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韓 悅,周博宇,于龍政
(延邊大學 農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0)
羊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傳染病,臨床表現常見于腸炎,有時引起敗血癥和毒血癥,導致動物急性死亡。由于該疾病的急性發作、快速死亡和無法治療,通常給養殖場(戶)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本文主要對延吉某養羊場的耐藥性大腸桿菌進行分離鑒定,旨在為大腸桿菌的臨床診斷和有效控制提供理論依據。
延吉某養羊場目前羊只存欄量為500只。從2019年9月3日開始,每天有羊只死亡,且數量不斷增加。發病癥狀表現為腹瀉、流鼻涕、咳嗽,發病期間養殖戶用青霉素對病羊進行治療,但療效并不明顯,隨后到延邊大學動物醫院就診。
對送檢的患病羊鼻拭子涂布于麥康凱固體培養基,37℃需氧培養24 h。挑取部分生長良好的單個菌落,按照標準細菌染色法對其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革蘭氏染色結果表明,分離菌為革蘭氏陰性無芽孢的直桿菌,兩端鈍圓,疑似大腸桿菌。將剩余部分菌落接種于液體培養基,觀察發現小凸起的圓形紅色菌落,其邊緣整齊,表面光滑。
對分離菌株進行單菌落劃線培養純化后,開展吲哚試驗及MR試驗,試驗結果均呈陽性,并采用細菌微量生化反應管進行發酵糖試驗,結果表明分離菌能夠發酵葡萄糖、乳糖、麥芽糖、甘露醇和蔗糖。將試驗結果對照《伯杰氏細菌鑒定手冊》,符合大腸桿菌的生化特性,將該菌株命名為DC001株。
將保存的菌液作為模板,以1492R:5'-GGTTACCTTGTTACGACTT-3'和27F:5'-AGAGTTTGATCCTGGCTCAG-3'為引物擴增,PCR產物在1.2%瓊脂糖凝膠上電泳,獲得約1 407 bp的片段,與預期大小一致。將PCR產物送往吉林省庫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測序。測序結果經BLAST比對,表明分離菌與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收錄的大腸桿菌序列(GenBank登錄號分別為KC136138、MF399285、MH671483、MK621243、MK691481、MK778500、MN557058)相似度在99.9%以上。
通過K-B紙片瓊脂擴散法進行藥敏試驗。將分離出來的細菌接種到普通瓊脂培養基上,并貼上常用的抗生素藥敏片,在培養箱中培養24 h。根據培養皿中各種抗生素藥敏片周圍抑菌圈的大小來篩選敏感的抗生素藥物。試驗結果表明:分離菌對頭孢喹肟、萬古霉素敏感,對諾氟沙星、環丙沙星中度敏感,對青霉素、氨芐西林、卡那霉素、慶大霉素、多西環素、四環素、氯霉素、紅霉素、螺旋霉素、林可霉素、復方新諾明均耐藥。
結合臨床癥狀、相關試驗結果,診斷該羊場出現連續羊只死亡的原因為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因此選用頭孢喹肟對癥治療。按照2 mg/kg體重頸部肌肉注射,每天用藥1次,連續治療2 d后病情得到了緩解,治療5 d后病情得到了控制。
羊大腸桿菌病病原屬腸桿菌科,埃希菌屬中的大腸埃希菌,此菌在羊腸道內正常寄居,構成固定的細菌群,當羊正常生理機能受到破壞,羊腸道內微生態環境發生改變,導致大腸桿菌的生物特性發生變化,由正常菌群轉變成致病菌群,對出生不久、抵抗力不強的羔羊更為明顯[1,2]。
本試驗對病羊的鼻拭子進行了分離純化和細菌傳代培養,從形態學和生化特征上判定為大腸桿菌,并通過16S rDNA PCR擴增和測序分析,在分子水平上證實分離菌為大腸桿菌。由于大腸桿菌對人類具有傳染性,因此養殖戶應避免與病羊密切接觸。
近年來,由于抗生素大范圍的不合理使用,導致大腸桿菌的耐藥譜、耐藥范圍、耐藥率及多重耐藥性都呈上升趨勢[3,4]。本次藥敏試驗結果表明:該分離菌具有廣譜的耐藥性,對試驗中15種抗生素中的11種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藥性,且其中8種抗生素抑菌圈直徑為0。細菌抗藥性的產生和傳播是相當復雜的,會受到所用藥物類型、藥物治療方案、動物種類和管理模式影響。因此,在使用抗生素預防和治療疾病時,應遵循相關原則,并考慮各種因素對耐藥性產生的影響,以提高臨床效果。
大腸桿菌是條件病原體,廣泛存在于動物有機體的內部和外部環境中。當養殖場(戶)飼養管理、疾病防控工作落實不到位時,羊群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受內源性或外源性因素的影響而感染大腸桿菌[5]。該羊場已建多年,多種設施老化陳舊,且9—10月份季節更替,早晚溫差較大,都可能是本次疾病暴發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