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依
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無德不成師,德高才為范”,德是教師的靈魂,是教師的生命,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知識,精湛技藝,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德。師德的修養,不能靠一朝一夕而就,也不能掛在嘴上,夸夸其談,要善于學習,用心修煉,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我心里是這樣想的,也試圖這樣去做。
學校要發展,教師是關鍵。人力資源是學校發展的第一資源,人力資源就是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師專業化程度,所以教師教育教學能力薄弱直接關系到學校辦學的興衰。作為一名教師我以名師為目標,立足教學常規,做足做優,不斷充實自己的基礎,盡全能向名師目標進發。
首先,愛崗敬業,加強師德修養。
由于教師的職業,是育人、塑造心靈的事業,因此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甚至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時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養,通過言傳身教,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為人的道理,幫助學生塑造健康人格,為他們今后美滿人生鑄造堅實的基石。
其次,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
為什么要學習,理由很簡單,因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變,教學目標在變,課堂在變,師生關系在變,沒有及時轉變角色,沒有足夠理論支撐,一切都難以應付。知識就像人的衣服一樣,會舊、會過時的,為此,每位教師都必須具備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的接受新的知識和新的技術,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以使自己的教育觀念、知識體系和教育方法等跟上時代的變化,提高對教育和學科最新發展的了解。因此我力求從以下幾方面來實現。一是讀書,“讀書會讓我們的教師更加善于思考,更加遠離浮躁,從而讓我們的教師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讓我們的教育更加美麗”。二是聽課,聽老教師的課,聽優秀教師的課,從中吸取到了不少經驗。例如,老教師的駕馭課堂教學能力、調控能力、教學設計等,我羨慕之極,是我終身學習的榜樣。還聽了優質課參評課,教研活動示范課,教師們嫻熟的教學技能,流暢的教學程序,互動的教學氛圍,都深深烙印在我心中。我不斷加以取長補短,縮短教學成熟期。多聽同學科和不同學科教師的課,吸納課堂教學的精髓,豐富自己教學風格,提高自己課堂教學水平。
再次,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愉快、融洽的課堂教學氣氛,肯定、平等的師生關系和溫暖友愛的班級氛圍,最有利于學生學習,如果學生付出了勞動而得不到教師的肯定,會產生消極甚至對立的情緒,從心理上和行動上拒絕老師的教學和教育。那么,再能干的老師,加上夠聰明的學生,也無濟于事。
教師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賞識每一位學生。無論學生的成績好與差,老師都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這也是一個合格教師的基本要求。現在我們講尊重,不僅僅只是要求學生尊重老師,而且還要求老師尊重學生,作為一名教師要知道,你只有尊重學生,學生才能更好地尊重你。另外,對于成績差的學生也要積極地鼓勵他去學習,這樣的學生只要一有進步,就應該及時表揚,表揚是促使差生進步的一種好的方法。在平時的教學中盡量少批評學生,以鼓勵為主,即使是批評學生時,也要注意方法,語言最好不要尖銳刻薄,不要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最后,通過反思來加快自己成長。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是一個積累過程,而教學反思是教師積累教育教學經驗、提高教學素質的有效方法。我注重每節課后反思編寫外,更注重公開課的教后反思、教學后記,并能從自我評價、他人評價、評價學生中進行自我反思,不斷總結、積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所得、所思、所感,使自己不斷的成長。成長是一個過程,永無止境,反思是一個過程,永無終點。我愿反思教學過程終身。
好老師應該有著開闊的胸懷,勇于接受各種批評與自我批評,充滿愛心與責任感,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不僅要做老師,還要做他們生活中的知心朋友。做一個好老師很不容易,我們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思考和探索,才有可能向之邁進一步。老師是一個受人尊重的職業,那么就讓我用實際行動來證明這一點,努力做一個好老師。
總之,我們教師要“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要努力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我認為做一名好老師也不難,重在我們在每天的工作、生活中不要忘卻腳下最普通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