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明霞
(濱海新仁慈醫院,江蘇 鹽城)
子宮肌瘤是常發于女性子宮中的一種良性腫瘤,臨床常見癥狀為排泄困難、月經過量、腹部包塊等,對女性生命生活安全存在極大影響[1]。目前臨床治療中常見的治療方式有傳統的開腹手術,此術包括子宮肌瘤剔除術和全子宮切除等,在治療過程中會損傷患者機體,術后恢復時間長不利于患者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2]。隨著微創手術普遍應用于現代臨床治療中,腹部小切口手術在子宮肌瘤的治療中也較為廣泛,本文就傳統開腹手術和腹部小切口手術在治療子宮肌瘤時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現做如下報道。
選取我院2017 年4 月至2018 年4 月收治的80 例子宮肌瘤患者,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開腹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研究組患者采用腹部小切口手術進行治療。年齡在35~50 歲,其中單發性子宮肌瘤10 例,多發性子宮肌瘤22 例,肌壁間肌瘤31 例,黏膜下肌瘤17 例,患者一般資料組間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經常規術前檢查具備手術條件,研究組患者采用腹部小切口手術:患者取仰臥位,于下腹部行約5 cm 切口進入患者腹腔,明確肌瘤數量、位置及大小[3-4]。在肌瘤表面血管較少處縱向切開包膜直至瘤體,在交換牽拉瘤核的同時用手指按壓腹壁,利用腹壁彈性使子宮經牽引暴露在腹腔切口處,進行肌瘤剔除,在剔除過程中盡量在一個切口處剔除多個子宮肌瘤,注意避免對輸尿管和膀胱直腸造成損傷,常規檢查患者機體狀況后關閉腹腔,縫合采用1-0 dexon 線進行間斷縫合,對各肌層進行連續縫合,術后予10 U 催產素。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開腹手術進行肌瘤切除:同樣取仰臥位,麻醉后在下腹部行10 cm 左右切口,充分暴露子宮后進行肌瘤切除[5-7]。
記錄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上的差異。采用VAS 疼痛評分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統計,疼痛等級劃分為0~10 級,疼痛等級越高,對應VAS疼痛評分越高,無痛則為0 分,能夠忍受的輕微疼痛為≤3 分,會影響睡眠的疼痛等級為4~6 分,難以忍受、影響睡眠和飲食的劇烈疼痛為7~10 分。同時統計兩組患者出院后1 年內復發及肌瘤殘留情況,以此進行對比和分析。
采用SPSS 20.0 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χ2和t進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在手術時間、出血量、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上都少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組間患者圍術期各項指標比較(±s)

表1 組間患者圍術期各項指標比較(±s)
組別 手術時間(min)住院時間(d)研究組 65.33±15.10 75.6±17.5 20.12±9.8 6.5±1.3對照組 86.42±11.32 110.3±19.2 35.21±10.2 8.6±1.2 t 7.071 8.448 6.747 7.507 P 0.000 0.000 0.000 0.000術中出血量(mL)排氣時間(h)
術后1 年復發率統計發現研究組患者術后復發率(7.5%)遠低于對照組(22.5%),肌瘤殘留研究組(5.0%)低于對照組(17.5%),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組間患者1 年內復發率及肌瘤殘留率對比[n(%)]
目前臨床常見的子宮肌瘤治療方法中手術治療是最廣泛的治療方法,接受子宮肌瘤剔除的患者既能不受病痛影響還能使器官運作維持正常,是醫患普遍認可的治療方式。常見的手術途徑有宮腔鏡、腹腔鏡、腹部和陰道4 種[8]。早期臨床治療通常采用傳統的開腹手術,這種手術方式需行較大手術切口,手術風險較大且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此外,該法會影響患者身體美觀,加大患者心理負擔,術后可能對女性生育能力造成影響,不符合我國當前發展所需的開放性生產的政策。基于對患者術后生理心理方面的關心,小創傷手術的普及十分重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醫療的技術越來越先進,微創型手術越來越受歡迎,腹部切口位置較低,更加利于子宮牽出,從而減輕患者痛苦,有利于患者術后盡快恢復心理健康,減少疼痛影響;腹部小切口手術是將子宮牽出切口進行操作,對機體創傷小,能夠加快患者術后恢復,減輕患者痛苦[9]。
腹部小切口手術屬于微創手術的延伸,對于患子宮肌瘤的女性群體,小切口手術又能滿足術后留疤小,不影響美觀的愿望,在現代醫學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更加易于接受。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常規開腹手術和腹部小切口手術進行治療雖然都能實現剔除子宮肌瘤的目的,但在預后方面的效果明顯小切口手術更具優勢,無論是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還是術后恢復及復發的可能性都遠低于傳統治療方式,更少對人體產生損傷減少了術后恢復的難度;腹部小切口手術在操作時更加便捷,對子宮肌瘤的剔除也更加徹底,能夠大大減少術后復發幾率,更為安全可靠,許多患者在治療時都愿意選擇該方法[10]。雖然目前腹部小切口手術已經較為普遍,但在我國仍存在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情況,微創性剔除子宮肌瘤的條件在部分地方醫院難以普及,但該術對技術設備的要求不高,應當在各級醫院受到重視。手術過程中無需全麻,因此也能夠減少副作用產生,安全性更高,同時能夠節約醫療資源。引進腹部小切口手術能夠減少地方醫院在技術不足方面和人員緊張等問題上的壓力,更加有利于保障醫療水平相對不發達地區人民的就醫水平,對于更加需要勞動力的偏遠地區而言,腹部小切口手術能夠減輕家庭勞動力不足的壓力,為更多女性群體帶來幸福感。
綜上所述,腹部小切口手術在治療子宮肌瘤時具備多重優勢,不僅能夠更加徹底地切除子宮肌瘤,更能減少對患者機體損傷,保留患者子宮和生育能力,能夠減輕患者手術心理壓力,減少手術危害和預后風險,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地區之間醫療資源分布的不均衡,如果能夠廣泛重視和應用腹部小切口手術對子宮肌瘤進行治療,對于提升我國醫療水平和人民總體幸福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