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厚茹,徐 銘
(濱州醫學院 實驗動物中心,山東 煙臺 264003)
動物實驗室為醫學院校的實驗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提供了重要的支撐條件。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醫學院校動物實驗室的規模不斷擴大,使用頻率不斷增加,實驗動物的數量、種類和品系逐年增多,實驗室生物安全風險也日益凸顯[1]。近年來,實驗動物引起的實驗室生物安全事件時有發生,損失巨大、教訓慘痛。因此,加強實驗動物生物安全管理,已成為醫學院校實驗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安全是高等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前提,是教育教學工作得以順利完成的基本保障。近年來,高校實驗室安全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安全形勢總體穩定。但部分院校在教學運行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安全隱患和風險。
教學動物實驗室主要以實驗教學為目的,專用于本科生的實驗教學或一般的科研實驗,設施功能和布局不同于科研實驗室[2]。其設置方式一般以院系或專業模塊劃分,可在同一實驗室內交替進行多種實驗項目。不同動物、不同內容的實驗交替進行,易造成交叉感染[3]。另外,多數高校教學動物實驗室未對潔凈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進行嚴格劃分,忽略了基本的生物安全需要。
標準化動物實驗室是參照國家有關標準,從實驗室人員素質、設施條件、體系文件、實驗動物等4個層面著手構建的動物實驗設施[4,5]。其配套設施包括動物實驗間、動物貯存間、動物尸體存放間及安全防護裝置等。然而,多數高校教學動物實驗室的設計和建設沒有嚴格執行國家相關標準,生物安全水平達不到相應要求。設施簡陋,設備性能落后,生物安全保障條件較差,存在嚴重的生物安全隱患。
《生物安全法》已于2021年4月15日正式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生物安全風險預防機制建設邁出了重要一步,同時為生物安全領域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與闡釋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我國生物安全管理的立法工作起步較晚,生物安全管理機制還不夠完善,高等學校教學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尚存在不少隱患,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和落實,特別是在生物安全方面缺乏規范有效的防護措施[6]。
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是一門嶄新的技術,近年來在政府相關部門的培訓和指導下,實驗室生物防護理念得以普及和提升。但在本科教學過程中生物安全教育尚未得到足夠重視,往往流于形式。醫學院校的本科學生實驗課程多,病原微生物很可能隨著學生在不同實驗室間擴散和傳播,感染風險較大。部分師生由于缺乏生物安全素養,生物安全防護能力較差,成為教學實驗室生物安全的最大隱患。
安全是學校教學運行與學生健康持續發展的前提,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但初入大學校門的本科生生物安全意識缺位,無菌觀念和保護意識差,存在書包亂放、不穿工作服、不戴口罩和手套等現象;在實驗過程中不洗手便接聽手機,甚至有喝水、吃東西的行為;實驗結束后工作服未經消毒滅菌,隨意帶出實驗室由學生保管的現象較普遍。這些嚴重違反生物安全要求的行為,反映了安全教育的缺失。
安全防護設備是實驗室的硬件基礎和關鍵防護屏障,是決定實驗室生物安全水平的關鍵要素[7]。教學動物實驗室應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防控體系,當出現重大問題時能及時有效地進行解決。然而,部分高校對教學設施的投入不足,實驗室配套設施不全、防護措施不力,安全防控體系滯后,增加了實驗室安全風險。
教學用實驗動物種類繁多、來源復雜,既有標準化的實驗動物和轉基因動物,也有市場采購的家畜、家禽等普通動物,生物安全風險高。特別是從市場購入的普通動物,質量控制難度大。受檢測技術和檢測成本等因素的限制,很難做到對每批外來動物進行實驗室檢測,主要通過外觀檢查和隔離觀察來判斷動物是否健康,不能完全排除隱性感染或潛伏期的患病動物,難以保證每只普通動物都安全,這是實驗教學環節的主要風險點。
目前,大多數高校教學動物實驗室仍采用共用模式,同一學科不同實驗的場地、器械基本共用,雖然不同種類、不同品系的動物分批實驗,但在實驗結束后僅對實驗臺面、地面及器械做簡單清潔處理,下一批學生便接著進行其他動物實驗。人流、物流、動物流頻繁流動,極易發生交叉感染,甚至可能將病原帶到教室、寢室、食堂等其他公共場所,易引發生物安全事件。
教學動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的目標是在獲得正確實驗結果的同時,確保師生身體健康及周圍環境不受污染。針對教學實驗室存在的安全隱患,實驗部門應依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管理措施和技術方案,建立和完善實驗室安全運行機制,確保實驗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加強實驗動物學理論教學,針對本科生開設《醫學實驗動物學》和《動物實驗技術》等相關課程。強化實驗動物生物安全教育,使學生了解動物實驗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生物安全危害,并能認識到各種潛在生物危害因子對健康造成的不良影響,提高學生的自我防護意識和防護能力。明確各類人員的崗位職責,形成完善的層級管理體系,降低因操作失誤造成的生物安全風險。
實驗部門應定期開展業務學習、安全培訓和應急演練等活動,提升實驗教師、學生和技術人員的安全意識與應急處置能力。初入實驗室的新員工與學生安全意識淡薄,實驗操作不夠規范,因此在實驗前任課教師須向學生宣講生物安全法規、實驗室操作規程及安全防護知識,使學生充分了解動物實驗的潛在危害性。指導學生正確佩戴手套和口罩,穿實驗服,實驗結束后立即洗手消毒,提高學生的防護水平、防護能力和操作規范性。
實驗動物是醫學教學研究的基礎條件,隨著醫學院校的不斷發展和招生規模的擴大,標準化動物實驗室的建設需求凸顯。建設標準化動物實驗室不僅是動物實驗管理許可制度中的硬性要求,而且有利于生命科學和醫學科研研究,有利于使用有限的教學資源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標準化動物實驗室建設要求高,對環境控制要求嚴,良好的實驗操作環境、設備和完善的生物安全防護設施缺一不可。這些防護設施是動物實驗室的基本防護屏障,保證其正常運轉是杜絕生物安全事件的重要環節。
標準化動物實驗室不同于一般的教學實驗室,其結構布局有一定的特殊性。動物實驗室標準化建設既要符合國家相關規定,又要滿足動物實驗的日常功能需求。要求設有專門的洗手池,地面應防滑、無縫隙;實驗室中的家具應結實、牢固、便于消毒處理;配備放置動物尸體及廢棄物的專用設備;根據實驗室的安全要求設置實驗室內的氣壓,安裝送排風裝置;嚴格劃分潔凈區和污染區,避免實驗室區域內各種危害因素對實驗人員造成傷害,降低對周圍環境的污染風險[8]。
加強實驗動物質量管理,完善動物檢驗檢疫體系。建立校內實驗動物繁育基地,確保實驗動物質量合格。在購買實驗動物尤其是標準化實驗動物時,必須查驗《實驗動物質量合格證》及背景資料,必要時抽樣檢測。實驗用家畜、家禽等普通動物應從正規渠道采購,經隔離觀察及檢疫合格,確認動物健康后方可進行動物實驗。
加強動物實驗項目的審查和監督。依托實驗動物倫理委員會,依據動物保護、動物倫理和動物福利五項基本原則,對動物使用目的、種類、數量、操作程序、實驗終點及安樂死方法進行嚴格評審,充分評估實驗項目的安全風險。實驗動物生產供應機構應建立執業獸醫管理機制,充分發揮其在飼養管理、營養保健、生物防控和疾病診療中的作用,為人獸共患病的預防及監測提供技術支持和解決方案。
加強實驗動物尸體與廢棄物處置管理,避免有害物質向周圍環境擴散。實驗結束后嚴格執行《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相關規定,規范處理動物尸體與廢棄物。動物尸體用專用塑料袋密封并冷凍保存,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對于疑似感染或患病死亡的動物尸體及生物活性物質(細胞、微生物培養基、發酵液等)進行高溫高壓滅菌后,再交予專業衛生處理機構進行后續處理。避免有害物質擴散,保護人員、動物和環境安全。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動物實驗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各高校應健全動物實驗安全管理制度與應急預案。中國實驗動物學會團體標準《實驗動物 動物實驗生物安全通用要求》(T/CALAS7-2017)中,對建立動物實驗風險評估和控制制度、制定動物實驗事故預案和處置措施也作出了相應規定。進一步強化實驗動物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完善應急管理機制,提升應急管理能力,有效防范和處置突發實驗室安全事件是高等院校保障師生健康安全、維護校園和諧穩定的基本要求,也是實驗動物從業人員的一項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