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紹毅
(昆明市第九中學,云南 昆明 650300)
在高中階段,數學一直都是難點科目之一,對于理科生來說都會有問題,那么文科生的問題就更多了。初中數學相對高中數學而言是更具體的,而高中數學就顯得更抽象了,很多初中生往往靠背記公式,大量的機械的練習,最終還是可以把學習成績提高,尤其到了初三最明顯,因為進入中考復習,無論是課堂還是課外都加強了大量的練習,之前初一初二沒有學會或者連教材的沒有閱讀過的學生,在最后一年的沖刺學習下,依然能把中考成績提高很多,這種提高成績的方式可以稱為是題海戰術,但是進入了高中數學的學習,尤其是在學習高一必修一函數的時候,很多同學就呈現出很多的問題,上課能聽懂老師講的,但是課后練習沒有思路解不下去,或者做了后正確率低下,那么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很多,我認為核心的問題就是這類學生依然按照初中時候的學習方式來對待高中數學,不會預習,不會閱讀教材,不會查資料,不愛思考,喜歡搞題海戰術,而自身學到的知識大部分是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的,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沒有進行深入的理解,鑒于高中數學的抽象性,這類學生在高一的時候數學的學習上就出問題了。但是數學一定要在高一的時候打好基礎,理解數學概念、定理、公式,弄懂整個知識脈絡,把數學知識進行擴展,達到觸類旁通。要做到這樣,首先必須注重數學閱讀。在高一數學教學中,數學核心素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相對于其他教學方式會取得更加顯著的效果,學生在學習上也會變得更主動。
高一學生剛接觸高中數學時缺乏學習高中數學的經驗,也不了解高中數學的抽象性,而數學閱讀能很好地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習慣,規范學生學會使用數學語言來表達數學,在發展數學核心素養的教育背景下,所有教學都強調“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學習,在自我學習中不斷進步,從而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而高一數學所涉及的內容相對比較抽象,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不能深入正確地理解其含義.通過數學閱讀,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通過數學閱讀可以完善自己、武裝自己,這也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集體教學是不能實現這一點的,而實現個體學習的有效途徑是讓學生學會閱讀.學生感到數學難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們不能完全理解題目的意思,根本原因是閱讀能力差,所以,要實現高中數學的課程目標,讓學生不再畏懼數學,教師和學生都必須重視數學閱讀,因此,在高一階段開展數學閱讀是很有必要的[1]。
我以所在學校為例對高一數學閱讀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對本校高一年級四個班和高中10名數學教師的調查結果如下:學生眼中數學就是解答完一道習題再接著下一道習題,只要多做題就能提高成績,有的教師會根據教學內容布置一些閱讀教材的環節,或者有關閱讀的課后作業,但是可以觀察到學生不會對閱讀投入太多精力,往往是大概看一遍教材后就進行配套的習題部分,而對于課本后的作業或課后的閱讀材料基本都被學生忽略了.學生進行閱讀只是為了查詢公式或遺忘的知識點,把教材當作了工具書,這種忽略閱讀的重要性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不到提高,有些教師以導學案和課件代替了教材,一堂課下來學生的教材都沒有翻開過,這直接導致了學生也不重視教材,甚至讓學生感覺有沒有教材都行。究其原因,有的老師認為,只要學生學懂知識點會做題就行,數學又不像語文、英語學科,不用重視閱讀,但是近幾年高考中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考查,這類題型主要考查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基于這樣的背景下要求我們每個教師都要重視學生的數學閱讀及閱讀能力的培養。
進入高中以后,數學的教學任務明顯變得很重,所以大部分教師都是布置學生提前預習,同時也布置了相應的數學閱讀的任務,但是剛進入高中的學生缺乏這種意識,認為簡單預習一下就可以了,用不著進行數學閱讀,等到上課的時候學生也只顧著聽課記筆記做課堂練習,課后也是繼續做課后練習,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已經忘記預習。針對上述的情況,教師應分時段對學生進行數學閱讀的訓練,課前可以為學生做一個導學案并設置一定的思考性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由問題促進學生思考,課中可以給學生預留閱讀的時間,對于概念、定理可以由學生自己講是怎么理解的,涉及的公式可以由學生自己推導,然后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數學閱讀能力也會逐步提升的。課后,可以給學生提供相關的閱讀材料,或者布置幾道典型的題目,例如,在學完“圓的標準方程”以后,可以布置這樣的題目。幾何學史上有一個著名的米勒問題:“設點M、N是銳角∠AQB的一邊QA上的兩點,試在邊QB上找一點,使得∠MPN最大”。如圖,其結論是:點P為過M、N兩點且和射線QB相切的圓的切點。根據以上結論解決以下問題: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給定兩點M(-1,2)、N(1,4),點P在x軸上移動,當∠MPN取最大值時,點P的橫坐標是多少?要想解答這道題,學生必須審清題意,認真地進行數學閱讀,找出已知條件,轉化為熟悉的數學問題。像這樣的一類題對于提高學生數學能力是最有幫助的。除此之外,還可以布置學生進行章末總結,這些都能促進學生提高數學閱讀能力[2]。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基礎知識固然比較重要,但是每個學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閱讀來獲取一定的知識,當學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識后,更有利于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學生在進行數學閱讀中經歷了知識的生成,完成了知識的構建,久而久之,學生對學習數學就更有興趣了,也就不會畏懼數學了,慢慢地也能主動地去學習數學,自然也就能把數學學好了,除此之外除了教材之外可以提供數學課外書籍供學生閱讀,但在數學課外書籍的選擇上,應選擇適合學生讀、容易讀懂、喜歡讀的書籍,慢慢地這也就拓寬學生視野,也使學生更喜歡數學,在解決問題時就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在開拓了學生視野外,還能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數學閱讀能力,更有利于發展高一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生活中的數學實例是非常多的,例如,要修一條鐵路,當修隧道時,就需要測量要修建隧道的長度,這個時候就要用到高中的解三角形的相關知識,帶著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推導正余弦定理公式,學生就會變得更有興趣,像2019年的第16題高考題涉及3D打印機的問題,在平時教學中也可以尋找與3D打印機有關的數學問題供學生們進行閱讀。同時,發展數學核心素養也要求我們必須重視數學文化的教育功能,作為一名高中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適當的引入數學文化,例如,可以向學生講述數學歷史或者具體的數學家的傳記,也可以根據數學歷史故事設計相關問題供學生思考,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如在講到空間直角坐標系時,可以將笛卡爾坐標系發展歷程和笛卡爾等相關數學家的成就結合數學背景知識給學生講述在內。讓學生了解數學歷史的同時感受數學文化獨特的魅力,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更有利于發展高一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總而言之,高一數學的學習必須以數學閱讀為基礎,才能打好學好高中數學的基礎,當然數學的學習是離不開數學閱讀能力的,所以在數學核心素養指引下引導學生閱讀,更有利于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開展數學閱讀,對學生今后學習數學知識做好鋪路石,為更好地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建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