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暉 孫一航 周 佩
(菏澤職業學院,山東 菏澤 274000)
大學必須筑牢思想輿論政治陣地。必須將社會主義方向作為自己的辦學方向,將落實立德樹人任務作為根本任務常抓不懈。高校本身具有比較強的開放性和國際性,學生比較容易受到外界思潮的影響。各國高校都是一個思想交鋒的前沿陣地。所以必須通過紅色文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首先,院校紅色教育長期滯后發展。之前大學過多重視學術知識的教授,而忽略了價值觀方面的引導,忽視了育人環節的作用。長期以來的邊緣地位導致紅色教育師資不足、資源不足、吸引力不足、教育效果不足。特別是面對新一代大學生,更多的是00后,他們視野更廣、獨立思考能力更強,且距離國家積貧積弱的年代時間更長,未能感受過前人所受的苦難,這也就導致了單靠傳統的說服式教育、填鴨式教育很難引得他們的認同,甚至會引起他們的反感,這也就導致紅色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想開展好院校紅色教育,必須首先進行紅色教育師資培養,一是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二是使教師與時俱進地更新教育教學方法,創造性地開展好紅色教育,使紅色教育入心入腦;三是保障好思政課教師的各方待遇,確保思政課教師隊伍年輕化、專業化。
其次,部分大學生一直以來受西式價值觀的影響,對我國國家認同感、民族認同感均處在低位水平。院校進行紅色教育,就是要堅決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教育感化、熏陶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提升他們的國家民族認同感。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民族整體凝聚力,才能為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同時,紅色教育也是挫折教育,要通過紅色教育磨煉大學生堅韌的品質,磨煉大學生堅持不懈的精神,培養出能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人才。
大學應著重發揮日常課堂教學和開設專門思政課的共同作用。實現紅色教育全覆蓋。將紅色教育融入日常課堂里,通過經常性受教育,經常性受熏陶,來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大學應集中力量開發紅色題材教材,利用多種形式,將紅色教育融入日常課程內容中。同時,應大力提升愛國主義教育在全部課程中的比重。通過人培方案設計、課程比例、考核程度等提升愛國主義教育在大學課程中的重要程度。須知,思想問題是方向性問題。只有方向對了,一切才有意義。而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必須牢牢抓好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使大學生牢牢樹立紅色理想、紅色希望,只有這樣,才能將其培養成合格的接班人。要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藝術吸引力,通過藝術創作,利用多媒體技術融合音樂美術等藝術手段,進一步增強紅色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通過多種形式的紅色教育,引導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大學應多提煉模范人物事跡,通過宣講團、演講會、朗誦會等形式,宣揚典型人物事跡。通過革命教育基地參觀、觀影、紅色教育基地參觀等形式,接觸做出巨大貢獻的英雄烈士和模范人物,宣揚時代模范、感動中國等典型先進,用典型先進榜樣激勵人、鼓舞人。通過榜樣事跡挖掘與宣揚,引導學生把感動轉化為干事創業、實干報國的實際行動。
加強對教師專業隊伍的培養,提升教師專業化程度。師者,應擔起教書育人之重任。面對新形勢、新問題,面對一代又一代新青年、新學生,教師應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提升專業化程度與水平。教育不僅僅是專業知識的傳授,更是價值觀的引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教育學生勿忘歷史,復興中華,是教師必須擔起的重任。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以培養擔負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己任,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將個人發展自覺融入國家的前途命運中。只有引導學生加強對國家的熱愛,對民族的認同,只有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思想,提升報效祖國的意識,才可以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材。只有教師不斷弘揚紅色精神,才能教育學生勿忘歷史,珍惜美好生活。只有教師不斷弘揚紅色精神,才能鼓舞學生不斷前進,奮力拼搏。只有教師不斷弘揚紅色精神,才能樹立起學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才能不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才能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