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意
(新疆烏魯木齊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新疆 烏魯木齊)
輸尿管結石為泌尿外科臨床常見的疾病,通常是由腎結石排出時受阻停留在尿道內,并在停留處逐漸長大導致的,原發(fā)性輸尿管結石并不常見。輸尿管結石的臨床癥狀非常明顯,患者通常表現為血尿、腎絞痛,同時還可能導致輸尿管梗阻以及腎積水,一旦發(fā)現上述癥狀應當進行急診治療,以免引發(fā)嚴重并發(fā)癥[1]。近年來,輸尿管碎石在臨床的應用過程中受到廣泛重視,尤其是輸尿管軟鏡能夠避免碎石后結石上行,進而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為探究輸尿管軟鏡聯(lián)合硬鏡對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的臨床療效,本研究選取了近期收治的患者展開分析,報道如下。
將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12 月收治的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50 例納入本次研究樣本中,按照隨機隨表分組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n=25,硬鏡碎石)以及觀察組(n=25,軟硬鏡聯(lián)合碎石)。觀察組中,男性16 例,女性9 例,患者年齡25~64 歲,平均(46.88±12.28)歲。對照組中,男性15 例,女性10 例,患者年齡28~65 歲,平均(47.88±13.05)歲。兩組臨床資料經統(tǒng)計學檢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程序符合醫(yī)學倫理學相關標準。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經臨床診斷及影像學檢查,符合輸尿管結石診斷標準;②患者對本次研究內容及方法知情并同意;③符合手術指征。
排除標準:①無法接受隨訪或中途失訪者;②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③臨床資料缺失者。
手術器械選擇:輸尿管硬鏡型號為德國wolf 8.9。輸尿管軟鏡型為普生一次性軟鏡。碎石機型號為艾克凱能鈥激光碎石機。
對照組患者進行輸尿管硬鏡下碎石治療,協(xié)助患者取截石位,麻醉成功后將導絲置入患側,通過導絲引導將輸尿管硬鏡插入,尋找并確定結石位置,采用鈥激光將結石擊碎,對于體積較大的碎石用異物鉗夾取除去,完成操作后,留置雙J管,微小碎石待術后自行排出[2-4]。
觀察組采取輸尿管硬鏡聯(lián)合軟鏡的方式進行治療,常規(guī)麻醉,患者取截石位,術區(qū)常規(guī)消毒,導絲置入、結石位置確定、激光碎石、夾取碎石等步驟均與對照組相同,若碎石上移至腎臟部位,取出硬鏡,沿著導絲置入輸尿管軟鏡外鞘,在外鞘引導下,將軟鏡內芯置入尿道,激光傳導光纖沿操作通道置入后進行連續(xù)脈沖激光碎石,用套石籃將多數碎石取出,完成后于患側留置雙J 管,余石自行排出,進行X 片以及超聲復查,對輸尿管梗阻以及結石殘留情況進行觀察[5]。
治療2 周后,對臨床療效進行判定,判定標準:①顯效:所有結石均有效排出,患者血尿以及腰腹疼痛等癥狀基本消失,X 片及超聲復查提示正常;②有效:患者血尿以及腰腹疼痛癥狀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X 片及超聲復查顯示結石基本排除,僅極少數殘留;③無效,經臨床治療,患者臨床癥狀及結石排出情況均未達以上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6]。
住院期間,對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進行觀察,計算并對比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記錄兩組患者碎石所用時間、結石完全排盡時間以及術后住院用時。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8.0 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對照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4.00%,經統(tǒng)計學檢驗,兩組數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兩組患者手術均順利完成,觀察組患者碎石所用時間、術后結石完全排盡時間以及術后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及住院時間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及住院時間對比(±s)
組別 例數碎石時間(min)結石排盡時間(d) 住院時間(d)觀察組 25 45.33±13.25 11.24±1.66 12.03±2.14對照組 25 60.05±12.87 14.88±2.64 15.36±2.01 t 3.985 5.836 5.671 P 0.000 0.000 0.000
經住院期間嚴密觀察,患者術后并發(fā)癥主要包括疼痛、輸尿管損傷、肺部感染以及惡心嘔吐,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2.00%,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4.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處理,所有患者均康復出院,并發(fā)癥情況見表3。
所有患者均接受3 個月以上隨訪,隨訪期間,觀察組共1例出現復發(fā),復發(fā)率為4.00%,對照組4 例出現復發(fā),復發(fā)率為16.00%,兩組對比差異顯著(χ2=8.000,P<0.05)。

表3 術后并發(fā)癥對比[n(%)]
輸尿管上段發(fā)生結石的情況較為常見,但輸尿管上段與腎臟位置十分靠近,位置相對特殊,因此其臨床處理也存在一定難度。對輸尿管上段結石的術式選擇需要考慮到結石成分、位置、大小等因素,同時腎盂積液量、輸尿管上段梗阻情況、息肉是否包括等情況對術式的選擇也有重要影響。但無論術式選擇如何,治療原則為盡量一次性成功處理結石[7]。
大于5 mm 的輸尿管結石通常采取體外碎石和輸尿管鏡取石,體外碎石具有操作方便、患者痛苦小等優(yōu)勢,但其碎石效果欠佳,結石難以完全排盡,而進行反復碎石容易引發(fā)局部水腫,使輸尿管梗阻癥狀更加嚴重,同時也增加了泌尿系感染的風險[8]。輸尿管鏡作為微創(chuàng)手術,在泌尿外科疾病中的應用十分廣泛,輸尿管硬鏡視野清晰,入鏡容易,在術中能夠準確把握結石位置并進行處理,對于輸尿管中下段結石處理效果顯著,但對上段進行硬鏡碎石,細小碎石容易進入腎盂,而硬鏡無法彎曲,進入腎臟區(qū)域困難,后期需要聯(lián)合體外碎石,清石率不高。輸尿管軟鏡鏡體柔軟細長,彎曲程度度良好,對于尿道彎曲部位可輕易穿過,并能進入腎臟區(qū)域將被推入腎盂的碎石取出,因此,軟鏡與硬鏡聯(lián)合應用能有效提升清石率。
本次研究對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聯(lián)合應用輸尿管硬鏡和軟鏡的效果顯著,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其住院時間、結石排盡時間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等指標較對照組更優(yōu),證實了對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應用軟硬鏡聯(lián)合治療能夠提升臨床治療質量,減少術后并發(fā)癥以及復發(fā)率,值得推廣。