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開濤
(山西省運城市第一醫院,山西 運城)
人工關節置換術是采取人工關節假體對病變關節進行替代,進而重建關節功能的一種術式,髖關節置換術是人工關節置換術的一種,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證以及外科技術的日漸成熟,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目前在臨床應用已經相對成熟,且被證實確能夠提升患者關節活動度,緩解關節疼痛,且能一定程度恢復患者活動能力,適用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退化性骨關節炎等患者[1]。近年來,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出院后關節功能的康復狀況受到了臨床的關注,有報道稱,部分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出院后關節功能的恢復情況并不算滿意,為探究影響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關節功能狀況的相關因素,本次研究對我院近年來收治的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研究,對其髖關節功能進行評估的同時分析了影響關節功能恢復的相關因素,現展開如下報道。
對我院2016 年7 月至2019 年7 月收治的髖關節置換術患者300 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股骨頸骨折170 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50 例,原發性髖關節骨性關節炎80 例。男性180 例,女性120 例,年齡51~67 歲,平均(60.55±5.64)歲。病程3 個月至8 年,平均(3.54±1.24)年。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實施人工髖關節置換術。②無語言及認知功能障礙。③無既往髖關節手術史。
排除標準:①手術禁忌證。②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③合并肝腎功能不全。④髖關節翻修手術者。⑤中途失訪者。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髖關節置換術,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采取側臥位,將骨盆固定,術區常規消毒鋪巾,選擇后外側作為入路,將關節囊切開,通過定向桿控制假體放置位置,將假體植入后復位髖關節,髖關節進行屈髖90° 內收,伸髖0°外旋,確定一定范圍內無前后撞擊或脫位,術畢,縫合切口,置引流管,常規抗感染。
評價方法:采用Harris 髖關節功能量表對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狀況進行評定,該量表包含疼痛、功能、畸形以及關節活動等方面,總分100 分,優:>90,良:80~89,可:70~79,差:<70[2-3]。評分為優良等級表明治療有效,對患者進行為期36 周的隨訪。
根據患者Harris 評分,對患者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手術時間等因素與Harris 評分優良率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對于有明顯相關性的因素進行回歸分析。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 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患者的計量資料(±s)與計數資料(%),分別應用t、χ2檢驗,以Harris 評分為因變量,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分析,并采取Logistic 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將3 種不同病因的患者分為三個不同組別,股骨頸骨折中,治療總有效率為88.24%、股骨頭壞死治療總有效率為86.00%、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有效率為87.50%,三組治療有效率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對其進行Harris 評分,結果表明,三組在同一時間段的Harri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疾病類型患者Harris 評分對比(±s, 分)

表1 不同疾病類型患者Harris 評分對比(±s, 分)
注:與股骨頸骨折組相比,*P>0.05,與股骨頭壞死組相比,#P>0.05。
疾病類型 n 治療8 周 治療24 周 治療36 周股骨頸骨折 170 70.22±8.24 77.88±6.54 86.33±6.54股骨頭壞死 50 71.05±8.74* 76.98±6.74* 87.66±6.77*髖關節骨性關節炎 80 70.09±8.44*#77.09±6.54*#86.88±6.47*#
將認為與髖關節置換術后關節功能狀況相關的影響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提示患者體質量指數、隱性失血、術后下地時間、股骨偏心距等因素與患者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顯著相關,見表2。

表2 影響髖關節置換術后關節功能狀況的單因素分析[n(%)]
將單因素分析中,與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有相關性的因素(BMI、股骨偏心距、術后下地時間以及隱性失血量)等因素進行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表明以上因素均為影響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關節功能恢復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影響患者關節功能恢復Logistic 回歸分析
髖關節置換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恢復患者的髖關節功能及其行走能力,本次研究對我院近期收治的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進行療效評價,經過36 周的隨訪,300 例患者總有效率為87.67%,其中股骨頸骨折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8.24%、股骨頭壞死治療總有效率為86.00%、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有效率為87.50%,表明不同的疾病類型進行髖關節置換術后,均能收到較好的臨床療效。另外,本次研究在術后8 周對患者髖關節功能進行了評價,3 種疾病類型患者的平均分均在70~80 這一水平,處于中等水平,與其他研究結果有一致性,患者出院后8 周為術后早期亞急性期其,也對應著創傷愈合分期的細胞修復期,此時創傷部位纖維組織基本形成,因此也是術后恢復的關鍵時期。另外本次研究中提示,體質量指數、隱性失血量、術后下地時間以及股骨偏心距等因素與術后患者關節功能恢復有重要相關性,肥胖為公認的影響患者關節功能的危險因素,體重過重,負重關節承受壓力也越大,可加劇關節的退行性改變,即使進行了關節置換手術,體重對承重關節的影響十分顯著,影響后期恢復[4]。而術后隱性出血量過大可能引起貧血,如不及時糾正,將影響關節關節功能恢復;股骨偏心距與髖關節活動度以及外展肌肌力有相關性,偏心距過大可能導致應力傳導不均,可能導致松動以及骨溶解的增加,而偏心距不足,則對假體穩定性會產生影響;此外,術后功能鍛煉的時機對其關節功能恢復也有一定影響,早期進行恢復鍛煉能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患者體重、術后下地時間以及偏心距的建立等因素影響著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因此盡量控制體重,減少隱性出血,術中使偏心距重建,術后早期進行康復訓練等措施均能改善患者預后,促進關節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