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洪勇
(中共科左后旗委黨校,內蒙古 通遼 028100)
我所包聯的嘎查,垃圾箱裝滿后多數都能及時運送到填埋場,但有時存在垃圾箱的垃圾裝滿沒能及時拉走現象,導致再有百姓倒垃圾時沒有地方倒,有的百姓只能倒在垃圾箱旁或者隨便扔在一個地方,導致出現污染環境的現象。個別嘎查也存在有時直接在垃圾箱焚燒垃圾的現象,這種現象對空氣污染很大,同時也把垃圾箱燒壞了。
科左后旗的春季和秋季風比較大,有利于風力發電,但是有的嘎查垃圾填埋場有時沒能夠及時用沙土結實覆蓋,有的即使是被薄薄的沙土暫時蓋住了,大風吹幾天垃圾又是滿天飛,樹上、草地上和樹林間的空地上又出現了白色垃圾,導致二次污染環境。
科左后旗雖然近些年揚沙天氣相比10年前少了很多,但是仍然有時出現揚沙天氣。一方面有外部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本地的原因,如本地常年大面積種花生,有的嘎查禁牧不嚴,百姓隨便不分地方放牧等。
在包聯嘎查入戶的過程中,會發現個別百姓家庭衛生存在臟亂差現象,有因為生活習慣的原因,也有的是因為活太多的問題。包聯嘎查的一戶貧困戶,駐村干部、包點鎮干部和嘎查干部也多次到這戶家中做宣傳工作并幫助搞衛生,與以前相比這戶的衛生有所改善,但是與“三美一凈”戶相比還是有差距。
上級檢查多時往往環境整治較好,沒有檢查時有的嘎查環境整治有所松懈,沒有形成環境整治的長效機制,村規民約發揮的作用不大,沒有充分發揮保潔員和護林員的作用。出現這種現象也與嘎查干部對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性認識有關,嘎查干部直接面對百姓同時還要完成上級布置的各項任務,再加上自己家的農活,出現這種現象我們也理解。但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人居環境整治是一項重要任務必須完成。
按照2021年2月21日國家正式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要求,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這也是改善農村牧區人居環境的一個大好時機,抓住時機,努力推進,逐步實現城鄉人居環境均等化。
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工程,沒有統一領導會影響這項工程的效果和進度。需要旗里層面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統籌協調各個部門和蘇木鎮場,共同解決推進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問題,形成工作合力,有效分階段推進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同時,不定期對各個蘇木鎮場的人居環境整治情況進行調研指導。
嘎查“三委”成員和蘇木鄉鎮包點干部要關心保潔員和護林員的生產生活情況,基本保持保潔員和護林員隊伍穩定,如果嘎查出現特殊困難家庭等情況,也可以適當調整人員,前提是要征求嘎查多數百姓的意見,減少不必要的信訪事件,幫助落實他們的工資補貼,引導和督促他們真正發揮作用,保持嘎查人居環境的長期干凈整潔。
利用好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政策措施,結合科左后旗農村的實際情況,對于國家和地方的扶貧資金支持的集體經濟項目,要充分發揮嘎查群眾的參與熱情,讓集體經濟項目盡早落地,加強對項目的跟蹤管護,保持項目長期有收益。嘎查有了集體收入,才能更好地推進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包聯單位的黨員干部、蘇木鄉鎮包點干部和嘎查“三委”成員要做多次細致地勸導工作,引導農牧民“牛出院,樹進院”,分散養殖向集中養殖轉變,養殖糞便集中處理,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剩余勞動力可以就近打工或出外打工,有旅游資源等條件的農牧民,可以開辦農家樂等自主經營提高收入。百姓的收入提高了,也會促進農村牧區人居環境的改善。
促進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改善蘇木鄉鎮和嘎查利用好“三八”婦女節、“七一”、農民豐收節等節日,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評比最美家庭、最美庭院、孝老愛親家庭、通遼好人、致富帶頭人、示范合作社等,推進依風易俗。2020年單位協調旗烏蘭牧騎到包聯嘎查進行了精彩的演出,當地的百姓也表演了二胡演奏和廣場舞,這種互動演出百姓特別歡迎,也豐富了百姓的業余生活。旗烏蘭牧騎幾乎走遍了全旗262個嘎查村,給當地群眾帶來了一場又一場的惠民演出,也傳播了國家的好政策。百姓參與制定的村規民約有助于移風易俗,因為村民們參與了就容易理解。簡潔管用好記的村規民約最容易讓百姓接受,村規民約可以在墻上寫標語、在獎品上印字和活動場地懸掛條幅等形式宣傳。嘎查建立起來的紅白理事會,要真正運轉起來,倡導厚養薄葬,逐步去除高價彩禮之風。讓健身廣場和草原書屋真正活起來,讓多數群眾都參與進來。精神文化生活豐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深入百姓心中,反過來也會促進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改善。
2021年3月,全旗262嘎查村完成了“兩委”換屆工作,實現了村主任書記一肩挑,這有利于更好執行國家的各項惠農政策,進一步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保持農村牧區社會長期穩定。隨著群眾法治意識的提高,國家和地方對農村不斷地投入,有的嘎查也出現一些信訪案件,嘎查不能集中精力推進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防止和減少信訪案件,蘇木鄉鎮和嘎查需要及時進行“三務”公開,能在嘎查解決的就在嘎查解決,解決不了的逐級上報,集合力量解決到百姓滿意為止。保持農村社會長期穩定,才能更好地推進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