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嬌
(湖北省十堰藝術學校,湖北 十堰 442000)
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小組合作學習成了一種常態,教師通過對學生的了解,將其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從而做好學習任務的分配。在此過程中,不僅能夠提高課堂活躍度,而且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為確保小組合作學習更好地發揮出作用,教師要做好相關問題的梳理和經驗的總結,構建全新的教育體系。
從年齡分布上來看,中職學生多在15歲至18歲之間,因此對于語文知識的積累還比較薄弱,缺乏一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與此同時,中職學生在學習中的表現通常為自控力不足,而且缺乏適應性,一旦遭受打擊或者遇到學習困難很容易出現自卑和畏縮表現。鑒于此,中職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時一定要充分認識到以上特征,并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首先,明確語文教學對象。通過與學生進行交流和互動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家庭環境和心理特征以及興趣愛好,從而逐漸地建立共同語言。其次,教師豐富教學手段,在確保完成基礎教學任務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提高課堂的活躍性,從而幫助學生在教學過程找到學習自信心,更好地表現自己。總而言之,教師要圍繞學生特點開展教學活動,以期適應該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過程。同時利用語文課程的文學色彩,使其更好地完成滲透[1]。
就中職語文教學而言,語文教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不僅是課堂的組織者和評價者,同時也是參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剖析,從而合理設定教學目標。其次,合理安排小組合作學習。通過科學的分組,有效控制課堂進程,實現教學效率的有效提高。再次,向學生做好學習方法的講解和分享,特別是當學生的自主學習受到阻礙時,教師要及時、積極地融入其中,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最后,教師要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耐性,做好思想引導,激發學習興趣。除此之外,還要做好難度控制和教學素材的補充,通過各類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做好課堂教學的模式改善,彌補傳統教學的弊端。總之,要全面地做好教學服務,創新教師角色,構建新穎、有效的教學體系。
在推廣分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三個要點:首先,注重男女搭配協調、實現性格互補。中職教學同素質教育一樣,其學生能力和成績的差異性也是廣泛存在的,因此若想做到語文成績的全面提高就要發揮示范帶動效應。例如,某中職學校實施“成績一幫一”制度,從而保證教學方法的深入交流,同時又能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提高團隊協作能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其次,長期推進合作教學,合理進行小組排座。一般情況下,中職教學多實施學期制度,因此要充分利用在校時間,以成績和語文學習能力為參考因素,做好學生的座位搭配,并根據課堂反饋進行及時調整。最后,實施組長負責制,進一步明確學習任務分配。要求組員輪流作為組長,針對語文教學內容督促組員開展學習活動。例如,對于每組六名成員的小組來說,可設置發言人、補充發言人、記錄人以及資料查詢人等等,進而達到討論學習、能力互補的效果。
在正式開展課堂教學之前,教師應將教學目標明確的傳達給學生們,并逐漸地將課堂時間交由學生們掌控,確立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例如,對于語文寫作教學而言,在明確寫作的主題后,可以讓學生在課后或者戶外活動課中去自主尋找寫作素材,在觀察、發現以及思考的過程中總結經驗。與此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作文朗讀,并組織評審小組,通過教師點評、學生互評等方法給學生創造發言的機會,從而獲得能力的提高。總而言之,“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是當前教育工作開展的主要原則,教師不能局限于理論,而是要通過教學實踐做好論證,有效激發中職生的思維活力和表現力。
教學評價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合理的開展不僅能及時做好教學問題的總結,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信心,因此要對評價方案進行適應性調整。首先,不再將考試成績作為主要評價指標,要將課堂表現、朗讀水平、寫作能力等全部納入評價體系當中,從而提高評價活動的客觀性,更準確地反應出學生的學習狀態。其次,定期進行激勵性評價。中職生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是需要不斷地接受鼓勵的,因此教師可通過組織各類活動,如詩詞記憶比賽、朗讀比賽等,并對表現優異者進行適當的物質獎勵,如筆記本等,以此表達對學生進步的肯定。最后,要聯合家長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學氛圍。可以為學生推薦優秀讀物以及建議家長利用休息時間多陪孩子去圖書館閱覽等,從而有效利用語文學科的文化滲透性,在耳濡目染的前提下實現自身水平的提高。例如,某中職院校定期組織“家長開放日”讓家長參與到語文課程之中,直觀地感受教學環境。如此一來,不僅能夠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校內評價體系的局限性。
對小組合作學習在中職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應用進行探究,首先要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然后以課程需求為引導,科學應用教學方式,從而提高教學效果。與此同時,教師要做好課堂的管理,并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保證小組分配的合理性,爭取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做好語文知識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