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政欽
(廣州市醫藥職業學校,廣東 廣州 510430)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公共圖書館的自我發展能力,當時公共圖書館發展會受到經費投入少等問題的阻礙,從而落實一些有償服務,并實現“一館兩制”“以文補文”等提升經濟收入的措施,在政府出臺這些政策后,可以將圖書館具備的社會價值充分發揮出來,也能夠緩解其存在的發展經費不足問題。面對該情況,學界以及圖書館業界提出了圖書館自我發展能力的概念,并將其視作產業化及創收,以此來提升圖書館創收能力,避免再次出現經費缺少等問題。而其中的“以文補文”方法,不僅占用了公共空間和資源,并且違背了公共圖書館公益性質以及公共性質,這也違反了公共圖書館所追求的精神,很容易出現爭議。在提出自我發展能力概念后,難以深刻地進行研究,沒有獲得業界以及學界的認可,從而在新時代背景下,本文基于能力理論,對于公共圖書館構建自我發展能力進行分析。
在新時代,為使人們過上美好生活,需要豐富其精神生活。公共圖書館為積極響應這一要求,應提升自身的協同能力和整合能力,和文化公共服務機構加強合作,使人們能夠更加便捷地選擇十分豐富的文化生活[1]。當前人們不斷增長的生活需求與不充分、不平衡間的發展矛盾是社會主要矛盾,對于精神文化生活,人們有著更加美好的向往和追求。政府設置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來滿足人們的要求,其中公共圖書館是重要組成部分,圖書館的使命以及職責是需要達到水平高、質量好以及普遍均等的服務,新時代要求全方位發展以及“四位一體”,文化的地位不斷被提高。在這樣的條件下,圖書館需要在發展中進行一定突破,要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例如文化多樣化、服務個性化以及標準化等。這需要圖書館對社會中的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利用,協同其他文化服務機構搭建文化共享平臺,由此提升服務質量。
公共圖書館在新的經濟發展狀況下需要改變發展方式和動能。因為公共圖書館的責任主體是政府,財政收入會影響其投入,政府在新常態下的增速變慢等特征會對投入到圖書館的漲幅產生影響。在文化需求方面,因為經濟增長不斷積累,得到了新高峰,并且依舊在增長,呈現出多樣化特征。然而公共圖書館大體上處于生存階段,其能力有限,無法在根本上滿足基本的公眾文化需求,為實現突破,政府進一步投入資源,在這一情況下出現了投入資源有限和需求無限的矛盾,只有滿足人們文化需求,才能夠解決該矛盾,這需要圖書館實現創新驅動,轉變增長動力和發展方式。而這一過程中不需要改變政府作為圖書館投資主體的地位以及其所大會功能,這需要變革圖書館發展模式,由原本只是依靠政府的經費支持,轉變為建構自身的發展能力,以此實現更好的發展。
為實現圖書館的社會化發展,需要應用競爭機制,在構建圖書館時需注重社會主義的發展,使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不斷統一,形成相應機制[2]。政府推動依舊是圖書館發展的主導模式,該驅動方式很難將圖書館自身動力發揮出來,對挖掘其自我發展能力產生一定阻礙,一般呈現的方式是投入增長與效益增長不協調。在新時代,政府提倡圖書館實現社會化,并引入競爭機制,而圖書館不改變運行現狀,將會被淘汰。在內部很早就存在“倒逼”壓力,只是在新時代下凸顯出來。圖書館面對這些困境,只有加強自我發展,才可優化發展狀態,化解內部壓力。
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圖書館加強技術的應用,能夠使自身的生存環境不斷改善,這是需要調整其服務內容與功能,圖書館應用新技術可更新優化產品與服務,準確定位自身服務科學技術,將增值功能以及用戶本位等凸顯出來,以此符合事業發展。這和應用的技術相關,也緊密地聯系著圖書館員,館員合理應用現代技術,才能夠在網絡和數字環境下將知識增值服務能力提升,在職業追求發展過程中實現技術革新,并提升其服務社會和用戶的水平。但現階段,很多公共圖書館可應用的新技術比較有限,大部分圖書館不具備數字資源,并且經費投入不足,這不符合新時代發展情況。
自我發展能力是指依靠自身能力的事物促進自身發展的能力,即為“自力更生”,其主要特征是內生性、持續性、協調性以及自生性,自身需要具備一定的基礎,具有造血功能,對于外部力量產生的作用也加以關注。為促進自身發展,可結合實際情況,引導外部力量助力,將其作為自己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一個發展主體不管主體是否是獨立、自由的,其都具備自我發展能力。公共圖書館主體并非獨立的,政府支持其運行以及各種設置,政府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約束其人員配置,仿佛公共圖使館不具備“自我”,更多地依賴于政府。而實際上,其作為一個主體,具備完善行為機制以及組織結構,與政府發展方向不同,盡管政府能夠決定其發展方向與目的,但是圖書館本身依舊能夠決定自身發展速度以及質量,不會因為具備公共性而失去了自我性。上述說明公共圖書館具備自我發展能力,其發展水平高低會對圖書館發展質量與速度產生影響。除此之外,公共圖書館基于政府力量具備自我發展能力,在運行發展過程中,不需要依靠政府支持,而是通過自我發展可行性能力實現發展,而這些能力可以組建成圖書館的發展能力體系,并且能夠作為其主要內容。
該原則主要是指能力與功能的匹配,圖書館主要是在人的發展上加以文化和智力要求,新時代,該要求轉變為滿足人們生活需求,圖書館需提供相應精神文化需求,通過圖書館服務反映出人們對于美好精神文化的追求,這會使圖書館服務出現不同功能,其根據這些功能實現不斷發展,以此來滿足人們各種各樣的需求[3]。并且只有具備主體能力的條件下才能夠落實其功能、價值和使命,需要圖書館不斷地進化與提升,確保圖書館功能定位有匹配的可行能力。在新時代下,該匹配性能夠揭示人們在美好生活下對于圖書館的需求,需要圖書館完善功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并決定培育其自我發展能力的方向。
此原則是指對能力缺口進行彌補的功能屬性,圖書館中功能匹配能力,可描繪出其理想狀態,然而現實中兩者不匹配的情況占大多數,而能力缺口即為具體表現。通常能力缺口有兩種,分別是圖書館功能定位中的能力缺口以及發展水平中的能力缺口。圖書館在新時代其核心業務、功能定位、組織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這將阻礙圖書館的發展。在新時代來建構培育圖書館的自我發展能力,首先需要將其缺口彌補上。
引導性重視將發展理念引導作用發揮出來,發展理念在圖書館發展中是中心和靈魂,緊密聯系著圖書館文化,并在圖書館發展過程中全面滲透,對圖書館發展結果有嚴重影響,從而應重視發展理念。發展理念應該與圖書館管理原則相適應,并能夠體現時代精神,突出圖書館服務宗旨。在經濟發展社會新發展理念能夠發揮出指揮作用,具有引導性、綱領性以及戰略性,并深入應用在圖書館工作中,可指明圖書館發展方向,并保持戰略定力,促進圖書館進一步發展。在圖書館建構自發展能力時,應遵循的發展理念有創新、開放、協調、共享以及綠色等,并在發展中全面貫穿,確保圖書館發展能力可面向未來與挑戰。
1.盡量生存發展下去,避免被取代或是消亡,實現可持續發展。2.提升服務質量及水平,構建獨立、完善的組織結構,以獲得社會的認可與尊重。3.充分結合時代以及地區特色,形成自身獨具的特點、文化以及價值理念,同時實現組織管理,促進館員進一步發展。4.積極掌握和應用新技術,加強管理與服務,通過圖書館服務滿足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5.積極與其他機構互動合作,構建共享精神文化的平臺。
公共圖書館在新時代下為實現可持續、穩定發展,應該有效構建自身的發展能力。充分尊重新時代對于圖書館的要求,優化圖書館的功能、發展定位,提升館員的能力,以此做出更好的服務,滿足人們對于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進而促進公共圖書館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