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敏
(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婦幼保健院,山東 濰坊)
小兒肺炎是指因細菌或病毒等因素引起的肺部炎癥,是一種常見的小兒呼吸系統疾病,其主要癥狀表現為發熱、呼吸困難等[1]。此疾病主要可分為兩種,其中一種為感染性肺炎,此肺炎具有傳染性,在咳嗽或打噴嚏時會經唾沫傳播;另一種為非傳染性肺炎,此類肺炎無傳染性[2]。根據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小兒肺炎多發人群主要為學齡前兒童,且此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嚴重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3]。在肺炎患兒治療中,由于機體消化功能出現紊亂,使患兒產生腹瀉的現象;若患兒腹瀉較嚴重,會損害患兒的腸道功能,使其治療時間變長,治療效果變差,還會對患兒的護理依從性造成影響。臨床研究表明,在治療期間對患兒進行護理干預,能夠使患兒的病情盡快恢復[4]。本文主要就綜合護理提高小兒肺炎繼發腹瀉患兒恢復效率的效果進行了以下分析,現報道如下。
隨機抽取我院2016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收治的860例小兒肺炎繼發腹瀉患兒,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均為430 例。在觀察組中,男230 例,女200 例,年齡:5 個月至8 歲,平均(5.21±2.13)歲;在對照組中,男220 例,女210例,年齡:5 個月至8 歲,平均(5.19±2.15)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①于我院行護理干預的小兒肺炎繼發腹瀉患兒;②患兒符合小兒肺炎繼發腹瀉判斷標準。
排除標準:①排除其他臟器器官疾病患兒;②患兒存在精神疾病或護理中家屬配合度低的患兒。
本次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慎重研究決定并予以批準,并對所有患兒及患兒家屬對本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意義進行充分說明,并使其充分了解后,患兒及家屬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參與本次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對患兒的病情進行實時觀察,指導家屬正確用藥方式和劑量,當患兒出現發熱現象,及時告知醫護人員。
觀察組實施優質護理,具體如下。
①健康護理:患兒入院時,醫護人員主動帶領患兒及家屬參觀醫院與病房內設施,減少其不安感;為患兒及家屬介紹主治醫師,通過與家屬的溝通了解患兒的患病時間及病情,圍繞患兒的病情制定出最佳治療方案;為患兒家屬普及關于疾病的知識,提高家屬對小兒肺炎的認識程度;對年齡較小的患兒播放自制動畫,對年齡較大的患兒分發自制圖畫書,提高患兒自我保護能力。
②病情護理:實時觀察患兒的體溫,若有發熱情況,及時對患兒進行降溫處理;觀察患兒的嘔吐、腹瀉次數,做好病情記錄;患兒若出現脫水情況,督促患兒多飲水,若出現嚴重脫水患兒,可采取靜脈補液進行治療。
③臀部護理:當患兒出現腹瀉時,及時對患兒腹瀉物進行清理,并用溫水將患兒臀部進行全方位清潔,避免使用肥皂,減少對患兒臀部的皮膚造成嚴重刺激;時刻觀察患兒腹瀉情況,若患兒臀部出現紅腫現象,使用消毒植物油擦拭患兒皮膚;在較溫暖的環境中,可以將患兒臀部暴露于空氣中,保持臀部干燥。
④環境護理:每日按時對患兒病房內進行打掃,及時清理病房內垃圾,將垃圾放置在規定區域內,避免造成其他患兒感染;病房內每日進行開窗通風,室內使用空氣凈化器進行空氣凈化,為患兒創造一個良好的治療氛圍。
⑤飲食護理:患兒在護理期間的飲食也是非常重要的,醫護人員要了解患兒的飲食喜好,根據患兒的病情,制定出合適的飲食計劃。飲食原則主要為少油膩、多維生素;針對腹瀉患兒,要先以流質食物為主,稀粥、玉米糊等,再逐漸過渡到半流質食物;護理期間嚴格規定患兒禁止吃零食、辛辣食物,避免對患兒的胃腸道造成更嚴重的損傷,加重腹瀉。
⑥心理護理:由于此疾病的完全恢復時間較長,且護理期間要對患兒進行實時的關注,因此患兒家屬可能會出現焦躁的情緒;由于患兒年齡較小,護理依從性較差,使患兒在護理期間無法正常配合工作,出現護理效果不佳的情況。因此醫護人員要及時與患兒家屬進行溝通交流,告知家屬治療的重要性,讓患兒家屬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對患兒進行疏導,安撫患兒的情緒,提高護理的效率。
⑦出院護理:出院前,對患兒的資料進行存檔,提前為患兒家屬講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項,按時與家長進行聯系,了解患兒病情恢復情況,指導家屬按規定指導患兒服藥并帶患兒來院復查。
①對比兩組護理效果;②對比兩組不良情況發生率,其中包括呼吸困難、嘔吐、脫水;③對比兩組臨床癥狀恢復時間及總住院時間;④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 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護理效果[n(%)]
觀察組不良情況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不良情況發生率[n(%)]
觀察組臨床癥狀恢復時間及總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臨床癥狀恢復時間及總住院時間(±s, d)

表3 對比兩組臨床癥狀恢復時間及總住院時間(±s, d)
組別 n 腹瀉控制時間 體溫恢復時間 總住院時間觀察組 430 2.53±0.97 2.35±0.87 9.35±1.58對照組 430 4.78±1.58 4.56±1.32 13.66±3.27 t 25.166 28.988 24.609 P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表4 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n(%)]
小兒肺炎現已成為危害兒童健康成長的最主要的疾病之一,其主要發生于冬春季節交替,由于大多數兒童年齡較小且抵抗力較差,同時缺乏對病毒缺乏防范意識,因此兒童更容易會受病毒的影響[5]。近年來,伴隨著環境污染加劇,過敏源不斷增加,患此疾病的兒童人數每年都在增加。由于此疾病發病急促,若家長未帶領患兒及時就醫,會影響患兒的精神狀態,嚴重會威脅患兒的生命安全[6]。根據病原體進行肺炎分類,主要可分為病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和非感染病因等,非感染則是患兒在生活中因誤食異物所造成的肺部炎癥,此疾病的癥狀表現還會伴隨著消化道癥狀,例如:嘔吐、腹瀉,甚至影響患兒的神經系統發育[7]。臨床治療中,常常使用抗感染藥物和預防并發癥等藥物進行治療,但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在治療時常常會出現配合度較低的情況,使醫護人員在進行護理工作時,會遇到一系列的問題,例如進行穿刺時患兒哭鬧而無法正常進行,或患兒無法正常服藥造成治療效果不佳;因患兒的哭鬧可能會導致家長出現較大的情緒波動,嚴重影響醫患關系的正常運行[8]。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患兒的護理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常規護理模式關注面比較少,著重關注患兒的病情變化情況,但對患兒的其他方面缺少護理,因此常規護理模式過于落后,護理觀念現已從常規護理向綜合護理轉變[9]。
根據黃詩盈[10]研究表明,綜合護理模式是一種較全面的護理模式,通過對患兒的入院健康教育、環境護理、病情護理、飲食護理、心理護理等各個方面進行護理,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對患兒進行護理,減少患兒在護理期間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保證護理效果,同時在護理期間也要與家長做好溝通,讓家長對醫護人員的工作產生認同感并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使護理工作的效果達到最佳,對患兒的治療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護理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實施綜合護理能夠使患兒在治療期間得到更優質的服務,明顯提高患兒護理效果;觀察組不良情況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實施綜合護理,通過醫護人員與患兒家屬的細致觀察并及時對不良因素進行處理,減少了不良情況的發生,提高了患兒治療的安全性;觀察組臨床癥狀恢復時間及總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P<0.05),說明實施綜合護理,能夠縮短患兒的治療時間,使患兒病情恢復情況較好,而且縮短了住院時間,減少了家屬經濟負擔,達到更優的治療效果;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醫護人員對患兒進行全方位護理,增加了家屬的信任同時維護了良好醫患關系,讓醫護人員的工作得到了認同。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能夠減少小兒肺炎繼發腹瀉發生情況,促進患兒病情恢復,減少患兒不適時間,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