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延俊,李妍蓮
(甘肅省天祝縣農業農村局 華藏寺畜牧獸醫站,甘肅 天祝 733299)
羊焦蟲病是由泰勒氏焦蟲引起的一種血液寄生蟲病,焦蟲主要寄生在綿羊和山羊的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和紅細胞內。天祝縣石門鎮、天堂鎮等鄉(鎮)的綿羊焦蟲病主要以青海血蜱和長角血蜱為傳播媒介,成地方性流行,臨床上以發病急、高熱稽留、貧血、消瘦、體表淋巴結腫脹(有時肩前淋巴結大如雞蛋)、黃疸和血紅蛋白尿為主要特征,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多發于4—5月份和8—9月份。羊一旦感染焦蟲病,若不能及時發現并治療,則死亡率較高,危害較大。
2020年4月初,天祝縣石門鎮一王姓養殖小區的部分羊只出現了乏弱、消化不良、腹瀉等癥狀,畜主以為是羊剛度過“春乏關”,未引起重視。但在加大精料飼喂量后,情況仍未好轉,隨到華藏寺畜牧獸醫站求診。
主訴:羊發病初期精神沉郁,飲食欲或好或壞,反應遲鈍,反芻減少或停止。隨著病程的延長體溫升高到40℃以上,呈稽留熱,此時心跳和呼吸均加快,先糞便干燥,后出現腹瀉,并帶有黏膜和血液。部分羊只尿液呈茶褐色或醬油色,部分羊只日漸消瘦、站立不穩、行走困難、肩前淋巴結腫大。最終極度虛弱,因器官衰竭而死。
現場檢查:有13只綿羊(成年羊9只、周歲羔羊4只)比較乏弱,體溫均不同程度升高,達39.8~41.2℃,精神狀態不佳,可視黏膜充血,部分羊只有眼屎,部分尿液呈茶褐色,4只周歲羔羊均出現頜下水腫。觸診檢查時3只綿羊肩前淋巴結腫脹明顯,部分羊只出現貧血和輕度黃疸,行走不穩,觸摸有痛感,初步懷疑為羊焦蟲病。
現場解剖:對1只處于瀕死期的綿羊和2只已死亡的綿羊進行了現場解剖,均見羊只消瘦,血液稀薄,眼結膜蒼白,肩前淋巴結腫大,頸下、胸前、腹下及四肢水腫,肝、脾及膽囊腫大,真胃黏膜上有特殊的潰瘍灶,腸黏膜上有少量出血點。其中死亡1 d以上的羊只皮下脂肪呈膠凍樣,有點狀出血;腎呈黃褐色,表面有結節和小點狀出血;心包積液;胃內容物少且水分含量明顯減少。
實驗室診斷:現場采集發病羊只血液送實驗室進行血液涂片姬姆薩染色,鏡檢時紅細胞中發現蟲體,即確診為羊焦蟲病。
按照補充營養、提高免疫力、去除病因、對癥治療的原則,將發病的13只羊進行隔離治療,清掃焚燒圈舍內的糞便及污染物,并用10%~20%的石灰乳進行徹底消毒。對全群羊進行體內外寄生蟲驅治,按0.1片/kg體重口服蟲克星(阿維菌素,2 mg/片),間隔7~10天再口服1次。將螨凈稀釋后噴灑羊體,間隔7天再噴灑1次。
藥用貝尼爾(又名三氮脒、血蟲凈,黃色粉末)按照5~7 mg/kg體重用生理鹽水配成5%溶液,給發病羊只分多點肌肉注射,1次/d,連注3次為一療程。
高燒病例肌肉注射解熱藥物安乃近10 ml;出現繼發感染癥狀的羊只適當使用抗菌素治療,肌肉注射160萬單位青霉素2支、柴胡注射液10 ml,同時另一側肌肉注射鹽酸林可霉素10 ml;較為嚴重的病例進行補液、強心、保肝利膽治療,靜脈注射10%葡萄糖200 ml、復方氯化鈉注射液200 ml、復合維生素B 10 ml、頭孢噻呋鈉0.25 g、樟腦磺酸鈉10 ml、維生素C 10 ml。
每100 kg飼料中拌和清瘟敗毒散100 g、板青顆粒100 g、黃芪多糖粉100 g,讓綿羊自由采食7 d,以提高綿羊的免疫機能并補充營養。
經過7 d的系統治療,除較嚴重的3只羊死亡外,其余發病羊只精神狀態基本恢復,采食量大幅度增加,飲食欲正常,體表腫脹淋巴明顯消腫或消失。
綿羊焦蟲病早發現、早治療的效果較好,治愈率也較高;如果發現較遲,則多為預后不良。殺滅圈舍內和羊體表的蜱與殺滅羊體內的病原體泰勒蟲同等重要。抗血液原蟲病的藥物和對癥治療相結合同等重要。
羊焦蟲病發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不同年齡段的羊都可發生,但老年羊和幼齡羊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要做好預防工作,秋冬季節徹底清掃圈舍內的垃圾并集中焚燒,消滅越冬硬蜱的幼蟲;春季對羊體進行刷拭,消滅羊體上的蜱,也可向羊體噴灑3%的敵百蟲溶液和2.5%溴氰菊酯溶液徹底驅除體表上的蜱。
羊焦蟲病多發的地區,幾種驅蟲藥物交替使用,驅蟲間隔控制為7~15 d,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