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新
(凌源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第一軋鋼廠,遼寧 凌源 122500)
2018年11月新版螺紋鋼標準GB/T 1499.2-2018開始實施。新版標規定鋼筋的重量偏不允許復驗;同時2020年開始提出質量分級概念,對螺紋鋼質量要求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所以在既能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通過提高負偏差軋制水平,以此來提高成材率,提高螺紋鋼市場的競爭力。
凌鋼第一軋鋼廠主要生產φ12-φ25螺紋鋼,其中φ12螺紋鋼為四切分、φ14-φ16螺紋鋼為三切分,φ18-φ22螺紋鋼為雙切分,φ25螺紋鋼為單線軋制。多線切分由于受各線不偏差不均勻影響,對總體的負偏差軋制很大,導致綜合負偏差提升困難,第一軋鋼廠在負偏差攻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現綜負差整體控制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各線負差的均勻性由原來的最大相差15kg/t降低到現在的5kg/t以內,保證了技經指標(成材率與負偏差)的完成。
1.K1道次軋槽使用達不到理想過鋼量,個別軋槽磨損過快,造成線差不齊,各線內徑不一致,線與線之間負偏差差距較大,為保證質量只能以最高的負偏差不超國標進行軋制,造成綜合負偏差難以提升。
2.月牙銑加工時存在誤差,不同月牙銑崗位工在銑橫肋時,由于磨刀手法和進刀量存在差異,造成實際銑軋槽的精度不一致,線與線之間存在負偏差不一致。
3.受速度波動影響,各段倍尺間負偏差相差較多,尤其是拉鋼造成某一段負偏差較大,可能存在單獨一小段鋼出現超出國標現象。
4.熱裝、熱送不穩定,無法做到熱料與涼料集中入爐,因現場軋制速度較快,涼熱混裝對負偏差軋制影響很大。
5.精軋機老化,精度不高,彈跳較大、措輥,給負偏差調整增加了難度。
1.為提高K1道次軋輥的耐磨性,第一軋鋼廠與遼寧億聯盛軋輥有限公司聯合開發出高合金化高速鋼軋輥,通過提高Cr、Mo、V等合金元素的含量增加軋輥的耐磨性,同時對合金元素配比進行了重新匹配,既提高了軋輥的耐磨性,又保證軋輥良好加工的性能。通過實驗高合金化軋輥單槽過鋼量是原來普通高速鋼的1.5倍,軋槽耐磨性提高較為明顯,使各線磨損相對統一。為進一步精確軋輥的磨損量,我們對每一支軋輥在使用前都進行硬度測量,把硬度一致的軋輥進行配對使用,保證上下軋槽磨損的均一性,同時對冷卻水管進行改進,增加冷卻效果,降低軋槽磨損,保證各線負偏差軋制的穩定。
2.為保證月牙銑槽精準度,第一軋鋼廠引進了兩臺數控旋飛銑刀磨床,對月牙銑刀片進行全流程數控自動磨刀,確保每一把銑刀的修磨精度,減少人為磨刀導致的月牙銑磨刀精度不準帶來的各線負偏差差距較大問題。
為進一步提高月牙銑精度,在車削過程中,執行跳槽加工制度,既軋輥的一組槽采用一人加工,加工誤差不超0.1mm,嚴格按照樣板進行,橫肋的長度距離槽口邊緣0.1mm,進給量按照0.3--0.5--0.3控制。
3.為了使軋機速度更加穩定,減少人為調節誤差,精軋全部采用活套無張力軋制,同時在精軋前增加一組活套,通過活套的調節,有效改善拉鋼造成的某一段負偏差過高的現象,同時頭尾負差相差較大問題也有了一定的改善。
4.優化加熱制度,施行溫度窄區間控制,保證加熱溫度控制在(1#棒1120±10°C之間,2#棒1120°±10C),有涼料時盡量集中入爐,涼、熱料混裝時,要及時通知調整工收放料,隨時對負差進行動態控制。
5.對精軋機進行精光修復,保證精軋機組彈跳不超過0.3mm,降低調整的調整難度。
6.自制負偏差分析應用軟件,利用負偏差大數據分析軟件進行指導生產,使調整工隨時根據負偏差數據變化動態調整。
7.改變負偏差調整模式,對負偏差窄區間精準控制,提高負差在給定區間命中率,使負差區域穩定軋制。
1.從表1中可以看出,2020年綜合負偏差相比2019年有了明顯的提高,且2020年螺紋鋼重量便宜異議為零,不僅提高了負偏差軋制水平,同時避免負差提高所帶來的質量風險。

表1 第一軋鋼廠2020年與2019年切分各規格的綜合負偏差對比表
2.四切分、三切分負差提升水平明顯過于兩切分提升水平,多切分的不穩定帶來效益明顯好于雙切分,尤其是小規格四切分與三切分更有利于綜合負偏差的提高。
3.現在多線切分單支鋼負差最大與最小差值可以控制到5kg/t以內,比照原來的相差15kg/t,負偏差波動明顯降低,這是綜合負偏差提升的主要原因。
現在鋼鐵企業已經進入了高質量、低成本的時代,誰能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提高產品質量,誰就能在當前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2020年提出的質量分級概念,進一步提高了對產品質量的要求,新的標準施行也對應著新的生產模式,企業如何能快速地摸索并適應新生產模式,是現在各家鋼企探索的共同話題,負偏差作為降低成本的關鍵指標,是各大鋼企攻關的首要攻關目標。隨著科技的進步,將來還會有新的生產與調整模式產生,第一軋鋼廠也一直在不斷探索新工藝、新技術,通過技術進步推動企業進步,不斷使各項技經指標上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