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梅
(貴陽市生態環境局花溪分局,貴州 貴陽 550000)
“十三五”期間,花溪區(不含經開區)出色地完成了省、市生態環境保護部門規定的大氣污染防治目標任務,但是大氣污染防治管理工作仍舊任重道遠,并且隨著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空間的逐步壓縮及人們對居住環境的日益嚴苛,大氣污染防治需要走上精細化管控道路。
花溪區國控站點碧云窩(106.5684°E,26.4324°N)位于城區溪北街道碧云窩水廠內,海拔高度1100m,由于城市發展需要,站點3公里范圍內存在較多建設項目,是顆粒物排放的主要源頭;東北方向存在小型工業企業聚集群,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也是影響我區環境空氣質量的原因之一;站點東側緊鄰省道S106,由于車流量大(尤其是柴油貨車),機動車尾氣排放及道路揚塵對碧云窩站點監測數據貢獻較大。
2016年至2020年,花溪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基本呈持續上升趨勢,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持續下降,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從六項污染物年均濃度變化情況來看,細顆粒物、二氧化氮、臭氧第90百分位數濃度持續下降;二氧化硫濃度雖呈下降趨勢,但其下降程度不明顯;可吸入顆粒物,一氧化碳第95百分位數濃度基本呈改善趨勢,但部分年度年均濃度出現反彈,其中2018年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比2017年增長了5.1%,2019年一氧化碳第95百分位數濃度比2018年增長了25%。從六項污染物單項指數來看,占比較重的污染物指標均為可吸入顆粒物,細顆粒物和臭氧。

2016-2020年貴陽市花溪區環境空氣質量一覽表濃度單位:(mg/m3)
從輕度污染天氣超標因子來看,花溪區近5年的超標因子均為細顆粒物和臭氧,其中,2020年3天輕度污染天氣超標因子均為臭氧。從污染物月變化情況來看,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的變化趨勢與顆粒物濃度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冬春季以顆粒物為主,夏秋季以臭氧為主,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濃度較為穩定,無明顯變化趨勢。細顆粒物與可吸入顆粒物比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揚塵污染的相對大小,比值越小則揚塵污染越大,2020年4-11月,該比值均小于0.5,說明該時段內空氣質量受轄區建筑工地、裸露土地揚塵排放影響較大;二氧化硫與二氧化氮的比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燃煤固定源與移動源影響的相對大小,2020年1-3月、12月,該比值均大于0.7,受燃煤固定源排放影響較大,其他月份則受移動源排放影響較大。從污染物小時變化情況來看,可吸入顆粒物、細顆粒物和二氧化氮變化趨勢基本一致,高值主要出現在19:00至次日0:00,說明該時段主要受站點東側省道上夜間行駛的重型貨運車輛排放影響較大;細顆粒物與可吸入顆粒物比值在12:00-18:00之間較低,說明該時段揚塵污染較為明顯;二氧化硫濃度高值出現在8:00-12:00之間,主要受站點附近居民燃煤排放影響。
盡管“十三五”期間已設立區級環境空氣質量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但駐守人員只有生態環境保護部門的2個人,并且還肩負有其他工作職責,人員不足的短板日益凸顯。為進一步做好環境空氣質量的管控工作,首先應將住建、綜合執法、市場監管、自然資源、商務等重要的行業主管部門人員納入環境空氣質量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擴充人員結構;其次要根據各個行業的特點細化日常管控措施、管控要點、處罰制度等;最后各部門之間還要加強溝通和配合,強化聯防聯控。
根據本區污染物特點,從科學治污、精準治污的角度出發,重點加強以下四方面的管控。一是持續加強施工揚塵污染防治監管,要求轄區施工工地嚴格按照“六個百分百”要求,嚴格開展工地揚塵污染防控;二是加大道路機械化清掃和灑水頻次,切實降低道路積塵負荷,減少道路二次揚塵,對上路行駛的違規運輸車輛進行嚴厲查處,減少道路揚塵來源;三是持續開展餐飲油煙污染整治,特別是對非法占用公共場所露天經營餐飲、燒烤的攤點、餐飲門店外非法占用公共場所設置灶臺(燒烤臺)店外經營的行為依法進行整治,嚴格處罰;四是冬春季加強露天焚燒巡查和管控,夏秋季加大涉VOCs企業、加油站執法檢查力度。
根據市環境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發布的數據,結合本區的實際地理位置,風向、濕度等指標進一步研判,并及時根據應急管控方案啟動應急管控工作,管控過程中根據站點實時數據污染物特征及數值,及時調整管控措施,避免盲目管控。
除上述日常管控外,還需加強揮發性有機物排放企業的綜合治理;強化汽車4S店、汽修店鈑金噴漆工序運行規范化,含漆廢氣、危險廢物的有效處置;推動加油站油氣回收末端處置的全覆蓋,進一步減少細顆粒物、臭氧前驅物質的產生,“十四五”期間進一步提升轄區環境空氣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