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卉 丁品品
嶺南地區依山傍海,常年受海洋性暖濕氣流和地表蒸發的濕氣影響,嶺南人更易感“濕邪”。嶺南氣候炎熱,當地人貪涼喜甘厚,又好魚蝦等陰柔之品,致使脾胃失運,痰濁水濕內生,郁久化熱,易發濕熱溫病。嶺南醫家對溫病治療積累了豐富經驗,筆者試就用藥特色作簡要概述。
嶺南溫病學派是研究嶺南地區氣候、地理環境、人群體質對該地區溫病發生、發展的影響和防治規律的學術流派[1]。作為嶺南醫學的重要組成,其發源階段為晉代至宋代,自元代至明代嬗變,獨立發展于清代,民國時期至今逐漸成熟[2]。其發展歷程體現出較強的繼承性、兼容性與創新性[3]。對嶺南溫病影響最大者當屬清代何夢瑤,其著作《醫碥》強調南方“凡病多火”“多濕病”。近代以來,潘名熊、陳任枚、楊鶴齡、郭梅峰、劉赤選、梁子居、劉仕昌、鄧鐵濤等名家在促進嶺南溫病的研究和發展等方面功不可沒。
嶺南溫病學派重視衛氣營血辨證,強調宣化三焦氣機,選方用藥注重時令、地域和體質。其主要施治原則是補而不燥、滋而不膩、消而不伐[1]。其大家者,多以善葉、吳之法著稱而非孤立視之,常博采眾家又各具特色。以郭梅峰、陳任枚先生為代表的嶺南溫病學家多主張陰精虧虛之體易致“伏氣溫病”[4]。劉赤選提出研究溫病須鉆通傷寒,二者對照才不茫然[5]。楊鶴齡擅分經用藥和隔一隔二治法,據小兒臟腑嬌嫩的特點尤多用隔臟治法[6]。呂安卿主張以“松通清”之法辨治溫病,透病邪而出[7]。嶺南醫家們雖各有側重,卻多重視“濕(痰)”與“熱(火)”對疾病發生發展的影響,擅長溫清并用。比如眩暈病辨證,嶺南醫家辨治尤其注重治痰、治火[8];對于登革熱等急性傳染病,近代嶺南醫家以清火化濕、顧護津液為診療大法,顯著提高了防控效果[9]。
3.1 用藥輕靈,重視養陰保津,喜用花、葉、汁類和鮮品這一用藥特點由來已久,孫思邈早在《備急千金要方》明確指出“江南嶺表,其地暑濕,其人肌膚薄脆,腠理開疏,用藥輕省”[10]。花、葉類藥芳香輕透,以其散邪透邪而不傷正的特點頗受嶺南醫家喜愛。肖瑩[11]、徐志偉等[12]調研總結,劉仕昌等嶺南溫病名家用藥輕清,嶺南入藥之花的品種早已逾三十,其中郭梅峰用花尤為精妙,以南豆花治傷風、蓮花解暑、雞蛋花祛火等。當地醫家受鄧老等影響,治痹證喜用忍冬藤、伸筋草、海風藤、雞血藤等藤葉類藥物。楊逸淦等[13]總結梁子居診療經驗發現其治療溫病常用五汁飲、蔗漿等汁類和鮮金銀花、鮮竹茹、鮮蓮桿等鮮品。
3.2 善用地方藥材與進口藥材廣佛手、廣藿香、新會陳皮、德慶巴戟、荔枝核、獨腳金、孩兒草、青天葵、木棉花等均為嶺南特有的“南藥”;“海上絲綢之路”引進如沉香、肉桂、安息香、龍腦香、血竭、沒食子等不少“海藥”。羅元愷以崗稔、地稔為主藥創制“二稔湯”以治月經過多[14]。楊鶴齡治風熱證用竹筆、象牙絲、禾秧,治暑證以土茯苓、布渣葉,治濕溫證用土茵陳、刀豆花等[15]。鄧鐵濤教授以大量五爪龍補氣,用素馨花養心,楮實子滋腎[16]。諸如此類,頗具效驗。
3.3 擅長使用藥對、單味藥及蟲藥嶺南溫病學派常用半夏與厚樸、桔梗與枳殼、川芎與羌活、藿香與佩蘭等藥對,單味藥常用當地藥材。正如劉成麗等[17]對名家驗方的研究,鐘玉池用狗肝菜治高熱、鵝不食草治鼻炎、鐵包金治肺燥咳嗽,單藥單方,效果斐然。鄧老以“珍鳳”(珍珠草和小葉鳳尾草)為治淋之通用藥對,用鴉膽子肉治療阿米巴痢疾[16]。蟲類藥如川蜈蚣、壁虎(鹽蛇干)、咸竹峰、全蝎等以其性走竄,多被用于癌腫等病證。
3.4 治療用藥注重祛濕、運脾據嶺南人多濕重的特點,嶺南溫病尤重祛濕。劉成麗等[17]統計發現,廣州名中醫驗方用藥中近一半為祛濕藥,健脾祛濕藥占較大比重。李旗歷[18]總結劉仕昌教授祛濕法,發現其常以扁豆花、藿香、佩蘭等芳香化濕藥運脾化濕醒胃;以茯苓、蒼術、陳皮等淡滲健脾和胃。陳任枚認為嶺南濕甚,治春溫暑溫須加生薏苡仁、絲瓜絡、大豆卷、綿茵陳等[19]。梁子居治療暑熱證,如暑溫傷肺的氣分證用西瓜翠衣、薏苡仁等;感暑則用香薷飲合天水散;暑熱傷津則用鮮冬瓜仁、佩蘭葉等[13]。
3.5 用藥重性味,升降同調,寒溫并用,不避辛溫據王新華等[20]對嶺南溫病醫案的統計,嶺南溫病以甘涼(寒)藥物使用最多,其次苦寒,氣味芳香、辛涼藥物也多有使用。而文達良[21]研究表明,藥性使用頻次最高依次為寒、微寒、平,藥味依次是甘、苦、辛,歸經依次是胃、肺、脾,升降浮沉方面以降和升來調暢氣機最多。這體現出嶺南溫病重視開郁透解、宣化以清熱解毒、顧護津液的思想。彭勝權治療外感表證常同用辛溫辛涼之品,多以桑菊飲、銀翹散加蒼耳子、辛夷花、荊芥、防風之二三,收效甚佳[22]。筆者思之,風溫初起,辛涼之中復用辛溫,共助辛透;濕熱郁于人體可因邪正變化而寒化或熱化,寒涼泄熱,辛溫開通,因勢利導,則濕熱并除而速效。
3.6 講究煎藥,善用藥膳、涼茶調理,食療食養“治未病”黃省三從選方到煎藥都很講究,處方明確用水量、煎成量、服用量等,并提倡食療食養[23]。潘蘭坪[12]認為食療平淡純正,治療暑證喜用蔗漿、藕汁等甘涼增液;馬蹄、桔餅等悅脾益腎;鮮蘆根、鮮蓮葉等生津退熱。“鄧老涼茶”為嶺南人熟知,臨床嶺南醫者亦常有“煎湯代茶飲”“煲湯”的醫囑。其所開涼茶方含大量道地藥材,如:崗梅根、布渣葉、雞蛋花、水翁花、木棉花、葡桃、金紐扣等[24]。許尤佳教授的疏春方、健夏方、安秋方、暖冬方、三星湯,結合嶺南地區環境和飲食習慣,藥食同源助運消導,頗得小兒家長青睞[25]。受當地溫病名家注重食療的影響,民間也流行用沙參、葛根、山藥、生地黃、麥冬等藥為主制涼茶、湯膳,嶺南溫病的特色用藥已與當地飲食文化融為一體。
綜上,嶺南溫病學派用藥輕清,善用花、葉、汁、鮮品、蟲類、當地及進口藥材,重視清熱解毒、祛濕護陰、調暢氣機、食療食養等,其用藥特色是三因制宜的體現,其對本土藥材具有獨到的用藥經驗,這些對治療近年來的突發溫熱類病證、瘟疫、雜病、癌癥等具有重要意義。惟嶺南溫病名家大多注重臨床而少著書立說,其臨證用藥經驗主要從其學生或其他學者的驗方研究獲得,系統化資料的出版尚少。相信,隨著人們對嶺南溫病關注度的提升,“大溫病學”“大學科”概念的融入,多學科的匯通和臨床研究的深入,嶺南溫病學派將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中醫藥,更好地服務于臨床,惠及更多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