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明
(慶城縣畜牧站,甘肅 慶城 745100)
為提高畜牧業調結構、促轉型、謀跨越、促增收的能力,全面提升其行業競爭力,應進一步發揮標準化規模養殖在畜牧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畜禽規模養殖為主要內容進行實地調研,提出了慶城縣適度規模養殖發展的思路、意見和建議。
近年來,慶城縣緊緊圍繞創建畜牧業強縣的發展目標,把發展畜牧業作為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增收產業來抓,畜牧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
截至2020年,慶城縣肉牛飼養量9.2萬頭,肉絨羊飼養量85.3萬只,生豬飼養量14.9萬頭,蛋肉雞104.2萬羽,分別較2013年增長了28.63%、19.47%、32.31%、26.7%;肉類總產量1.37萬t,禽蛋產量0.14萬t,分別較2013年增長了17.46%、21.2%,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
近年來,慶城縣畜牧業基本實現了由傳統分散養殖向規模養殖、由粗放經營向標準化和商品化經營、由家庭副業向主導產業的轉變,新建和在建養殖場(小區)布局合理、管理規范、科技含量較高,并在中大型養殖場都配套建設了糞污無害化處理設施,有力促進了全縣畜牧業轉型升級發展。
近年來,受市場行情、流行性疫病、飼料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響,畜禽養殖效益持續低迷,部分養殖場和農戶連年虧損,影響了農戶養殖的積極性。慶城縣作為甘肅省羊產業大縣,肉羊胴體價由2013年的38元/kg降到現在的28元/kg,全行業虧損明顯。
近年來,在國家、省、市一系列優惠政策、扶持項目的示范帶動下,截至2017年底,慶城縣共建成各類規模養殖場(小區)257個,其中養牛場8個,占比約3.1%;養羊場216個,占比約84%;養豬場24個,占比約9.3%;養雞場4個,占比約1.6%;特種養殖場5個,占比約1.9%。發展各類規模養殖戶7 554戶,其中養牛戶37戶,占比約0.5%;養羊戶7 329戶,占比約97%;養豬戶163戶,占比約2.2%;養雞戶25戶,占比約0.3%。
通過大力推進“四配套”養殖大戶培育,即品種改良繁育技術配套、科學飼養管理技術配套、飼草料加工與調制技術配套、疫病防治技術配套,慶城縣規模養殖戶呈現散養農戶加速退出、適度規模養殖場(戶)養殖成為畜牧業生產主體的發展態勢。據統計,2015年散養規模戶較2013年下降近40%。2015年慶城縣共有肉牛規模戶36戶,其中飼養量在10~50頭的32戶,占總規模的88.9%;50頭以上的4戶,占總規模的11.1%。肉羊規模戶7 329戶,其中飼養量在30~100只的3 844戶,占總規模的52.4%;100~400只的3 425戶,占總規模的46.7%;400只以上60戶,占總規模的0.8%。生豬規模戶167戶,其中飼養量在20~200頭的113戶,約占總規模的67.7%;200~500頭的45戶,約占總規模的26.9%;500頭以上9戶,約占總規模的5.4%。
慶城縣加大扶持力度,通過建設標準化棚圈、推廣標準化養殖技術、飼養良種畜禽等各項措施,有力促進了養殖大戶的培育,基本實現了畜牧業由散養到舍飼的轉變。近年來,依托玄馬鎮“十公里養殖長廊”、貧困村貧困戶修建暖棚等項目,慶城縣共建設標準化棚圈7 000多座,基本實現了規模養殖戶戶均1座標準化棚圈。
目前,由于慶城縣畜禽養殖正處于分散經營向規模化發展的過渡時期,養殖戶對規模養殖的理解僅停留在數量大的基礎上,對其含義、內容、要求了解不夠,造成養殖戶大都普遍采用以前原有的飼養管理方式,相同畜禽飼養管理未形成統一的標準。
慶城縣發展適度規模養殖正處于初級階段,難以對養殖規模做出比較準確的判斷,且國家對發展適度規模也沒有制定統一的標準,從畜牧業發展現狀來看,普通養殖戶養殖若小規模發展,則養殖效益低,若大規模養殖,容易受市場、疫病等因素的影響,養殖收益不穩定。
目前,慶城縣中大型規模養殖從業者文化程度普遍較高,大都懂技術、善管理,而散養戶從業者多為中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對養殖新技術等相關知識接受能力差。因此,面對市場的瞬息萬變,一部分養殖者缺乏對市場漲跌的預測能力,產業結構調整不及時,畜牧產業化參與意識薄弱,主要表現在隨大流進行養殖,不考慮市場需求,沒有市場經濟意識,直接影響到慶城縣養殖產業化發展進程。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規模養殖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畜禽糞污無害化、資源化利用成為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最為經濟有效的途徑。由于糞污無害化處理成本過高,養殖業主難以承擔,當前慶城縣規模戶普遍采用比較傳統的畜禽糞污處理措施,即畜禽糞污堆積發酵還田。此外,大型養殖場投資建設的隧道式沼氣池等設備運行成本高,設備正常運轉率低,少數養殖場甚至處于停運狀態,都直接影響到慶城縣畜牧業產業化發展進程。
近年來,慶城縣畜牧業在由傳統分散養殖向規模化養殖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各鄉(鎮)對發展現代畜牧業的認識不足,沒有科學規劃養殖用地,導致許多養殖場(小區)私自建在了禁養區、限養區,治理困難,養殖布局差成了慶城縣畜牧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同時,慶城縣是傳統農業縣,畜牧業發展主要靠融資及政府扶持資金,但畜禽不能作為抵押物,只能使用養殖基礎設施抵押貸款,貸款周期短、額度小,資金短缺仍是當前慶城縣畜牧業發展的最大掣肘。
應大力發展規模養殖,積極推進產業化經營,制定切實可行的畜牧業發展規劃,成立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形成縣級領導專抓、相關部門協作的工作機制,級級靠實責任。一是根據《慶城縣禁養區、限養區劃分辦法》,結合慶城縣發展規劃實際,科學合理地劃出養殖用地,用于發展畜牧產業。二是大力發展以肉羊為主的草食畜牧業。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出臺的支持肉羊產業的規劃、意見和政策措施,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大力推廣“中盛”發展模式,努力實現以肉羊為主的草食畜牧業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三是加強飼草生產體系建設。以循環農業為方向,充分利用國家“糧改飼”、高產優質苜蓿項目,推廣播種、收割、揉絲、打捆、粉碎、打包全程機械化作業技術,全面提升飼草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推廣窖貯、袋貯等青貯技術和“飼草收貯銀行”等經營模式,健全完善飼草“種、管、收、貯、運”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人工飼草地建設,大力推廣苜蓿、燕麥草、紅豆草等優質飼草料種植,通過優質飼草料生產體系建設,推動形成糧草兼顧、種養結合、草畜配套的綠色循環農業發展格局。
參照慶城縣發展規模養殖戶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通過請教專家和深入農戶調查的方式,開展對適度規模養殖大小的研究,探索出適應慶城縣實際情況的養殖規模標準并加以試驗,復制出可推廣的適度規模養殖大小和模式。
一是對已建規模養殖場落實糞污資源化利用設備。第一,建設雨污收集系統,養殖場區必須建設雨污分流設施(雨水收集池、污水沉淀池),確保養殖場污水經污水沉淀池深度處理后達標排放。第二,建設畜禽糞便處理設施,鼓勵中小型養殖場配套建設沼氣池、干糞堆積場等簡易設施。二是沒有條件配套建設沼氣池的養殖場或適度規模養殖戶必須建設規模相符的堆糞場,堆糞場做到防雨防風防滲,嚴禁將畜禽糞便隨意堆放到養殖區、居民區及道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