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淑娟
(甘肅省鎮原縣屯字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甘肅 鎮原 744500)
為了保證我國畜牧產業的健康發展,一定要做好畜禽疾病防控工作,由于我國部分肉牛養殖牧區技術升級不到位、基礎設施配備不足,所以對寄生蟲的防治依舊采取“定期驅蟲”的方法,這種方法與日漸擴大的養殖規模不相適應,致使肉牛在春季出現大規模死亡現象,嚴重打擊了牧民的養殖積極性[1]。本文分析了寄生蟲病對肉牛養殖產業造成的危害,并提出了具體的防治措施。
寄生蟲在肉牛體內生存,必定要從寄主身上獲取營養物質,進而實現繁殖,所以肉牛感染寄生蟲病會營養不良,逐漸引發慢性消耗性疾病,特別是在春季和冬季,此時養殖場內牧草匱乏且氣候條件惡劣,如果肉牛體內有寄生蟲,那么其營養補充很難跟上,飼料報酬明顯下降,將直接導致肉牛死亡,嚴重影響養殖經濟收益。此外,寄生蟲還有可能使肉牛發生機械性損傷,比如血矛線蟲在肉牛體內寄生,會導致肉牛腸胃壁出現損傷,逐漸發生炎癥,嚴重情況下致使肉牛死亡。一些寄生蟲還會產生毒性代謝物質,如血吸蟲的蟲卵富含毒素,極易導致肉牛小腸發炎,不僅會掠奪肉牛體內營養物質,而且會造成機械損傷。
寄生蟲屬于病原體的一種,會導致肉牛機體黏膜受損,從而為許多其他類型的疾病創造有利傳播條件。部分寄生蟲在肉牛體內攜帶的病菌會在人與牛之間進行傳播。目前我國人畜共患寄生蟲病的現象時有發生,寄生蟲會與人類機體爭奪營養物質,嚴重危害人體健康[2]。
因為肉牛感染寄生蟲病,導致飼料報酬率不斷下降而直接影響肉牛產品產能,所以造成整個行業投入產出比降低,嚴重打擊了養殖戶的積極性,如牛皮蠅蛆會導致牛皮穿孔,影響皮張產品質量;奶牛前后盤吸蟲會對牛奶的乳脂、乳蛋白等指標造成不良影響。
肉牛生長發育需要充足的營養物質,如果飼養環境不達標,必定會影響肉牛對蛋白質、鈣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營養物質吸收不足易導致肉牛免疫力下降,其感染寄生蟲病的概率便會增加。如果牛犢營養不良,還會感染胎生網尾線蟲、犢新蛔蟲等,且寄生蟲會表現出更快的繁殖速度與更長的存活時間[3]。即便寄生蟲被肉牛排出體外,依舊能以蟲卵的形式存活,從而有可能使其他肉牛受到感染。因此,養殖人員一定要保證牛場的衛生環境,使養殖場通風良好,降低肉牛感染寄生蟲病的概率。同時,嚴格檢查肉牛飼料及水源,一定不能讓肉牛飲用源頭不明的水。總之,應構建一套標準對肉牛的飼養條件進行約束,這是科學飼養管理的關鍵。
肉牛寄生蟲病主要發生于初春、初秋,養殖人員應做好這兩個時間段的寄生蟲病防治工作。應根據肉牛的不同種類選擇合理的驅蟲方式,一般公牛每年要驅蟲3次,母牛的驅蟲則較復雜,如果母牛處在妊娠期,在產前與產后的20 d均需驅蟲1次;對牛犢的驅蟲一般要在斷奶前后分別開展1次;對肉牛育肥前10 d以及育肥60 d后,各進行1次驅蟲[4];對外來引進的肉牛品種更要重視驅蟲工作,在牛進入養殖場后先隔離觀察一段時間,確認未感染寄生蟲后才能混群飼養。
病原感染造成肉牛機體抵抗力下降,是導致寄生蟲病多發的核心原因,所以對寄生蟲病的防治措施一定要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在防治工作中要完善規劃,確定驅蟲的最佳時間,選擇適用的藥物,進而提高驅蟲效果。目前藥效良好的驅蟲藥物有2種,一是阿維菌素類藥物,能有效去除病原體病菌且形成防護屏障,具有廣譜、低毒的優勢。二是柳胺類藥物,不僅高效、穩定,且具有促進肉牛生長的附加功效。
寄生蟲病會給肉牛養殖業造成危害及損失,為了有效防治肉牛養殖過程中的寄生蟲病,需要采取切實可行的防治措施,將發病概率和負面影響降至最低,從而保障養殖戶的經濟收益,助推我國肉牛產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