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陽陽
(新鄉市圖書館,河南 新鄉 453000)
最近幾年,國內圖書館界衍生出了一種全新的資源借閱模式——自主采購借閱,以蒙古圖書館“彩云服務”和杭州圖書館“悅讀服務”最具代表性。讀者自主采購借閱指的就是圖書館與書店合作而開展的一種圖書資源建設模式,期間以讀者為主導,并實現采購服務和借閱服務的一體化建設。和傳統館員采購模式對比后不難看出,讀者自主采購借閱是讀者在公共圖書館資源建設中占據主體地位,此時的讀者成了資源建設的決策者,實現了圖書資源先流通后入藏,改變了以往圖書館資源建設“重藏輕用”的固化格局。
近些年,中文圖書年出版量僅三十多萬種,且質量良莠不齊,這便給館員的圖書采購工作增添了難度。通過數次調查和分析可看出,盡管說2017年新書的平均定價有所下降,但到了2018年開始上漲,并超過了2016年的新書平均定價。2016年新書平均定價是65.5元,2017年下降到62.0元,到了2018年,新出版的圖書平均定價上漲到了68.5元,該年度新書的平均定價同比高達110.5%。和不斷上漲的圖書價格相比,公共圖書館的購書經費卻沒有明顯提升。
公共圖書館的圖書流通率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館藏水平所決定的。海量文獻資源被閑置的情況甚是嚴重,據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公共圖書館書刊文獻外界冊數為7.45億,2018年為8.2億冊,2019年為9.01億冊,這種低漲幅趨勢意味著公共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利用率明顯不足。基于傳統采訪機制下的圖書采購方式和讀者需求之間的匹配程度相對較低,所以圖書資源的利用效率難以提升上去。
傳統圖書采購機制下,公共圖書館業務流程甚是煩瑣,“發出訂單—書商發貨—到館加工”,整個流程最起碼要消耗近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因而新書變“舊”,這就會嚴重削弱讀者閱讀興趣,讀者的需求難以得到及時滿足,致使圖書館圖書流通工作受限。
各地公共圖書館紛紛響應國家《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的號召,將互聯網技術和公共圖書館服務工作相互結合起來,開創了讀者自主采購借閱服務,進而促進了公共圖書館傳統服務的轉型、升級,為圖書館開辟了一條新的出路。譬如南京圖書館“陶風采”便是立足于混合云環境的集群服務器構建出來的平臺,該平臺將分布式處理、并行處理、網格計算、互聯網技術等融為一體,形成了極具數字化特色的信息資源服務平臺。通過將讀者借購方式從實體書店借閱拓展到瀏覽器、手機APP、微信公眾號,不僅支持用戶通過手機客戶端、其他設備終端連接平臺進行自主選書,還支持工作人員在線管理,這就進一步加強了數據信息的發布質量和實效性。
早在2008年,中國圖書館學會就已經發布了《圖書館服務宣言》,期間提到“中國圖書館要以對社會普遍開放、平等服務、以人為本為根本原則,以讀者需求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此類原則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公共圖書館宣言》中人本服務思想理念不謀而合。國內公共圖書館開展讀者自主采購借閱服務,使讀者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業務流程的末端上升至頂端,在資源建設中給予了讀者極高的選擇權、決策權,真正將“以人為本”服務理念落到了實處。
傳統公共圖書館業務流程中,書籍需要經歷“采—分—編—典”四個環節才能正式流通,時間成本高、業務條塊分割嚴重的問題十分明顯。讀者自主采購借閱服務推行后,書籍流通環節被前置,并且通過使用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等,將各項流程予以高度整合,讓“采—分—編—典”各項環節可以順暢銜接,表面上看雖然變化不大,實際上則是顛覆了百年來沿襲下來的圖書館業務流程。就讀者體驗層面去審視,圖書采訪和分編以及典藏等工作,通過線上服務平臺運作便可同時完成,這樣不僅僅縮短了借閱時間,還能夠進一步提升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質量。通過讀者自主采購借閱服務,將信息化技術、數字化技術作為支撐,公共圖書館原有業務流程得以創新,使得業務的優化重組成為可能。
讀者自主采購借閱服務,使圖書館和書店之間的關系愈加融洽,這也代表著公益性文化機構和商業性文化機構之間完成了良好的跨界合作。就讀者而言,自主采購借閱服務一經推出,讀者可第一時間借閱到所需書籍,因為服務門檻低、外借網點多、網點位置便利等優勢格外突出,這便更大程度上滿足了讀者的閱讀需求;就圖書館而言,讀者自主采購借閱服務可以彌補其資金、設備、人員等諸多方面的先天不足,使社會資本注入圖書館中,從根本上提升了公共圖書館的市場競爭實力,通過和實體書店的合作,使其服務范疇得到了大幅度拓寬,并且通過讀者自主采購借閱服務,可將書店固定用戶轉化為公共圖書館的讀者,進而便可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目標;就書店而言,圖書價格持續走高,“蹭書族”會越來越多,再加上網上書店的流行,其以低廉的價格、高效的快遞對實體書店造成巨大沖擊,通過讀者自主采購借閱服務,讀者閱讀成本降低,實體書店的用戶群就會變得越來越穩定,經濟收益也會不斷提升。
公共圖書館開展讀者自主采購借閱服務時,需要立足于圖書館規模、類型、職能、資金、技術、人才、合作書店等現狀去考慮,禁止盲目跟風。從公共圖書館的類型上去分析,它和高校圖書館、科研院所圖書館相比,更適合開展讀者自主采購借閱服務,這是因為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受眾和資源類型與書店基本保持一致。從公共圖書館規模去分析:資金充足、技術領先的中心館,可賦予讀者普通讀物的采購權,重點館藏資源依舊由館員負責;資金有限、技術落后的中小型圖書館,可定期組織讀者到書店進行現場采訪,增長實踐經驗,等條件日趨成熟時再推行常態化的讀者自主采購借閱服務。
讀者自主采購借閱服務開展的整個過程中,務必要拿捏好讀者個體需求和總體需求之間的關系,要讓讀者自主借閱采購和公共圖書館整體館藏建設之間維持一個科學的比例,此時經費支出比例要基于公共圖書館館情去定奪,需秉承“因館而異”的基本原則。
讀者自主采購借閱服務是對西方國家圖書館領域PDA模式進行的一種本土化嘗試。2014年,內蒙古圖書館“彩云服務”項目啟動,自此之后,讀者自主采購借閱服務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各地圖書館紛紛進行了嘗試。但要意識到,當前讀者自主采購借閱服務仍處在初級發展階段,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均有許多待完善之處,所以目前只能將其視為輔助公共圖書館建設的一種采訪模式,重點館藏資源仍要由專業館員負責,按照服務效果及時調整讀者自主采購資金占比以及采選圖書的具體范圍。
現在的基本情況是,國內公共圖書館自主采購借閱服務的合作范圍通常都是新華書店,“圖書館+書店”其實就是“圖書館+新華書店”。由于合作單位的單一性詬病存在,致使合作商一家獨大的情況出現,圖書資源品類嚴重受限,讀者可選資源范圍狹窄。所以說,公共圖書館務必要創新競爭服務機制,將滿足條件的民營書店和網上書店以及概念書店等作為備選對象,如此便可不斷豐富圖書資源品類,還能夠發展更多的合作伙伴。讀者自主采購借閱服務要改變以紙質圖書為主的格局,比如電子圖書和網絡視聽資源等,均可被納入采選范圍內,繼而滿足廣大讀者的多樣化閱讀需求。
就當前圖書館數字化服務平臺建設現狀來看,各館服務平臺的建設主體多樣,一般都是由圖書館、書店、第三方軟件公司獨立開發或是多方合作開發的,平臺功能雜亂無序,缺少統一化的規范標準。內蒙古圖書館自主開創的“彩云服務”平臺中,對外提供查詢功能、借還功能、結算功能等,南京圖書館和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體合作開發的“陶風采”服務平臺中,設置了RFID自主借還系統和書店圖書信息管理系統以及微信借書管理系統等。由此可見,讀者自主采購借閱服務平臺建設缺乏統一標準,長期下去,必然會引發一系列的研發成本重復投入和服務水平良莠不齊等問題,所以說在構建讀者自主借閱采購服務平臺時,國家圖書館和中國圖書館學會要發揮出帶頭作用,帶領各地中心館,和商業軟件公司一同進行技術合作,進而實現對出版社、書商、圖書館的系統集成整合,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打造集新書紙電同步發售、版權控制、聯合編目、物流跟蹤于一體的云服務體系。
綜上所述,讀者自主采購借閱服務使讀者和圖書館以及書店成了利益共同體,實現了三方互利共贏的目標,也營建出了一個良好的社會閱讀氛圍,這便會進一步的促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建設,但是公共圖書館面對讀者自主采購借閱服務的短期效益,理應保持一個理性和客觀的態度,切忌盲目自信,要立足于讀者自主采購借閱服務的國內外優秀經驗,不斷地查漏補缺,通過反復實踐去探索出一套符合本館實際的讀者自主采購借閱服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