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毅
(山東理工大學 美術學院,山東 淄博 255000)
山東省青州市是紅絲硯的發源地。關于青州紅絲硯最早的記載,出自西晉張華撰寫的《博物志》,唐宋是青州紅絲硯制作的繁榮時期,彥猷的《硯錄》最早記載了青州紅絲硯制作技藝。柳公權的《論硯》、歐陽修的《硯譜》和蘇易簡的《文房四譜》等文獻均將青州紅絲硯列為諸硯第一。青州紅絲硯技藝近年來已成為青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天然形成的紅絲石具有獨特的韻味和自然之美。紅絲石通過巧妙的技藝將紅絲石獨具匠心地設計成不同的硯體圖案,在制作過程中盡最大可能運用和保持原石的天然狀況和自然造型,盡量少用人工雕刻和技藝,制作過程將天然原石與人工技藝進行完美融合,讓紅絲石作品具有渾然天成的藝術審美和特性。
青州紅絲石在色彩呈現上為黃紅相間,以紅地黃絲和黃地紅絲兩種色彩層次為主,在色紋組合上由面及底貫穿石材,在使用紅絲石制硯時往往需要巧妙利用其顏色和紋理特點,充分發揮紅絲石天然的紋理狀態,讓作品紅絲硯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具有更強的觀賞特性。
產自青州黑山的紅絲石最大特點是發墨,歷代文人所喜愛的紅絲硯以黑山紅絲石雕刻而成。青州紅絲硯制作技藝很好地利用了紅絲石發墨這一性狀特點,在制作時將天然紅絲石最好的部分留作硯臺的墨堂,讓紅絲石除了美觀更具實用性。
紅絲石除了有以上三個特性外,還有其歷史價值、文學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四類研究價值。
青州黑山紅絲石不僅歷史悠久,青州紅絲硯的制作技藝也在歷史上的影響重大而深遠,歷代紅絲硯的遺存精品分別被北京故宮博物院、山東省博物館、上海市博物館、青州市博物館等各級博物館以及和日本的龜阜齋所收藏,可謂之為“無價寶”,紅絲石技藝是中國優秀傳統地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寇準、范仲淹等朝廷重臣,歐陽修、王世貞等文壇巨匠,都曾居官青州;酈道元、黃庭堅、李清照、馮惟敏等一代名流都曾客居至此。柳公權、歐陽修、趙樸初等名家均為青州紅絲硯留下了詩篇,青州紅絲硯為歷代文人墨客提供了創作文學作品的素材。
利用紅絲石制硯過程中,經過手藝人的精心揣摩設計,讓紅絲硯作品通過藝術語言表達,將民間傳說和文化審美融為一體,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理念與當代藝術鑒賞的完美結合。
使用紅絲石制硯的技藝利用青州紅絲石特有花紋、色彩和原石品質特征,通過采用傳統的紅絲石制硯工具來雕刻和制作紅絲石藝術品,有利于將青州紅絲石特有的發墨特性重點凸顯。紅絲硯本身的實用性,在技藝過程中還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隨著文化創意產業在全球的盛行,文化創意產業應運而生,而文創產業往往與地域文化和特色文化是分不開的。挖掘和梳理紅絲石藝術和文化,發掘能夠從視覺化、潮流化和應用性等多個角度揭示紅絲石文化符號,將紅絲石藝術與當地文創產業有機結合起來,是當地文創產業發展和藝術傳承的必然選擇,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方向進行探索和融合。
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近年博物館文創產品最先興起,他們的創意來源一般為館藏資源特別是鎮館之寶、館藏元素、歷史名人、地域文化和傳統手工藝等。青州未央紅絲硯博物館2020年12月入選為國家三級博物館,依托博物館推廣紅絲石文創產品將是較為主流的選擇。
近十年各類書店經過不斷地轉型與升級,在不同的商圈打造了不同主題和風格的店面。書店的文創產品往往集合書店特色、文化符號、飾品配飾等種類形成了獨特的小范圍文化系統,為傳統的圖書業注入了新活力。紅絲石藝術可以與書店的陳設有機結合起來,在陳列擺設中可以突出紅絲石文化藝術與造詣,并且將品鑒、收藏鑒賞類的書籍聚類擺放上架,不僅展示了紅絲石的藝術,還可以推廣紅絲石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紅絲石制硯技藝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制硯技藝與藝術表演相結合,在文化館、博物館、公共圖書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這些紅絲石的公眾展示機構,讓大眾可以參觀和體驗紅絲石制硯技藝,這樣不僅有利于推廣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紅絲石制硯技藝,同時,還可以帶動相關文創產業和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在文創產業背景下,紅絲石藝術面臨著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機遇和挑戰。紅絲石藝術品牌的建立需要把握好紅絲石的時代化、故事化、制品技藝化和體驗化多個維度。通過將紅絲石藝術與文創設計人才相融合,旨在構建紅絲石藝術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創新設計和品牌效應推動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念、造物智慧和實踐經驗的復興,有益于延續區域文化的基因,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技藝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