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祎
(山東省青島臺東六路小學,山東 青島 266021)
在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對于學生而言,不僅可以培養其廣泛的閱讀興趣,增長閱讀量,還可以擴大知識面。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正是好奇心旺盛的時期,對于許多知識正是吸收和積累的好時機,無論是哪一版的教材都是在課文中講述語文知識,在不斷地閱讀中展示和積累相關知識。而對于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學,僅僅是靠課內閱讀來提升文化修養和擴大知識面是不夠的,還需要拓展式閱讀來延伸教學。拓展式閱讀是指根據教材中課文的內容、語言、寫法等有目的地進行課外延伸閱讀的一種閱讀藝術,對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作能力有很大程度的促進作用,能夠有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閱讀教學中課前預習是其中重要的基礎任務,而如何預習、怎么預習成了當前學生課前預習需要了解的問題。這時教師需要積極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對文章的作者生平軼事進行初步的了解,從而實現趣味性的課前預習。在以往的課前預習中,通常是學生自學生字新詞來進一步了解文章,方便教師講述。而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引導學生學習重要的知識點,從而加深對于課文的理解。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文章作者的創作趣事或者基本情況來提升學生的興趣。例如,在預習魯迅先生的《少年閏土》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從而深入了解魯迅先生的事跡以及其他優秀作品,尤其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正是初中階段需要學習的文章[1]。
互文是指任何文本都不是獨立的,需要將許多文本或者知識結合在一起。單獨的文本是無法達到自足目的的,需要與其他文本相聯系才能發揮作用。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社會認知不夠全面,所以教師在講解課文時需要與外界聯系起來方便學生認識事物。例如,在《圓明園毀滅》的一文中,教師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向學生展示圓明園的建造歷史、文化價值以及相關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圓明園的文化背景再回歸到課文中,這樣學生會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內容。
學校可以通過圍繞節假日或者特殊節日開展教育活動,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圍繞主題來開展閱讀活動。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借助社會事件來選擇閱讀主題,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會。不僅如此,在選擇活動式主題時還需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從而更好地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
串連式主題分為內容串聯主題、情感串聯主題、方法串聯主題。內容串聯主題是按照文本內容選擇相近的數目,加深學生對于文章的閱讀和理解,學生還可以按照閱讀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溝通交流。情感串聯主題是教師需要按照活動的需求,讓學生對文章及作者進行深入的拓展,從而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和知識儲備。方法串聯主題則是在閱讀中教師借助閱讀材料加強學生的語言積累,提升寫作能力,從而實現閱讀目的。例如,教師可以任意選擇一個主題,要求學生以不同的描述方式來進行描述,從而掌握更多的寫作技巧和方法。
學生再對文章進行閱讀后并不意味著已經完成了閱讀任務,學生在閱讀文章后需要講述自身的感悟,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閱讀需求來將閱讀進行拓展延伸。教師可以在了解學生閱讀的內容后推薦相關的電影、電視,加深學生對于文章的了解,明白作品所表達出的含義。同時,學生還可以對作品中的人或事物進行重新編排,從而加深對于作品的認知。不僅如此,還可以在閱讀作品后去根據書中的描述去重新認識世界、看待世界,會有更多心得體會[2]。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網絡時代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響,同時,也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逐漸多樣化,學生在學習中也可以借助網絡技術來拓展學習方式。在閱讀中人們漸漸從線下閱讀轉變為線上閱讀,學生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實現線上閱讀,教師也可以在線上向學生布置閱讀任務。
語文這門科目作為小學的一項重要的課程,有極為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所以在進行拓展式閱讀教學時需要注重語文教材的運用,可以適當地將文本的內容進行延伸、拓展,還可以從課內學習向課外實踐發展。將語文學習回歸到生活中,在生活中感受語文。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人生閱歷不足、缺少情感體驗,所以需要通過閱讀來品味生活,體會人生。對于文章的閱讀拓展也是對于生活的閱讀、記錄、體驗,將語文課堂所學習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從而豐富學習活動,將所學習到的閱讀知識轉變為實踐能力,加深對社會與自然的了解。教師將語文教學體系和課外閱讀相結合,可以促進語文教學的效率的提升,語文這門科目帶來更多的生機與活力[3]。
總而言之,在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運用拓展式閱讀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提升閱讀積極性,還可以培養學生樹立良好的閱讀習慣,增強閱讀質量與數量,掌握更多的閱讀方法和寫作技巧,從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