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陵,姚春麗,王 豐*,劉曉慧,姜曉旭,蔡麗娜,馬 健,王敬賢,劉 陽
(1.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哈爾濱 150040)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種進行性神經退行性疾病,具有語言能力退化、記憶喪失、判斷力差等特征,且有較高的發病率。研究顯示,到2050 年全球AD 患者增長數量將達1.15 億[1]。大量的動物及臨床實驗均表明與單純西藥相比,針灸治療AD 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但缺乏客觀有效的評測方法[2-3]。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技術作為一種不需要外源性造影劑、有較高時空分辨率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可用于顯示AD患者早期的腦功能變化及針刺治療的中樞響應[4],就此研究方向綜述如下。
rs-fMRI 是目前最流行的腦功能成像技術之一,可以通過腦局部自發活動的低頻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ALFF)和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反映體素中神經元特發性活動及局部腦區時間序列的同步性;靜息態功能連接(rs-fc)分析法可反映全腦體素與線性之間的相關程度,是一種對全腦整體功能活動進行分析比較的方法。目前研究已證明rs-fMRI 可作為AD 早期預測和診療評價的客觀手段。
1.1 腦功能連接的研究 有研究表明在健康衰老的過程中腦功能連接和腦網絡完整性會出現減弱,而在AD中會更明顯,并對特定的默認模式網絡(DMN)系統造成損害[5]。DMN 在人腦記憶和認知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其異常活動可以預測AD 的進展[6]。TEIPEL S J等[7]研究顯示AD 患者的靜息態網絡會出現一系列的改變,包括DMN、突顯網絡、執行和語言網絡,這與ZHENG W 等[8]研究結果一致。AD 和進行性核上性麻痹(PSP)主要表現為皮層與皮層下的神經退行性灰質病變。COPE T E 等[9]評估了tau 負荷與腦功能連接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揭示了在兩種不同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中tau 負荷與功能連接之間的差異關系,具有廣泛的臨床意義。SHI Y 等[10]利用大腦活動體素之間的功能連接度(FCs)來識別健康受試者中AD 患者,結果表明該識別方法可以獲得較高的分類精度。WISCH J K 等[11]對由網絡內連接組成的rs-fc 特征進行縱向評估,結果表明rs-fc 的改變可作為一種影像生物標志物,用于評估有癥狀轉化為AD 的潛在方法。由上可知rs-f MRI 在AD 早期診斷、鑒別診斷、評估治療預后等方面具有一定價值,且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
1.2 局部自發活動的研究 ZHENG W 等[8]通過對AD 患者和健康對照者進行比較發現,AD 患者在后扣帶回皮層、背外側前額葉皮層、顳中回等腦區的血流量顯著下降,且在上述腦區的ALFF 明顯降低,這表明AD 患者認知相關腦區出現明顯異常,ALFF 可作為評價AD 患者認知障礙的影像學特異性指標。LIU YANG 等[12]研究顯示AD 患者ALFF/fALFF 值在扣帶回、楔前葉等呈下降趨勢;在海馬區、額葉等區呈上升趨勢,且與神經心理學測驗分數顯著相關,說明隨著疾病的進展,腦內活動逐漸紊亂,AD 患者的認知功能逐漸受損并出現失代償,也進一步說明了ALFF和fALFF 可能有助于發現AD 的潛在病理機制。
針刺已作為臨床治療AD 的一種手段,但治療機制尚未闡明。有學者在針刺治療的基礎上結合rs-fMRI進一步探討了針刺治療AD 的作用機制,現已取得一定進展[13]。
2.1 針刺調節AD 患者局部腦功能區的研究 SHAN Y等[14]研究結果發現針刺四關穴后,AD患者在額下回、額上回出現激活,在認知相關區、視覺相關區、基底節和小腦出現失活,而在HC 中沒有發現,說明了針刺對AD 腦活動有激活和失活兩種作用,并會產生特異的腦功能改變,此研究結果為針刺對AD 患者的神經元具有特異性提供了直觀的證據。FU P 等[15]研究內關穴對AD 患者大腦的影響,結果顯示AD 患者存在特異的腦功能改變,這與賈建平等[16]研究結果一致。ZHENG W 等[17]分析了針刺不同腧穴對AD 患者的作用,結果發現AD 患者在針刺后中央后回和額上回的ALFF 增高,額下回、扣帶皮層的ALFF 均下降,證明針刺不同腧穴可以調節與AD 患者認知相關特定區域腦功能活動,改善患者的認知。WANG Z 等[18]研究結果發現在針刺靜息態下,AD 患者有多個區域出現活動增加或減少,而大部分區域在顳葉和額葉,與情緒、記憶和認知功能關系密切。以上研究說明了針刺會對AD 患者產生一定的腦響應,且與認知功能的改善密切相關,也進一步說明了rs-fMRI 技術在針刺治療的腦效應機制研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9]。
2.2 針刺調節AD 患者腦功能連接的研究 針刺可以調節AD 患者的大腦網絡,且針刺不同穴位對腦網絡的調節作用不同。海馬體負責記憶和認知,是AD 患者大腦中最先受到損傷的區域之一。因此,評估和監測海馬功能對于AD 是非常重要的。WANG Z 等[20]研究結果表明,AD 患者在靜息狀態下的額葉和顳葉區域與海馬的連通性降低,而針刺后海馬與額顳側區連通性增強,表明針刺治療可以改善海馬回的功能。這與 FENG Y 等[21]研究結果一致。LIANG P 等[22]對AD患者默認腦網絡模式的影響研究發現,針刺前AD 患者的DMN 連通性受損,特別是扣帶回、頂下葉;針刺后后扣帶皮層、顳中回內連接增強,結果表明針刺可重塑AD 患者DMN 的完整性,從而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
基于rs-f MRI 的AD 研究表明,AD 患者的腦功能異常區主要包括顳葉、頂葉和小腦,這些區域與認知功能關系密切[18,20-21]。rs-fMRI 在AD 的早期預測和診療評價中作用突出,有利于對AD 的相關機制進行深入研究。在針刺治療AD 方面,針刺穴位的特異性是影響大腦反應的重要因素,針刺可以順序地、特異性地激活或失活AD 患者與認知功能相關的一些腦區,并調節大腦異常的功能連接,從而達到治療效果。我們在今后的神經影像學研究中,應加大針刺AD 患者fMRI 的縱向研究,并選擇新的組合穴位,觀察其激活區的差異及探索其作用機制,識別治療AD 的優勢穴位,以期為AD 提供新的治療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