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樸春麗,吳學敏,張乃文
(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福田>樸春麗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廣東 深圳 518000)
脊髓空洞癥(syringomye lia,SM)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脊髓病變,以脊髓內空洞形成、脊髓積水及膠質細胞增生為主要病理特征表現,臨床表現因其病變部位及影響范圍的不同而異,多為進行性、階段性、分離性疼痛、溫度覺喪失,肌肉無力、萎縮及皮膚營養障礙,觸覺及深感覺保存等。美國神經疾病和中風研究所將本病大致分為伴隨Chiari 畸形的脊髓空洞和不伴隨Chiari 畸形的脊髓空洞兩類,后者常由創傷、腦出血、腦膜炎、腫瘤或者蛛網膜炎等原因引起[1]。目前脊髓空洞癥的病因及發病機制仍未明確,多數傾向于腦脊液紊亂所致脊髓空洞形成,并催生了多種理論學說,如Williams[2]提出的“顱內-椎管內壓力分離學說”,Levine[3]提出的脊髓靜脈淤血理論、Greitz[4]提出髓內搏動壓理論等。西醫目前多采用維生素B 族、輔酶A、鎮痛藥等對癥治療或手術治療,但尚存許多弊端。仝小林院士常用“仝氏益髓起痿湯”治療本病,臨床收獲良效。臨床用法:黃芪粉9 g,鹿茸粉3 g,鮮牛脊髓粉(冷凍干燥)6 g,三者混勻,可分2 次沖服。
脊髓空洞癥根據其臨床癥狀,可歸屬于中醫“痿證”“痹病”范疇。仝小林認為治療本病要首辨其病位,再辨證遣方用藥,臨床方顯奇效。仝小林在傳統的三焦理論基礎上,基于經典及多年臨床經驗,創造性提出“四焦八系”理論,其中“頂焦”與三焦(上焦、中焦、下焦)并立稱為“四焦”,神、髓系與心肺、肝胃、溲衍并稱“八系”。“頂焦”概念的提出,將神系(精神情志疾病)、髓系(神經系統疾病)從既往的混淆認識中分離出來,使“腦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得以明確,并劃分為腦主神、髓主經,將神、髓系疾病獨立于其他系統,完善了中醫對于精神和神經系統疾病的認識[5-6]。仝小林認為,髓為水谷精微之精華部分化生,由脊骨上行入腦的部分稱為腦髓,故髓系疾病常指腦髓與脊髓的器質性病變,其與現代醫學中神經系統疾病有較大部分重疊,常引起高級皮層功能障礙、感覺、運動、植物神經癥狀等,如脊髓空洞癥、格林-巴利綜合征、脊髓損傷、肌萎縮側索硬化癥、重癥肌無力、帕金森病等。由上可知,脊髓空洞癥歸為“四焦八系”中的“頂焦髓系”病范疇。
仝小林認為中醫“痿證”“痹病”均屬于髓系病,痹為痿之漸,痿為痹之極,多由外邪侵襲、髓海不足引起。風、寒、濕、痰、火、毒、瘀、外傷等外邪侵入,其氣必虛,是髓系病的一個重要病理基礎[7-8];髓海不足是髓系病的另一個重要病理基礎,多由先天不足、年老體弱、疾病消耗所致。《靈樞·海論》曰:“四海之逆順奈何?……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由此可見,如若髓海不足,可導致頭暈目眩、頭痛、下肢酸軟、嗜睡、耳鳴、視物昏花、乏力、神疲等髓病虛證的發生[9]。
仝小林認為外邪侵襲、髓海不足為本病的兩個重要病理基礎,病性虛實夾雜,治療上應以“祛邪填精、益髓補腦”為基本治則,二者兼顧,重在填精益髓。外邪侵襲,急則治其標,祛除外邪、恢復髓的機能;髓海不足,緩則治其本,調氣活血、益髓補腦。根據多年臨床實踐經驗,仝小林指出無論是何種原因導致的髓海不足,用藥上均需益髓補腦,以充實髓海,精選鹿茸粉、鮮牛脊髓粉、黃芪粉合成三味小方,方中黃芪補髓海之氣,鹿茸粉、牛脊髓粉大補精髓,三者同用合“仝氏益髓起痿湯”之意,為治療脊髓空洞癥的常用小方,同時服用金匱腎氣丸或地黃飲子,效力更宏。
《中國藥典》2015 版記載,鹿茸粉臨床用量范圍為 1~ 2 g,黃芪為9~ 30 g[10],牛脊髓雖未收錄于其中,但因其獨特療效仍然在臨床中廣泛使用。仝小林根據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在治療脊髓空洞癥中常用鹿茸粉3 g,鮮牛脊髓粉(冷凍干燥)6 g,黃芪粉9 g,劑量可隨證加減。
鹿茸粉性溫,味甘、咸,《本草綱目》記載:“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健筋骨”,《中藥大辭典》云:“壯元陽、補氣血、益精髓、強筋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鹿茸多肽是鹿茸的主要藥效成分之一,可以通過促進神經細胞的生長發育來修復神經細胞損傷,王旭凱等[11]研究表明,鹿茸多肽具有保護脊髓神經元細胞的作用,主要通過有效降低死亡蛋白酶Caspase-3的表達量,進而抑制細胞凋亡。張鵬程等[12]認為,鹿茸多肽聯合膠質細胞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基因修飾的雪旺細胞對淀粉樣蛋白25-35(Aβ25-35)誘導的脊髓神經元具有較好的保護作用。
牛脊髓性平、味甘,具有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填精髓等功效,《神農本草經》載:“補中,填骨髓,久服增年”,可補虛勞、益精髓。牛脊髓其氨基酸組成接近人體需要,可使機體抗病能力增強,有補血益氣、修復組織作用,依據中醫“以臟補臟”理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以髓生髓”的效果,故常治療體弱之脊髓空洞癥。目前牛脊髓利用方式有限,對于牛脊髓中的蛋白質開發率較低。K.Nishimura 等[13]從牛脊髓中分離出一種內源性腦啡肽降解酶抑制劑,并確認了它的氨基酸序列和對腦啡肽降解酶的抑制活性,這種蛋白質被證明是牛脊髓中的一種新的運動元神經物質。鹿茸和牛脊髓粉專攻補益,常作為藥對應用于臨床。
黃芪性微溫,味甘,具有多種功效,如固表止汗、生津養血、補氣升陽、利水消腫、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等功效。黃芪被譽為“補氣之長”,所謂“人之所生,得氣始生”,氣有所依,陽生陰長,氣旺血生。在脊髓空洞癥治療中,仝小林常用黃芪以補中氣,使腦髓生化有源而調其本,鼓動中陽,益氣振頹。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總皂苷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纖維化、抗腫瘤、強心、調節免疫、內分泌與代謝等多種藥理活性,對固有免疫及細胞免疫均有增強作用,還能增強骨髓造血能力,改善血液流變性[14]。
李某,女,38 歲,自述“感冒”后出現手足發麻、手臂發涼癥狀,不能緩解,就診于當地醫院,診斷為“小腦下疝頸椎脊髓空洞癥”,建議手術治療,患者拒絕,為尋求中醫藥療法,遂來就診。診見:手足發麻,手臂發涼,胃脹,下腹隱痛,眠差(每晚4 h),納可,二便可。舌淡,苔黏膩,脈滑。核磁共振檢查示小腦下疝頸椎第2、3、4 節骨髓空洞。予“葛根湯合仝氏益髓起痿湯”加減,方藥組成:葛根30 g,生麻黃6 g,川桂枝15 g,白芍15 g,雞血藤30 g,川芎15 g,黃芪45 g,鹿茸粉1.5 g(分沖),牛脊髓粉3 g(分沖),大棗3 枚,生姜3 片,28 劑,水煎服,每日1 劑。
二診:服上方1 個月來診。微微汗出,手足發麻、手臂發涼癥狀緩解50%,胃脹、下腹隱痛緩解80%,睡眠質量稍有改善(每晚4~5 h),二便調。患者臨床癥狀好轉,但睡眠仍不實,且入睡困難,故加酸棗仁30 g 以養血寧心安神。后守法守方加減,長期治療,手足發麻、手臂發涼、胃脹、下腹隱痛、眠差均有明顯緩解。
按:根據癥狀、舌脈及檢查結果,可見此病位在髓,病性屬虛實夾雜。該患因“感冒”受涼發病,然“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本病多責之于外邪侵襲、髓海不足,在治療上宜祛邪調氣活血,益髓補腦,故予葛根湯合“仝氏益髓起痿湯”加減。方中應用葛根湯祛除外邪以恢復髓機能,“仝氏益髓起痿湯”益精填髓以充實髓海空虛,川芎調氣活血,雞血藤祛風舒筋活絡。二診時患者睡眠仍未明顯改善,入睡困難,故選用“治療失眠之要藥”酸棗仁以養血寧心安神。因其病位較深,病程長,故需長期治療,方顯療效。
脊髓空洞癥是一種緩慢進展的脊髓退行性病變,其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盡管采用對癥治療或手術治療,但尚存許多弊端,極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基于多年的臨床經驗及研究總結,仝小林在論治髓系疾病髓海不足證上,常選用黃芪粉、鹿茸粉、鮮牛脊髓粉(冷凍干燥)合成“仝氏益髓起痿湯”以益髓補腦,臨床收獲良效。除脊髓空洞癥外,還可治療截癱、脊髓炎、脊髓小腦變性癥等引起的肢體癱瘓、麻木疼痛、肌萎萎縮、軀體感覺障礙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