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晗
(江漢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
項目式教學法作為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引導的新型教學法,近年來被國外及國內很多學校系統接受和運用。項目式教學法的優勢在于使學生更具學習熱情,主動性、創造性。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優勢和不足進行引導式教學。
“專業設計①”課程是江漢大學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依據設計學院針對2019級學生修訂新人才培養方案后的新課程,涵蓋了原有人才培養計劃中的四門專業必修課:“服裝設計①”“服裝畫技法”“服裝材料與面料設計”“服裝立體造型①”。現本課程分為以下四大板塊:服裝畫技法、概念性服飾設計與創意、服裝材料與實驗、服裝結構與實現。本課程通過模塊化教學(1∶2模型仿生仿物創意裝靜態展),系統、邏輯整合章節知識點,模擬實際設計進程中的遞進關系進行教學和實踐,整個過程即是一個完整嚴謹的體系。本課程的課程目標有四:課程目標1,服裝畫技法使學生掌握服裝畫原理及技巧,系統地掌握服裝畫表達方式;課程目標2,培養學生的在服飾設計中仿生仿物設計能力的創意性與藝術性體現;課程目標3,使學生認識不同材料與面料的纖維特性、通過實驗嘗試不同面料再造的方式與創新。課程目標4,使學生掌握建立服裝與人體關系的空間認知,掌握服裝基礎立體造型手法及創意立體造型方法;培養學生能運用立體造型的手法,表達并還原服裝設計構思的能力。通過本課程的系統學習,使學生具備綜合服裝設計能力,提升學生審美與藝術修養,培養學生綜合全面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目前江漢大學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設有服裝工藝實驗室及服裝立體造型實驗室各一間,校內實驗實訓場地面積209.92平方米,纖維實驗室、數碼印花實驗室正在建設中。校企合作方面,本課程由服裝設計專業知名專家、企業資深服裝設計師、結構設計師、工藝師及市場營銷主管、本校服裝專業學科帶頭人及專業教師共同構成。以項目制教學為導向,校企導師共同授課與評分。
在2019級新人陪修訂之前,“服裝設計①”“服裝畫技法”“服裝材料與面料設計”“服裝立體造型①”四門課程為獨立課程。根據江漢大學打造精品課程的要求和設計學院整合新人才培養方案的初衷,講此四門課整合歸一。
“服裝設計①”通過模塊化教學整合專本業單科“服裝材料與面料設計”“服裝立體造型①”“服裝配件設計”課程,模擬實際設計進程中的遞進關系進行。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在學習中手繪能力較為欠缺,對于服裝效果圖藝術表達、款式圖、結構圖的表達上較為欠缺。如果沒有“服裝畫技法”課程的融入,部分學生會有“想到卻畫不出”的窘境。無法實現課程目標:服裝畫技法使學生掌握服裝畫原理及技巧,系統地掌握服裝畫表達方式[1]。
在教學實踐中,因為課程容量與學生學習精力的限制,學生在128學時內需要完成從紙上繪圖學習到一件完整服裝的制作,工作量總體來看已經足夠飽和。為平衡課程章節之間學分、學時與難度,因此,我們將原課程群課程“服裝配件設計”移出,后期單獨授課。
“服裝立體造型①”課程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建立服裝與人體關系的空間認知,掌握服裝基礎立體造型手法及創意立體造型方法;培養學生能運用立體造型的手法,表達并還原服裝設計構思的能力;從2019年的“Style Show項目制課程群”課程教學來看,學生大部分時間用于完成一件成衣的立體裁剪制作,對于立體裁剪的基本手法和創意造型方法的學習時間偏少,因此在“專業設計①”中將作出相應調整[2]。
“服裝材料與面料設計”課程目標是使學生認識不同材料與面料的纖維特性、通過實驗嘗試不同面料再造的方式與創新。在“專業設計①”中將更偏向高品質實驗小樣的設計與制作。同時,在課程順序上,服裝材料與面料設計需要排在服裝立體造型之前,而不是兩課并行,否則不利于各門課程章節之間的遞進。
以服裝設計方法原理的基本流程著手,通過串聯服裝畫、服裝設計、服裝材料與實驗、服裝立體構成四個章節內容,最終以1∶2娃娃靜態展方式陳列展示的方式考核驗收結課。
第一次課即進行課程規劃、下發課程任務及分組安排,明確、詳盡告知學生本課程的教學思路、教學方法及項目制教學流程。同時介紹本課程會結合課堂講授、課下慕課學習、調研、研習輔導等形式。教師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監管每個小組實施情況、進度和質量。
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每組1名組長,4-5名組員。采取教師監督,組長負責制。每組組長負責組員資料的分析并確定主圖,組長與組員共同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設計、實驗、制作,組長進行最后的項目匯報。
項目中,學生以主題性設計為指導方向,以線下課堂學習為主,線上慕課學習為輔助;以設計實驗為主要學習過程,以靜態陳列展為課程完成形式,以學生掌握課程大綱目標為最終目標。
學生以小組形式開展課程學習,平均5—6人為一組,共分為9組。小組分工方面,組長:1名,組員4-5名。小組原則:項目制教學中,在每小組組員平等協商的基礎上,采取組長負責制。組長分工:組長負責組織組員討論確定任務分配、項目主題、項目策劃、服裝面料小樣主題、1∶2娃娃設計與制作方案、項目匯報。組員負責作品資料收集與調研、靈感版資料收集與制作,服裝效果圖繪制,作品繪制過程記錄,過程文字整理等。
考核方式:平時作業+項目作品(綜合考核)考核要點: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資料整理分析,把握服裝設計的創作過程,理解服裝設計的基本要素,在項目過程中能夠充分參與。成績權重:課程成績由平時作業(60%)與項目作品成績(40%)相結合;平時作業的平均值為本課程平時作業,課程的最后一次作業將作為考試成績組成;但無故缺勤累計時間超過課程學時數的1/3或作業完成量少于規定的2/3者,不得參加考試,課程成績為不及格[3]。
平時作業的平均值為本課程平時作業(其中考勤10分、課堂表現10分)。課堂表現主要從學生學習內容的完整性、內容的正確性、完成的質量和團隊合作情況這幾個方面予以評價,按百分制給予評分。
課程結課考試采用隨堂命題考試方式進行,進行主題化創意服裝風格設計與實踐,擬采用1∶2靜態娃娃陳列形式進行作品展示。重點考核學生是否能運用服裝設計方法,調動結構思維和創意思維,進行主題化創意服裝設計與實踐。
本項目作為服裝與服飾專業省一流專業建設點的專業必修課,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所占權重,是我專業進行教學改革的重點課程。重在鼓勵學生的參與,由內容教學向方法教學轉變,通過本項目的實施能夠在教學中通過探索從靈感的產生到紙面呈現;從設計圖紙到服裝實物再到最終展示方案的策劃與實現,并在學生討論和項目實施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理解服裝設計的意義與呈現。給學生一個不同的視角去看問題。項目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問題,通過討論、嘗試、探索來解決,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服裝設計教學中的重要環節。
通過項目制教學等改革手段的革新,學生將更好且更快速地理解服裝設計的全貌。本項目的實施,也可以推廣到其他設計類課程中,提升學生獲得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不同教師在教學中也能發揮出各自專長,讓教學改變,適應當今國家教學發展的趨勢,為迎接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省一流專業復評打下基礎。
項目式教學給當代教育帶來的是全新的革命和無限的發展空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比起傳統式講授教學更像是“導游”的角色。通過教師對于項目的介紹,指引學生觀察、學習學科知識,發揮自己的想象空間,豐富和飽滿學習成果,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趟充滿熱情和挑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