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海峰
(中共南寧市武鳴區委黨校,廣西 南寧 530199)
“飛地經濟”是指兩個相互獨立、經濟發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區打破原有行政區劃限制,通過跨空間的行政管理和經濟開發,實現兩地資源互補、經濟協調發展的一種區域經濟合作模式。飛出地提供資金、項目、管理、開發,飛入地提供土地、資金管理,共同建設飛地園區,并實行稅收、GDP等利益分成共享[1]。近年來,廣東、江蘇等發達地區大力發展“飛地經濟”,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并向其他地區推廣。
2018年初,南寧市委、市政府印發的《南寧市工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加大三大國家級開發區與縣區產業園區協同發展力度,通過托管、代管、合作共建等方式與縣(區)開展“飛地園區”建設。重點推進高新區和武鳴區“飛地園區”試點建設。積極探索社會化、市場化的工業園區建設發展新模式,鼓勵市屬平臺、社會資本合作辦園。
工業持續穩增長壓力較大。2019年以來,受房地產持續調控、信貸收緊以及成本上漲的影響,三成規上企業產值增速呈下滑態勢。2019年1-10月,園區5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19家產值為負增長,占比33.96%,其中,廣西南寧市武鳴區茂林木業有限公司停產,當月僅完成產值37萬元;廣西武鳴聯佳塑業有限公司停產,10月份完成產值31萬元。2019年以來受非洲豬瘟影響,園區湘大、揚翔、聯佳3家企業訂單較去年大幅減少,銷售明顯下滑,2019年1-10月5家企業累計完成產值2.94億元,比去年同期(5.09億元)下降42.24%。
武鳴作為南寧市最年輕和經濟較弱的城區,隨著南寧教育園區落戶武鳴、南寧高鐵北站在武鳴開工建設,武鳴迅速成為一方投資的熱土。在南寧市的整體經濟格局中,高新區已經成為高新技術產業聚集的重要基地;武鳴區作為南寧市的經濟腹地和后勤保障基地,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兩者同屬于南寧市經濟利益共同體的組成部分。
思想理念的制約。“飛地經濟”突破了傳統開發理念,是一種區域合作新機制,也是對兩地領導干部的一種考驗和挑戰。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全局觀念,轉變發展思路,打破現行體制機制的束縛。
如何加快“飛地園區”合作共建,助推首府南寧工業高質量發展,下面是筆者的一些建議。
1.1 解放思想。加快“飛地園區”建設是武鳴高效承接產業的重要平臺,是實現產業鏈承接、規模化承接的有效途徑,對加快武鳴工業經濟發展意義重大。作為廣西第一家“飛地園區”,如再不搶抓先機,勢必在新一輪發展中喪失主動權。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識,盡快研究制定出臺相關指導意見,建立健全高效指揮體系,深層次推動園區合作共建,全力打造現代產業之城。
1.2 拓展發展空間。發展“飛地經濟”就要解放思想、放開手腳、拓寬視野、積極參與跨區域經濟合作與競爭。承接區內外產業的轉移,增強武鳴在區域經濟發展競爭中的主動權。同時,武鳴要認清在南寧市各城區和各開發區的定位,促進武鳴產業聚集互補、錯位發展。
廣東順德清遠(英德)經濟合作區和廣(州)佛(山)肇(慶)(懷集)經濟合作區建設經驗,在共建方式上,考慮到資金、土地和經驗等要素的差距,以飛出地為主,武鳴為輔,資金投入主要由飛出地負責,武鳴負責提供用地等;在管理方式上,按照飛出地的先進管理方式和企業的服務需求,武鳴協助共同組建管理團隊,決策和執行由飛出地負責,負責協調和服務;在發展模式上,考慮到武鳴的城市發展定位和經濟發展需要,要堅持繼承和創新并舉,發揮本地傳統資源優勢,合理規劃工業產業布局,把園區建設成為高效率生產和高質量發展的工業園區。
要實現飛地經濟模式,就要考慮到飛入地武鳴的資源優勢、飛出地高新區的需求,制定切合實際的翔實可行的方案,為推動首府南寧工業高質量發展而努力。
借鑒東盟經濟開發區發展經驗,立足武鳴,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農業”與“文化”是武鳴的傳統優勢之一,圍繞武鳴發展定位,建設與發展武鳴就要探索“農業+工業”發展新新路徑,激發“文化”的活力,挖掘“商業”的潛力。
積極爭取高位推動,用足用活優惠政策。“飛地園區”合作共建需要高層高位推動。武鳴區在與南寧高新區合作共建“飛地園區”中,應積極爭取自治區、南寧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及時出臺關于“飛地園區”合作方式的相關政策法規及詳細的指導文件,不斷完善齊抓共建共管的機制,同時進一步完善土地、財政、金融、人才等方面的相關扶持政策;抓住建設 “飛地園區”契機,擴大園區規模,不斷完善園區建設格局,提升園區功能品質,加快園區現代化建設步伐,努力爭取將園區升級為省級開發區,為發展“飛地經濟”提供優良的環境條件,增強園區產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