期出現的(超過半年)的一種便秘的癥狀,此癥狀由于大腸的病變、藥物的影響、排便時間長、排便動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這是一種功能性的病變[1]。主要癥狀表現為排便費力、糞便量較少,小部分的患者出現疲乏無力、下腹脹痛等[2]。不良的生活方式、飲食與排便習慣、缺少鍛煉及精神因素等都會導致患者便秘的發生。近年來,該疾病發病率越來越高,且多發于青年女性與老年人,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極大的影響[3]。針對該疾病臨床上多采用推拿、中藥灌腸等療法,此治療法雖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不夠理想,一旦停藥易恢復原狀。因此,有針對性、有效地治療對于患者具有很大的意義[4]。本研究選取武漢市中醫醫院二橋分院針灸科的80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析針刺治療對于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應用效果及對不良反應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9月—2020年10月武漢市中醫醫院二橋分院針灸科接診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80例,通過不同的治療方式將選中的患者分成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對照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患者19例;年齡28~68歲,平均年齡為(43.26±6.51)歲;病程1.5~10年,平均病程為(4.23±1.58)年;其中排空遲緩型13例,混合型便秘13例,出口梗阻型14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患者22例,女患者18例;年齡27~67歲,平均年齡為(43.65±7.11)歲;病程2~10.5年,平均病程為(4.34±1.69)年;排空遲緩型14例,混合型便秘14例,出口梗阻型12例。2組患者臨床基礎性資料比較,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進行良好的比較,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所參加研究患者符合慢性功能性便秘診斷標準并且患者及其家屬已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心理障礙患者、意識不清醒者及內分泌代謝等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的藥物治療方法,即給予患者早、中、晚各1次口服8粒麻子仁丸(生產廠家:建嘉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KP-06666)治療,連續服用30 d觀察療效。在服用此藥物期間停用其他藥物,避免影響效果。觀察組患者在藥物治療基礎上采取針刺治療法,患者取仰臥或側臥,治療前對患者的主穴位部位進行常規消毒。對患者天樞、大腸俞、足三里、三陰交、上巨虛、二白、支溝、腰奇、豐隆、中脘等穴位進行針刺治療。對于氣血虧虛的患者,增加脾俞穴的治療;對于氣機不暢的患者,增加太沖穴治療;對于陰陽兩虛的患者則加關元及腎俞穴的治療。針灸治療時,主穴適合使用平補平瀉方法,配穴適合使用實瀉虛補方法,每天進行1次針灸,每個穴位留針30 min,治療1個月觀察效果,一個療程10次。
1.4 觀察指標分析對比2組患者的療效,其判定標準:顯效的表現為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恢復正常,每次排便的性狀、次數以及時間正常;好轉表現為患者排便時間、次數為3 d排一次,但性狀正常;沒有效果的表現為患者各項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排便的性狀、次數以及時間不正常。觀察對比2組患者腹痛、腹鳴、反胃等方面的不良反應情況。對比2組患者在治療結束后的6個月是否出現復發情況[5]。
1.5 統計學方法將有關研究數據,錄入到SPSS 20.0統計軟件中進行統計分析處理,計數資料(患者的復發情況、不良的反應發生情況及治療有效率)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即患者年齡、病程等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良反應在治療期間,對2組患者腹飽脹不適、腹鳴、腹痛、反胃等方面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比較,結果發現,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癥狀有4例,其中腹飽脹不適1例、腹鳴1例、腹痛1例、反胃1例;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癥狀有7例,其中腹飽脹不適2例、腹鳴2例、腹痛2例、反胃1例,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0.00%(4/40)低于對照組17.5%(7/40),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255,P>0.05)。
2.2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經過治療2個月后,40例對照組患者中顯效18例,好轉12例,沒有效果的10例;40例觀察組患者顯效的20例,好轉的19例,沒有效果的1例,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75.00%(30/40)低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97.50%(39/40),2組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538,P<0.05)。
2.3 治療后復發情況治療后對患者進行半年的隨訪,其中對照組患者在觀察期間復發14例,其復發率為35.00%(4/40);觀察組患者在觀察期間復發5例,其復發率為12.50%(5/40)。經過分析后結果顯示,對照組治療后復發率明顯高于觀察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591,P<0.05)。
慢性功能性便秘主要表現為排便不通暢、糞便干結,有便意但出現排便困難,可能3 d以上才排一次,往往患者會伴有焦慮、易怒等的一些情緒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6]。該疾病病因復雜,主要包括飲食過少、過精、過細及食品中的纖維素和水分不足,長時間濫用瀉藥,過敏性結腸炎,排便動力不足與精神上受到刺激等。由于病程長,患病率高,易復發,排便時間過久會引發出血、直腸炎等許多并發癥的發生,因此,對患者及時有效治療是非常重要的[7]。目前臨床上采用藥物進行治療,但患者一旦停止用藥,則會出現再次的便秘[8]。在藥物治療基礎上進行針刺治療,通過天樞、上巨虛、關元等穴位的治療,其中天樞是大腸之募穴,能夠促進腸管蠕動,刺激腸壁,達到通便效果;上巨虛能夠恢復大腸的傳導功能,通大腸腑氣,改善結腸蠕動功能等[9]。諸穴聯用能夠健脾溫腎,加強各臟腑器官功能,疏通全身之氣,達到潤腸通便目的,也可降低并發癥和不良反應的發生,提高治療效果[10]。本次分析結果表明,觀察組通過藥物治療結合針刺治療2個月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很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治療過程中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有所減低(P<0.05);治療后的半年觀察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進行針刺治療效果非常好,不良反應少,復發率低,可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