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菲
(甘肅省正寧縣畜牧獸醫站,甘肅 正寧 745300)
正寧縣位于甘肅省慶陽市東南部,人口密度169.94人/km2。近年來,正寧縣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優勢和人口優勢,緊抓牛肉價格上漲的市場機遇,大力發展肉牛產業。但由于產業鏈脫節和技術管理經驗缺失,正寧縣肉牛產業發展受到限制。
正寧縣的肉牛養殖仍以散戶養殖為主,這種自給自足的飼養方式已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受資金和場地的限制,規?;B殖仍存在一定困難,一家一戶的養殖方式致使肉牛養殖的產業鏈脫節,經濟效益實現方式固化單一。雖然憑借政策扶持創立了產業化龍頭示范企業,但對內發展合作意識不強,無法體現規?;a優勢,對外交通閉塞,在宣傳和運輸方面都存在困難,市場帶動作用欠佳導致產業化轉型不暢。
散戶養殖多依賴經驗主義,科學飼養意識不強,專業人員和技術團隊的規模化操作困難,無法展現應有效果,導致良種、良飼、良藥投入速度慢,相較于市場上已有的優質肉牛,正寧縣肉牛的生產周期長、疫病風險大、肉質口感更新速度慢、投入成本高,不利于產業發展。
正寧縣地處欠發達地區,基層防疫站由于經濟原因存在建筑年久失修、設備技術陳舊落后及人員流動性強等問題,這種碎片化的防疫輔助產業無法為當地肉牛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與支持,不利于規模化建設和產業化轉型。飼草料產業的發展直接影響著肉牛的產量與質量,農戶普遍采用飼草料養殖肉牛,但不能進行飼草專業化生產導致成本增加,使得肉牛產業化養殖推進困難。
養殖戶缺乏長遠目光,只關注眼前盈利以求迅速變現,不利于肉牛產業及其深加工業的發展。同時由于缺乏市場化管理意識與商品化意識,養殖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產品知名度不高,導致對外融資難,形成了小規模低利潤的惡性循環。
進行規?;a首先要引導養殖戶轉變傳統的養殖觀念,從品種培育、飼草料生產、副產品深加工、品牌建立等多維度進行垂直化、專業化發展,將肉牛產業擴展到加工領域,提高產品附加值。通過利益聯結機制整合資源,形成“飼料+繁育+養殖+科研+加工+產品+冷鏈+銷售”的全產業鏈模式,全力打造生態肉牛全產業鏈的龍頭創新示范園[1]。擴展輔助產業的發展,在降低肉牛產業發展成本的同時對飼料草產業進行技術性研發,利用正寧縣的土地資源優勢擴展新產業助力經濟發展。加強信息化建設,關注市場供需變化,幫助已形成規模的龍頭示范企業打響品牌。
定期開展現場指導、網絡授課等活動進行技術培訓,提高肉牛繁育、養殖技術水平,引導養殖散戶相互加強合作。結合農業科技知識下鄉活動制定年度養殖培訓計劃,有計劃、分批次地做好培訓工作[2]。同時完善種養結合策略,合理分配土地資源,加強種植業與養殖業、個體戶與合作社、政府與基層之間的聯系,形成利益共同體,推進產業發展進程。
根據正寧縣農業種植的實際情況開展“糧改飼”工作,推進糧食安全和飼草供應安全協調發展,全面提高農業機械化轉型速度,高度重視技術更新,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最大化地節約耕地及人力,引導農戶大力推廣玉米青貯技術[3]。同時利用肉牛養殖產生的經濟效益重建、新建基層衛生防疫站及防疫體系,擴展業務范圍,建立畜牧良繁體系,篩選優質品種,實現輔助產業與肉牛產業的雙向互動。
肉牛產業是正寧縣消除絕對貧困的支柱性產業,對防止脫貧群眾返貧具有重要意義。基層政府在推廣肉牛產業扶持項目,為養殖戶提供政策性保險與扶持獎金的同時,應承擔向養殖戶普及金融知識的責任,并對養殖戶在信貸額度方面給予補貼性幫扶,協調金融機構延長貸款期限,盡快啟動肉牛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保障優質良種肉牛養殖戶的基本收益[4]。
肉牛產業是正寧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事關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民生幸福,但散養模式和簡單的生產售賣方式暴露了肉牛養殖在技術、加工、投資等方面的不足。為了促進正寧縣肉牛產業良好發展,應進行規?;a,加強培訓,重視產業雙向互動,拓寬融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